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地震台站现状及创新发展机制探索*

2016-12-19 09:15范秀丽郑美杰林建慧王建宇
地震科学进展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测震防震廊坊市

范秀丽 郑美杰 林建慧 王建宇

(廊坊市地震局, 河北廊坊065000)



廊坊市地震台站现状及创新发展机制探索*

范秀丽※郑美杰 林建慧 王建宇

(廊坊市地震局, 河北廊坊065000)

以廊坊市地震台站为例, 分析研究现有市县地震台站现状, 因地制宜制定台站发展规划, 探索新型台站发展模式, 为台站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市县地震台站; 创新发展

引言

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网、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 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在国家、 省、 市县三级台网管理体制中, 市县地震台站作为地震监测预报的前沿阵地和地震事业的基石, 在地震监测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 省地震台网在数字化、 专业化等诸多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和快速发展, 而市县地震台站作为地方台站, 在规划、 投入、 设备、 人员、 发展等方面暴露的问题日益严重, 普遍处于历史延续和维持现状的状态。 台站的布局缺乏科学依据和目标规划, 观测设施老化陈旧, 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以及系统规范的台站管理方式。 市县地震监测台站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与当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廊坊市毗邻京津, 地处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腹地, 对保障首都圈地震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近年来, 市县两级地震部门通过强化台站内部管理、 制定监测台网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机制, 在借力地方政府、 整合高等院校以及专业台站的优势资源、 建立新型台站共建模式、 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成效显著。 对保障市县地震台站可持续发展, 提升区域防震减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可为身处困境和发展瓶颈的市县台站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廊坊市监测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廊坊市现有地震监测台站如图1所示。 全市共有隶属于市县的地震台站6个, 这些台站大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至今已连续工作四五十年, 由于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 设备基本没有更新改造。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仪器设备陈旧老化

目前, 市属地震台站的监测手段以水位、 水化为主, 观测井大多始于建台初期, 目前井孔堵塞严重, 观测仪器、 设备简单陈旧, 处于超期使用状态, 地震监测手段明显不足, 数字化仪器设备匮乏, 监测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1.2 观测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建设逐渐向外围发展, 公路、 铁路、 供水管道、 高压输电线路、 民宅的修建不可避免地逐渐靠近地震台站。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正面临严重威胁, 市属台站的观测项目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观测环境受到干扰的问题, 部分台站甚至面临搬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资料质量、 地震监测预报以及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图1 廊坊市现有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图

1.3 台网建设缺乏规划

市、 县级地震台站, 基本处于历史延续下来的自然生存状态, 台站的布局缺乏科学的依据, 随机性很大,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台站发展没有目标、 没有规划, 多以行政区域为界各自为政。 市、 县级地震台网, 缺乏以地震条带和地质构造为依据, 打破行政版图限制, 顺应地震台站科学发展规律、 全市层面的整体监测台网发展规划。

1.4 台站建设不够规范

从现有状况看, 市、 县台站人员少、 条件差, 又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没有专业台站系统、 规范, 大多处于经验式的工作模式。

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 缺乏完整配套的管理制度, 台站管理不够严格和规范, 只能满足于勉强运行, 台站基本处于维持现状的状态。

1.5 宏观观测网点不足

地震宏观观测网络建设, 是"三网一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环节。 一些地震宏观现象的现场核实工作, 能为科学地判定地震前兆异常提供依据。 市县地震管理部门和地震台站受当前管理体制、 事业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制约, 地震宏观观测网存在网点密度低, 覆盖范围小, 落实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群策群防"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制定市县监测体系发展规划

廊坊市位于京津之间, 属于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质构造复杂, 地震效应敏感, 对保障首都圈地震安全具有特殊的区位作用。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地震形势和社会需求, 针对廊坊市地震台站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实地调研并征求省、 市、 县、 科研院所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 融合发展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廊坊市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发展规划。

规划的主要脉络是市级监测中心、 区域分中心和地震示范台站建设(图2)。 通过层层推进, 以点带面,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三四六”的规划格局。 即一个市级监测中心; 三个示范台站; 四个区域分中心; 六个监测网络, 它们分别是强震台站监测网、 测震台站监测网、 地下水位观测网、 二氧化碳观测网、 电磁扰动观测网、 地震宏观观测网。 这样可全方位打造省内一流的地震监测体系, 形成观测手段多样、 技术设备先进、 建设功能完善、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地震监测系统, 提升全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

图2 廊坊市地震监测体系规划示意图

3 创新市县地震台站发展机制

3.1 一县一台建设, 纳入地震安全城乡考核 充分发挥每年召开的市级防震减灾联席会议作用, 对创建廊坊市"地震安全城乡"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 规划每个县(市、 区)建设一个占地3亩左右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立足断裂带分布和地震台站融合式发展, 加快推进项目立项、 台址勘选、 征租地、 土建工程, 逐步完成台站监测仪器的购置、 安装、 调试和运行。 将一县一台建设正式纳入市县地震安全城乡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督导检查和目标考核机制。 使每个县建设一个地震台站的项目得到顺利推进并保障运行。

3.2 借力地方政府, 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市级监测中心建设是全面提升廊坊市地震监测能力和防震减灾水平的核心项目, 为倾力打造和推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2016年3月廊坊市政府与防灾科技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市级地震监测中心设在防灾科技学院, 为廊坊市政府与防灾科技学院共建, 廊坊市地震局和防灾科技学院地科系为主要承担单位, 借力地方政府在资源融合、 平台架构以及政策和财政支持方面的优势, 充分发挥防灾科技学院在人才、 技术、 设备、 科研方面的优势; 共同谋划和推动廊坊市地震监测中心及相关台网建设。 充分利用廊坊市及防灾科技学院在建和已建实验室、 观测台站和技术系统, 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和资源共享, 对廊坊市区域内达到并网条件的前兆台站, 实现监测数据自动传输到市级监测中心, 使之成为系统集成与数据处理中心。 目前防灾科技学院和廊坊市地震局已开通远程视频, 双方通过定期开展视频会议进行资料分析、 震情会商、 应急指挥, 全面提升廊坊市地震监测能力以及监测数据产出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3 建设测震台网, 填补廊坊市历史空白

发挥市院合作平台作用, 依托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监测与探测实习基地项目和廊坊市地震安全城乡项目, 将测震台站与"一县一台一中心"合并建设, 在廊坊市先期架设5个测震台站, 测震台站围绕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孕震构造区夏垫断裂及大厂坳陷进行布设, 目前5个测震台站已建设完成, 实现了廊坊市测震史上零的突破, 填补了廊坊市历史上没有测震台站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 经过2~3年的推进, 再陆续布设5个固定测震台点和若干个流动测震台点, 逐步向廊坊市中部及南部延伸, 直至覆盖整个廊坊市区域, 并通过调取北京、 天津、 河北等周边区域已建成的测震台站实时数据, 形成由20个子台组成, 覆盖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的测震台网中心, 从而使廊坊市地震实时监测能力达到2.0级。

3.4 与高等院校合作, 开创新型台站共建模式

廊坊市地处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腹地, 三河、 大厂、 香河北部三县是廊坊市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 北三县毗邻京津, 具备先期进行监测台网建设的场地条件和地理优势。 防灾科技学院坐落于北三县的三河市, 是全国唯一的防震减灾高等院校, 具备国内高校最先进的地震监测类仪器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建有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新建三河市大郎台地震台和香河县安头屯地震台。 本着"优势互补, 共建共享"的原则, 经双方协商, 确定台站为市院共建模式, 由市县台站提供观测场地, 实行前兆观测项目与学院项目独立运行, 市院双方共同维护管理, 观测成果实行共有共享。 三河市大郎台地震台、 香河安头屯地震台在台站共建中还分别在学院资助下完成了电磁扰动项目安装调试以及水位、 大气三要素观测手段的数字化改造, 丰富并提高了台站的观测项目和数字化水平, 同时新建的两个地震台还可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在校学生提供台站实际工作经验。 这种创新合作模式由于资源高度整合和最大化利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廊坊市监测台网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5 与专业台站合作, 共同开展区域前兆综合台站建设

文安地震台位于廊坊市南部文安县, 是隶属于河北省地震局的专业台站。 1966年邢台地震、 1967年大城里坦地震后由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建台, 台站占地7102.2 m2, 建筑面积977.5 m2, 主要为京津唐及河北中部平原地区的地震监测及地震分析预报提供观测数据。 观测手段包括测震、 地磁、 流体等, 是廊坊市境内唯一的专业台站。 近几年, 廊坊市地震局加强与文安地震台的合作, 以完善优势项目为基础, 发展廊坊市特色项目和前沿观测手段。 在文安地震台站增设廊坊市的特色项目电磁扰动观测, 文安台的优势项目水氡观测和地方台站的传统项目水位观测, 双方数据共享, 共同参与异常核实和资料分析。 同时地方台站积极发展和加密宏观观测网点, 强化和丰富专群结合和群测群防工作, 共同打造区域前兆综合台站。 有效加强地震专业台站与市、 县地震工作部门的合作, 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地震台站的优质资源, 对推进市、 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大有益处[1]。

图3是廊坊市规划的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图。

图3 廊坊市规划的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图

4 对市县地震监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市县地震台站发展目前正处于瓶颈期, 我们对充分发挥市县台在防震减灾、 服务地方工作中的作用, 保障台站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如下。

4.1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总体规划

建议市、 县两级政府要强化对所属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政策支持、 经费扶持和监督管理, 建立明确的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 同时结合国家、 省级总体规划和工作要点, 编制市县台站的长、 中、 短期发展规划, 形成区域性、 可持续发展的台网规划, 保障市县台站建设、 运行和长效发展。

4.2 更新仪器设备, 增加观测手段

根据各地地质结构特点和台站实际情况, 结合地震台网整体布局和规划, 逐步更新仪器设备, 增加观测手段。 打破行政界线, 在仪器设备和观测手段上有所侧重, 优化完善。 突出地震台站数字化、 网络化及本身发展特色, 让市县地震监测台站从单一观测向集监测、 预报、 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台站转变。 地震专业台站和科研院所拥有先进高效的地震监测网络、 通信网络和工作环境, 是地方发展防震减灾事业的宝贵资源, 政府可以减少投入, 避免重复建设, 并且能够提高地震台站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达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2]。

4.3 理顺经费渠道, 健全投入机制

地震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 市县地震台站投入少、 经费紧张是多年来制约台站发展的顽症。 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需要从根源上理顺经费渠道, 防震减灾应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各级政府向基层地震台站的经费投入要重点倾斜, 保障台站正常运转和建设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申请科研经费、 技术改造课题、 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拓展经费渠道, 多管齐下解决市县台站经费短缺的问题, 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台站建设和经费投入机制。

4.4 创新发展理念, 打造新型模式

以新理念、 新视角、 新思路建设管理基层地震台站。 通过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 打造新型市县地震台站; 通过与高等院校、 专业台站合作, 进行资源整合, 开展新型台站共建模式, 实现人才、 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逐步提高市县地震监测体系的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其在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服务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5 立足京津冀, 拓宽合作领域

地震监测体系的管理与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在不同行政区域内受多种因素制约。 提高首都圈区域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是京津冀防震减灾工作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要构建打破行政区划格局、 可持续发展、 有序布局的京津冀大区域监测体系, 加强廊坊与北京、 天津、 省级台网的有机融合, 避免各自为战、 盲目发展、 上下脱节。 要加强资源共享, 及时沟通震情信息, 强化震情监视、 短临跟综和远程视频分析会商, 实现实时数据共享、 互联互通。 强化区域性震情联防研判, 融合京津冀优势资源, 实现震情监视、 分析预测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一体化, 为首都圈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1] 唐凤. 济南市县级地震台网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齐鲁地震科学, 2013, 9(1): 74-78

[2] 徐芳芳, 崔居全, 荆强. 浅析专业地震台站在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地震动态, 2016(1): 28-31

Current situation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eismic station of Langfang city

Fan Xiuli, Zheng Meijie, Lin Jianhui, Wang Jianyu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Langfang city,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065000, China)

Taking seismic station of Langfang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seismic station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stations, and explores new developing-mode of seismic sta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stations.

seismic station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6-08-24; 采用日期: 2016-10-30。

※通讯作者: 范秀丽, e-mail: 157865133@qq.com。 基金项目: 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 廊坊市防震减灾监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 2014023007C)。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6.11.007

猜你喜欢
测震防震廊坊市
防震演练
基于信号精度分析的高速铁路沿线测震井地震动力反应研究
钟祥台测震观测质量影响浅析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测震波形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