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人群聚集防范踩踏应急管理研究

2016-12-19 12:15卢文刚
江西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流广场人群

■卢文刚 田 恬

城市广场人群聚集防范踩踏应急管理研究

■卢文刚 田 恬

城市广场作为彻底开放的公共空间,具有能够自由进出以及能提供巨大活动场地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承担了公共活动举办以及人群聚集欢庆的功能,成为城市人群聚集的主要场所。而人群过度密集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隐患,加之参加活动的自由人群的无序性以及活动中情绪的亢奋,大大增加了踩踏事件发生的风险。由于广场属于开放的公共空间,进出限制较少,广场上活动人群的自由度较大,因此进行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的难度较大。但也正是由于城市广场具有公共属性,需要对其安全和秩序进行维护和保障,以确保市民的安全和城市的安全。

城市治理;应急管理;城市广场;人群聚集;踩踏事件

卢文刚,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田 恬,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硕士生。(广东广州 4112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凸显。而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经济、文化的主要活动载体,承担举办各种商业活动以及市民文娱活动的功能。北、上、广、深等基本已经完成了人口聚集和社会阶层分层过程的大型城市,却面临着市民集体聚集和共同庆祝的需求同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之间存在落差的矛盾。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超过千万的城市人口却只拥有极其有限的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而且一部分公共空间如部分公园等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在举办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特殊时刻,人群会大量聚集在有限的公共空间,使得发生踩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风险上升,这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和挑战。

北、上、广三个超大城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分别主办过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在活动举办时都做出并且做到了“万无一失”的承诺,应急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意识以及水平在国内属前列。但是,正是在上海这个应急意识先进、应急管理水平一流、应急管理经验丰富的一线城市,2014年底却发生了严重的拥挤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的严重后果。[1]因此,对大型城市广场的群众性活动踩踏风险防范来说,并没有真正的万无一失。对此进行应急管理研究,以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和降低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城市广场人群聚集特征

(一)概念界定

1.城市广场。本文研究的城市广场,是指在城市中心人为规划设置的,为市民公共活动提供空间和场地的一种开放性空间。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进行公共活动的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2]广场的开放性以及任何人可达的特点,增加了应急管理难度:完全开放的广场面临着人流量爆炸和无序参与等问题,而其安全难以通过准入限制来实现,因为如果对广场实行常态化的严格准入限制和人流控制,会伤害广场的开放性,从而违背建设广场的初衷。因此,需要更密集的实时监控和更科学的规划,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限制,降低开放性以提高安全性。

2.人群聚集和踩踏事件。本文所称的人群聚集活动,是指由党委或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等明确的组织者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各种群众性活动,以及人群未经组织而自发聚集到某处,达到一定密度和规模的群众性活动。[3]踩踏事件,是指在聚众集会中,前面人群出现了滞留,后面人群依然前行,一旦有人跌倒,周边人群由于拥挤压力而对跌倒者产生踩踏,进而产生惊慌、加剧拥挤和出现新的人员跌倒,并恶性循环的群体伤害的突发意外事件。[4]

(二)城市广场的人群聚集特征

1.开放性广场的群众聚集功能。在政治哲学中,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人的公共议事厅和古罗马人的公共论坛。对古希腊古罗马人来说,公共空间就是有公民权的公民集合起来平等讨论政治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地方。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含义被进一步发展。公共空间同私人空间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两者的可达性存在差异。[5]公共空间是具有很少限制的,对所有人是可达的,而私人空间往往存在着限制和规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场所、体育场、公园等场所都能称得上是公共空间,然而这些场所实际上都具有或多或少的限制,称不上是完全的开放,不具有真正的包容性。而城市广场可以自由进出,对广大群众来说是普遍可达的,具备良好的人群流通性和包容性,并且在广场上的活动少有受到限制,可以最大程度上享受自由活动和交往的权利,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广场的彻底开放与包容性使得进出广场的人感受到的是平等感与公正感,在城市中承担着打破城市人群阶层区别和身份束缚的功能。在广场上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人群的归属感以及享受人与人之间打破藩篱的平等交流,释放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尤其是在特殊的节庆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需要集体狂欢来释放情感。在各种信息传播的实际效应下,集会氛围会产生强大的感召,营造出难以抗拒的行为整合现象,参与者会产生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不一样的错位与转变,产生忘我的行为来表达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广场的公共管理需求。在城市规划中被建设出来的广场,本身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按照功能划分,承担的就是人群聚集的功能,而维护城市广场上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分内之事。在广场上举行的各类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群众自发集聚的,都属于在公共空间内的公共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关注公共安全,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利对广场上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维护城市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确保群众活动的正常进行。

3.广场开放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日常状态下对广场实行的是统一化管理,即为了公共场所日常公共秩序而进行的一系列规范人们公共行为的常态管理,以保证广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即将举行大规模集会与庆典等活动时,广场的日常管理需要切换成为非常态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广场进行人流监控和投入足量的管理力量,在必要时启动应急机制,临时性地进行非常态化的准入限制,通过安装护栏、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为维护广场周边交通以及广场上的秩序提供帮助,设施与制度的管控使得广场的可达性降低,人们的自由与随意程度得到了制度的规范。换言之,就是在有必要的时候临时降低和牺牲广场的开放性和可达性,来提高和确保广场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三、踩踏事件的发展演化

从人群逐渐大量聚集到发生踩踏事件,其中间的发展演化总体可以划分为:人群自由移动、人群滞留、人群拥挤和踩踏事件发生四个主要阶段。[6]

人群一开始在广场上是处于自由移动状态的,此时的个体可以看成是群体中自由流动的分子,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方向选择的自由度较大。这时由于人的数量不多,密度不大,加之聚集程度不高,风险性较低,一般不会发生踩踏事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逐渐聚集起来,再加之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喜欢向人流密集处靠拢、扎堆、凑热闹,并不清楚前方有什么活动时也会盲目跟从人流向前移动。参加广场活动的人群往往情绪比较兴奋,有较大的参与感,更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的现象。广场活动的人群构成复杂,对现场的秩序以及人流的自在移动会造成影响。如果此时就密切关注人流量的变化,着手对人流量进行控制并且有意识地对人流朝向进行引导,那么现场的秩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人流速度可能稍显缓慢但可以有秩序地协调向前方移动。

现场在早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疏导,那么人群由于密度增大,会出现身体以及心理不适的状况,再加上人群中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障碍物等阻碍,人流会出现停滞的状况。感到恐慌焦躁同时失去了冷静理智判断能力的人,可能会选择盲目地奋力挤出人群寻求安全,这会加剧人群密集拥挤的程度以及现场人群秩序混乱的程度。此时,由于拥挤程度的增加,想要在没有统一指挥和人群集体配合的情况下,仅凭独力脱离人群已经十分困难,往往只能身不由己地跟随人潮流动。

大量人群聚集时前方停下来而后方不知情的人还在向前进,造成推搡挤压,再加上有台阶、坡度、拐弯处等人流对冲点的影响,此时人群中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同时,因为身心不适再加上对现场的情况渐渐失去了掌控感,四周拥挤的人潮情绪敏感紧张,很容易出现恐慌,进一步加剧了人群中不理智的情绪,使集体失去判断力,风险也在随着人流的聚集而聚积。当出现一点导火索式事件的诱导,本就高度紧张不安的人群很容易陷入骚乱,现场将彻底进入无秩序状态,踩踏往往在此时发生。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安全疏散,那么可以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

在这四个过程的发展转化中,只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介入干预,打断阶段性的转换,就能避免事态的恶化,避免踩踏的发生和人员伤亡(见图1)。

图1 人群聚集踩踏事件的发展演化机理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人群聚集踩踏事件临界状态分析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临界状态分析的适用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进行分析的一种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应用于对边界不清、难以进行定量研究的对象进行定量化处理,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模糊情况。[7]人群聚集踩踏事件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研究较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更为客观和更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有研究者根据流体力学提出了人流量的简单计算公式:Q(ρ)=ρ×V(ρ),即人流量受到人流密度和人群移动速度的影响。人流量随着速度和密度的变化,一般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层流流体状态,接近于人群自由移动状态,人群分层次移动,靠近中心的人速度较快,而人群边缘的人由于护栏、道路边界等的阻隔速度较慢,人群中存在速度差。第二种为停顿流,人群中由于速度存在差异加上每个人行为方式和行动能力的不同,难免出现走走停停的情况。在人群再次移动的时候,由于反应速度存在差异加上人群密度还在增加,这种状态以波的形式向后传递便会出现第三种状态——紊流流体状态。紊流状态即是人群的不稳定与不流畅影响到人群的流动,人群开始出现紊乱,可以认为进入了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此时的人群只要出现风吹草动的一个导火索式的事件,便很容易发生不稳定情绪迅速蔓延,导致踩踏的发生。

通过前文的分析得知人群在短时间 (特定时间)内在同一地点(特定空间)大量聚集,是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踩踏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交织作用导致的,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综合治理。因为对人群拥挤踩踏事件的临界分析状态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分析与评价,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又不同,较为复杂,难以进行精确的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选取评价因素

1.人员方面的因素。在广场上参与活动而大量聚集的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数量、结构以及移动速度直接影响到人群的流动,人的数量一旦超过广场的最大承载量,势必会给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人群数量的上升会给行走速度造成影响,原本步调就不一致的大量人群再加上拥挤,很容易发生阻塞,导致意外的发生。而人群密度是监测预警踩踏事件的重要指标,密度过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呼吸困难等,严重威胁人群安全。

人群的年龄构成也对人群的流动和行为造成影响,老弱儿童行走速度不如青壮年快,而且由于身体条件较弱,容易在拥挤甚至踩踏事件发生时遭受伤害,缺乏自保和自救的能力。而青壮年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在人群中会积极向前行进,给人流的流动带来变数。

人群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状态变化也是需要时时进行观察和监控的,如果人群中出现了躁动不安的情绪甚至恐慌,只需要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给现场秩序带来极大破坏,导致意外的发生。

如果参加活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应急求生意识和知识技能,则会有意识地规避风险,避免往人流密集处移动聚集,万一有意外发生也能在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救援力量赶到前展开自救和他救,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自发维护现场秩序。

2.设备方面的因素。设备是确保现场安全稳定和秩序的基础。利用监控探头、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现场安保警卫力量的经验判断,对人流量和人流密度以及人群行为动向进行监控,监测现场拥挤程度,根据现场情况动态调整安保措施,在人流高峰期适时采取措施,及时分流疏散,全力避免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广场应急通信广播系统对人流进行引导,指挥人流的移动和方向,及时发布实时人流情况和广场活动情况,对人流量进行调节,避免人群过分扎堆聚集。同时,可以及时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因谣言传播造成恐慌,对人群情绪进行安抚,在拥挤踩踏发生时也可及时进行疏散引导和救援。应急照明系统是预防突发事件和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安全疏散工作的重要保障。

3.设施方面的因素。利用护栏警戒线等对现场人流路径进行引导和限定,确保人流向一个方向流动,避免行走方向不同的人流相遇。应急疏散通道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在发生意外的临界点来临之前就可以对人群进行及时分流引导,降低现场的人流数量和密度,避免意外的发生。指示标志是引导人流和开展安全疏散的重要设施,合理的设计和放置有利于最优路径设计的实现和迅速安全疏散撤离的实施。广场的出入口设置也要合理,理论上是出入口越多越有利于疏散,但是在可以预见的人群聚集期间,要保持出口和入口的分开,保证不会出现反向人流相遇发生冲撞。拐角、台阶等人流对冲点是最容易造成视觉盲区和最发生人群碰撞的地方,在路径设计时尽量避开。

4.管理方面的因素。在现场设施设备都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管理人员的数量,增加安保力量可以有效维护现场秩序,对人流进行引导和分流疏散,增加人流通行效率,降低拥挤发生的风险。同时,现场安保力量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需要对风险隐患有预判和控制能力,避免恐慌和无序在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

另外,如果事先制定专门的具有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并且在平时进行过演练,将有利于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置的及时启动,从而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提升应急处置效果。应急指挥人员的应急领导能力也非常重要,能否对现场事态发展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时制定和调整应急处置行动计划,直接关系到现场应急管理工作能否科学有序开展。

5.构建指标体系。结合理论分析与人群拥挤踩踏事件的特点,将对临界状态造成影响的诸因素划分为人员、设备、设施、管理等四个主要方面,构建如下的指标体系,如表1中①②。

(二)以广州天河迎春花市为例

1.单因素打分。邀请10位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现场体验实地调查以及相关资料,对广州天河迎春花市中的单因素进行打分,结果如表1所示。

2.因素等级矩阵。根据打分结果得到评估矩阵。

3.模糊综合评价。广州天河迎春花市最后的总得分为:57.10

4.临界状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广州天河迎春花市在人群聚集踩踏方面的安全性 “一般”,接近比较安全,虽然存在发生踩踏事件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并没有接近或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在常规公共安全保障以及现场秩序维护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流量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控,及时做好人流引导即可,无须控制现场人群的进出。

从现场实际的安保情况来看,花市利用体育中心原有的围绕体育馆的环形过道以及使用防护栏隔离,为参加的游客设定了一条游览路线,并在沿途放置了许多电子屏提示人流运动方向。同时设置了多个安全出口,每个出口都有警察等安保人员执勤。并且,活动现场有大量充足的警力待命,随时可以加入现场执勤,必要时及时介入对人群活动进行强制干预和疏散引导,确保现场安全有序。

但是由于花市在体育中心南门广场举行,开放性较强,进出较为自由,也给现场安全带来了挑战。并且,逛花市的人里有不少是老人和儿童,给现场安全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同时,花市休闲活动的性质也给现场安全带来挑战,人群由于现场活动的举行和购物的需求,走走停停,在人流密集时容易出现人流的停滞和拥挤,再加上现场商家摊位和桌椅等设施的大量设置和摆放,使现场行走通道的畅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花市现场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五、结论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典型的公共空间,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性与公共安全保障需求并不矛盾,需要科学地进行平衡和协调,确保其开放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公共安全的有效保障。而进行安全管理也不能过度地牺牲开放性,使广场丧失其本质属性与公共服务功能。因此,需要准确把握人群聚集踩踏事件的演化机理,时刻注意对广场上人群聚集情况和人流流动情况的监控,科学研判踩踏等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时动态关注现场事态的变化,关注从人群聚集开始各阶段的发展和转化,以便能在临界点到来之前果断介入进行干预纠正,及时打断阶段性的发展,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防止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1]卢文刚,蔡裕岚.城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应急管理研究——以上海外滩“12.31”特大踩踏事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5).

[2]黄瑞.城市广场建设与规划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3]彭新林.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主体疑难问题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1).

[4]姚瑶.大型灯会活动事故风险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J].安防科技,2011,(2).

[5]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 [J].国际城市规划,2009,(3).

[6]张青松.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理论及其在体育赛场中的应用[D].天津:南开大学,2007.

【责任编辑:陈保林】

X928.9

A

1004-518X(2016)05-0216-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12BGL108)、全国学校共青团立项资助研究课题 “学校共青团大型活动踩踏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分析”(2015LX268)、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基于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广州城市综合应急能力评价及其应急能力建设路径研究”(13G53)、广东省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重点项目“共青团公共场所大型人群聚集活动踩踏事件风险防控研究——基于广州市的分析”(2015A002)

猜你喜欢
人流广场人群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广场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心理护理干预在无痛人流护理中的作用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