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枫,武 红
(郑州人民医院妇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探讨
李 枫,武 红
(郑州人民医院妇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对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绝经期子宫内膜无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子宫息肉切除治疗,并且经病理证实为良性息肉。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与其它主要指标进行检验,并加以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R、ER、Ki-67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无较大关系,但与ER、PR、Ki-67等指标相关。
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病因;外周血性激素;Ki-67
在女性青春期之后的任何年龄段内,子宫内膜息肉都有可能发生[1]。子宫内膜息肉一般是指女性子宫内膜腺体与纤维化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共同构成的良性结节。在临床资料中显示,绝经前女性患上子宫内膜息肉的概率一般为5.8%~5.9%,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2%[2]。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出现子宫非正常出血、月经血量增多等[3]。我院对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进行分析,望给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绝经期子宫内膜无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绝经后子宫出现严重脱垂,因此接受了全子宫切除,子宫内膜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对照组年龄53~69岁。观察组患者在我院经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年龄51~73岁,息肉的大小为0.4~2.6 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指标检测,此项检测应用技术为免疫放射显影技术。对ER、PR、Ki-67等指标进行检测选用光学显微镜、ER、PR、Ki-67自身的单克隆抗体,将制作好的标本置于光学显微镜之下,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等进行排查,之后进行检测,最终的检测结果用图像分析仪器进行测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等各项指标,并加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外周血性激素水平
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对比( )
表1 两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对比( )
组别nFSH/(IU·L-1)LH/(IU·L-1)ρ(P)/(μg·L-1)ρ(E2/(ng·L-1)观察组5053.8±14.727.5±9.70.7±0.517.2±5.9对照组5052.2±15.226.7±10.10.6±0.318.1±5.21 t 1.22960.57131.7151.143 P 0.2250.570.090.255
2.2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指标水平
观察组患者的ER、PR、Ki-67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且Ki-67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ER、PR、Ki-67对比( )
表2 两组ER、PR、Ki-67对比( )
组别nERPRKi-67观察组500.33±0.030.32±0.049.1±5.3对照组500.86±0.150.91±0.0717.3±7.9 t 34.647273.18058.6196 P 0.000.000.00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子宫内膜病变,也是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癌变[4]。在临床治疗中,约有10%~40%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患有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病理学检查已有相关数据证实,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增厚多与子宫内膜息肉有较大程度联系[5]。
临床很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息肉与未成熟的基底内膜有关。子宫内膜内不同部位的雌激素水平不尽相同,雌激素受体存在差异,导致子宫内膜局部出现息肉。绝经期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外周血雌激素含量相对都不高,且两组患者的雌激素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无关系。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处于合理的范围内,观察组患者接受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学分析后均证实子宫内膜息肉为增生病变,但周围部位的子宫内膜出现萎缩。这时,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的ER、PR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因此,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与患者ER、PR的含量有较大关系。此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Ki-67指标上升极为明显,说明Ki-67指标的升高是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
在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中,外周血性激素水平与该病无联系,但是ER、PR、Ki-67指标是导致绝经期妇女患上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原因。
[1] 彭雪冰.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08):3911-3912.
[2] 孙淑红,王树鹤,孙艳斌,卢翠敏,张晓梅.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差异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03):103-107.
[3] 周冰侠,季秋梅,袁 琳,闫利红,刘 利,陈 雪,张建杰,王杏芹,马冬霞,郭 影.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02):137-139.
[4] 孟 丽,赵肖丽,李 芳,张红.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23):3636-3637.
[5] 姜 璇,金 力.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及转化医学[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32(02):127-131,14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711.75
B
ISSN.2095-8803.2016.07.078.02
李枫(198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妇科内分泌妇女随着自身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内的ER会出现明显的减少,但是ER、PR的腺细胞含量与女性子宫内膜的厚度有较大联系。有研究结果显示,将子宫内膜息肉与出现萎缩的子宫内膜相比,基底细胞内部的PR、ER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Ki-67是一种带有较强标记性质的核抗原,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存在紧密的联系,Ki-67的增强是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一种显性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