刘燔
以前听家人或朋友说“去打打牙祭”,整个人就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代表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当然随着物质的丰富,这个词的出镜率已经越来越低了。不过,为何称吃上一顿精美的饭菜是“打牙祭”?“牙祭”又是什么意思?和牙齿真有关系吗?
“牙祭”真与“牙”有关
其实,“牙祭”这个词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因为旧时肉价贵,低收入者吃不上肉,所以有此风俗,当然这个词后来已经演变成了吃一顿好的饭菜,而且更不论是何行业了。在明末清初时,此民俗已在南中国沿袭。清康熙、乾隆年间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不过,至少在当时的四川地区,“打牙祭”早已不限于城镇商店,乡村农家历来也普遍如此。
至于此俗起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现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根据最近在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发掘出来的以野猪牙或象牙(后来用玉璋)祭祀神或祖先的情景进行推断,“牙祭”的最早含意应该是用捕捉到的猛兽的牙来祭拜神或祖先,彰显后辈们的武勇,表达尚武精神,祭祀之后的肉大家分食,此俗后来延续到古时军营之中,变成在牙旗下杀牲畜祭神,然后再流传至民间。想不到牙祭还真与牙有关系呢!
先祖闻香,后辈牙祭
古人有初一、十五设家祭的习俗。这一天,家中老少男女必向神灵及祖先顶礼膜拜。家境好的,通常是猪牛羊三牲齐全;家境稍一般的,则雄鸡刀头肉是要略备一二的;家境再穷的,也会买一块肥肉切成正方形,往“天地君亲师”及列祖列宗灵位前香气扑鼻地一摆,香烛一燃,由家长带队,向空气中念叨一通,有问候有汇报,更多的却是在祈求老先生们看在香烛和肥肉的面上,保佑自己或发财,或阖家平安,或五谷丰登,若家中尚有不开怀的女人,则更不忘添上一句保佑早生贵子之类。总之,人有多少种愿望,祭祀中就有多少种祈求。
死去的祖宗们对香味的兴趣,远多于对那块俗肉的兴趣。祭礼一毕,香味散尽的供品自然要派上另一个用场——牙祭。这“典礼”通常是在初二、十六的中午进行。人们把祖先享受过的肉切成大块大块的片,和着蒜苗炒成回锅肉,全家上下油噜噜地大嚼特嚼,以使吃了十几天斋的牙受到点奖赏和安慰。久去久来,牙祭便成了吃肉的代名词。
那么,为何不以初一、十五,而以初二、十六作为“牙祭期”?民间有各种说法。比较符合旧时实际的解释是:这与旧中国佛道二教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关。因为,每月初一、十五便为供佛、敬神之期,不少妇女兴吃“花花斋”,必在初一、十五吃素,故而普通人家也跟着“忌荤”,打牙祭吃肉也就顺理推迟了一天。
本来,按佛教的经典所宣扬的是人一生应该“苦修”方成“正果”,当然要求终生素食。但按照中国本土观念改造后的佛教的“禅宗”一出,提倡“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初一、十五供佛之后,初二、十六吃肉并不有违“修持”;“酒肉穿肠,佛留心中”,打牙祭也就心安而理得了。
各地牙祭风俗
广 东
广东人称正月初二谓之“开年”,正月初二因为是新一年的第一次牙祭,所以也称为“头牙”,这一天据说要早早做饭,喻新年早吃早发财,所以开年饭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那天老人们早早起来,杀鸡拜祖宗,然后吃“开年饭”,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通常开年饭吃完,天才朦朦亮!有些家庭甚至选择在年初一刚过,年初二的凌晨进行祭祀仪式及准备开年饭,当然也有些店铺是在年后第一天上班时再组织一起吃。
“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但无论如何变化,鸡是必不可少!但也有了“吃无情鸡”的习俗,一些商店老板,决定解雇某一伙计,即趁初二打牙祭时,请大家吃餐饭。桌上必有一碗鸡,老板主动夹给要解雇的员工,吃完婉言辞退,无情可讲,所以叫做“无情鸡”。
四 川
旧时肉价昂贵,所以人们视牙祭为难得的改善生活之机会,素来异常看重。因之,打牙祭一俗在旧社会各阶层引起过形形色色的反映。
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资金十分紧缺,至时必设法筹措,务使店员、徒工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
农村的长工、雇农、看牛匠等为打好牙祭,与地主、富农展开过曲折斗争。雇主常借口赶场“回家迟”,热天买回臭肉,长工们便在煮肉时加入青岗叶或酒谷草以避臭。有的雇主故意在肉内加盐使咸,或加糖使“闷”,长工们便自备茴香、海椒、野花椒、芫荽使之诸味协调。此即民谚所云:你有七算,老子有八算,你吃盐煎肉,老子放茴香;你要吃甜肉,老子放麦酱。
“打牙祭”曾被写入川剧戏词。旧艺人便曾借“神”之口,指斥戏班子老板。唱的是“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得你刀头吃。好东好西拿出去,骨头骨节吾神吃。吾神吃了不争气,跑到后门去打稀。倘若会首知道你,剥你皮来抽你筋。”戏词对神揶揄嘲弄,对老板痛斥,也表明了旧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对“打牙祭”一俗的普遍关注。
解放后,人们对吃肉仍习称“打牙祭”。近年,城乡多数人家几乎天天吃肉,早已不再限于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已经用于比喻种种美好享受,借代为尽情惬意的满足。如“打了一回电影牙祭”。另还有“新书牙祭”“相声牙祭”“钓鱼牙祭”等等。
闽台地区
闽台地区的“做牙”,同样在农历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傍晚举行。农村一般虔办“三味礼”(猪肉、白粿、豆腐干),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城市街道做牙,多在店门口用小桌子摆列糕饼水果等祭品,当街焚香祭拜,口念“通词”,祈求财神爷赐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城市同乡村一样,也有焚化“贡银”、“纸钱”。祭毕,店中员工“吃福余”,“打牙祭”。
如果是盖房、造墓、修桥、铺路等大工程,主人每逢“初二、十六牙”,要宴请木工、泥工、石工等师傅及其徒弟。每逢一年中的“头牙”“尾牙”更为隆重,工厂、商店的老板要备办酒席,宴请员工,尤其是“尾牙”,最为闽台人民所看重。台企尾牙通常做为企业年会,员工一起吃喝,表演,再抽奖,热闹一番。闽台的每年“头牙”则定在农历二月初二;因为正月十六日刚闹元宵,不做头牙。闽台地区还有个习俗,商店、工厂做“尾牙”前,老板有发《请柬》给员工的,表示次年要继续聘用;否则,即表示解聘辞退,请他们早作打算,另谋他业。当然现在此俗例已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