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鑫,徐广玉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48)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基于方法集的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研究
齐 鑫1,徐广玉2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48)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密切相关,企业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成为组织获取与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知识创造能力排名靠前的企业知识成果的更新效率较高,同时科研团队之间的沟通与知识分享较为活跃,企业员工的知识创造意愿较为强烈,且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分享行为予以了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企业的知识创造绩效好;反之,排名靠后的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稍显不足,但大多仅表现在知识创造的某个阶段,如对知识多渠道搜集的社会化能力,或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的组合化能力,而知识创造是企业的持续性活动,其成果的涌现和绩效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知识创造各环节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关注每个步骤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注重均衡,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方法集;一致性检验;组合评价;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的科技资源,还取决于其通过整合社会和全球资源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企业能否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各种优良资源,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是企业赢得先机的关键[1]。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密切相关,企业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成为组织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通过文献萃取和阅读发现,在知识创造研究领域,针对知识创造情境、绩效、能力、模型等方面学者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和讨论,但相关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一般采用结构方程、计量经济学或其他数理模型等单一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集成的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相对较少。
本研究提出基于方法集的合作创新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引入因子分析、灰色评价、投影寻踪、集对分析、证据理论多种评价方法,但多种评价方法有可能产生结果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为了使组合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将通过运用组合评价前的KENDALL-W协和系数法进行事前一致性检验,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后的事后一致性检验,通过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弥补采用不同评价方法而产生的影响评价效果问题,希望能进一步丰富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方法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本文基于Nonaka的SECI模型[2],以知识创造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为出发点,围绕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知识创造和成长阶段,构建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知识创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结合实践将获取的隐性知识转变为自身隐性知识一部分的过程,频繁且不定期的交流接触是社会化的关键步骤,可通过企业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经验传授、领导支持等条目测度[3];外在化是借助隐喻、类比、概念、模型等工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借助一些表达的技术,将想法、心意等抽象的隐性知识转换成文字等概念性易于理解的语句,可通过工作经验的自我总结和组织规范测度进行测度[4][5];组合化是对外在化后的未经处理的知识片段和碎片进行组合、整合,从而形成系统性知识的过程,可通过企业组建各层次知识库及交流媒介的建设等条目测度[6][7];伴随知识整合的结束,企业需将知识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作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进行灵活掌握,实现知识内化,可通过企业组织团队内的学习交流及应用情境的知识模拟来测度。综上所述,在Nonaka、Szulanski、Zander、Kogut、Gold、韩维贺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知识创造的社会化能力(socialization capability,sc)、外在化能力(externalization capability,ec)、组合化能力(combination capability,cc)、内在化能力(internalization capability,ic)四个维度设计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基于方法集的组合评价模型概述
基于方法集的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评价模型中引入五种评价方法,综合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灰色评价、投影寻踪、集对分析和证据理论。主要通过四个步骤进行评价:首先,单一评价,即运用五种方法分别对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得到初步的计算结果;其次,运用KENDALL-W协和系数对前一轮的结果进行检验;再次,检验通过后运用组合评价模型计算组合评价结果;最后,事后检验,即选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确定多种组合评价结果中的最优方案。
2.基于方法集的组合评价模型具体步骤
步骤1: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单一评价。使用不同的单一评价方法对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一评价方法的排序结果,根据评价的内容以及数据源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单一评价方法,主要参考各方法的优劣势以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步骤2: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使用KENDALL-W进行事前检验,根据不同评价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下一步的操作。当五种评价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则可进行组合评价(步骤4);若评价结果不一致,则需进行两两一致性检验(步骤3)。KENDALL-W协和系数计算公式为:
(1)
其中,m代表评价方法的数目;n代表评价对象的数目;R为各被评价对象的等级之和。
步骤3:两两一致性检验。若单一评价方法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则需对任意一对单一方法进行一致性比较,将结果较为相近的方法进行整合、分析,根据调查的样本以及方法的优劣势,选取一致性配比较高的方法,重新进行事前检验(步骤2)。各种单一评价方法间的一致性是进行组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互相矛盾的结果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步骤4:组合评价模型。对步骤1得到的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算术平均值法、 Borda法、Copeland三种方法分别对结果进行集成,得到三组不同的评价结果后进行逐一甄选。
算术平均值法。设rik为方案yi在第k种方法下所排的位次,i=1,2,…,n;k=1,2,…,m。将排名转化为可计算的分值,即排名第1名得n分,…,第n名得1分,第k名得n-k+1分,对于相同的明细可选取相同名次上的数值平均分,计算公式如下:
(2)
(3)
Borda组合评价模型。Borda法认为总方法数量评价中,占有排名靠前的方法数量较多的方法即为结果,可以理解为少数服从多数的核心原则。若评价认为yi优于yj的方法个数记为yi≻yj;若两者个数相等,则记为yi=yj。定义Borda矩阵B={bij}mxn。
(4)
Copeland法。Copeland法较Borda法进行了一些优化,针对某一评价对象在不同方法下的对比,获得此对象在不同单一评价方法下“相等”和“劣”的区分,区别于原来的方法,该方法在统计“优”次数的同时,还统计“劣”的次数。
(5)
步骤5:Spearman事后一致性检验。根据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单一评价方法的排序进行比较,明确结果的筛选标准,确定最优方案。
首先,将上一轮的综合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数值。若对原m种方法进行p种排列组合,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xik表示第i个被评价对象在第k种组合方法下的排序数值,1≤xik≤n(i=1,2,…,n;k=1,2,…,p)。
其次,构造统计量tk,tk服从自由度为n-2的t分布。即
(6)
(7)
其中,ρik为第k种组合方法与原第j种方法之间的Spearman系数。
(8)
xik为第i对象在第j种原始评价方法排序后的规范化数值表现;xij为第i对象在第k种组合方法下排序结果转化的数值,n为对象的数目,m为步骤1中使用的方法个数,p为步骤4中运用的方法个数。ρjk为计算后得到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最后,依据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的检验结果和评价方法的适用原则筛选出最合适的结果作为最终结果,从而克服某一种评价方法的劣势。因此,即使集成后评价结果与原单一方法的结果之间存在差异,也不会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结果整体接近,而最接近的结果即为最终结果。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家黑龙江省内经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考虑该行业的主营业务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报指南支持的技术领域,企业内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人数的20%以上(科技人员的学历为大学专科以上),研发人员数量不少于企业职工总数的5%,企业具有一项以上知识产权,并有稳定比例的研发投入,而且企业进行知识创造的范例很多并对企业发展明显有益。问卷回答者主要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科研人员,通过对管理层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对员工科研活动的调查,了解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企业问卷回答者并不局限人数,可以请相关部门协助回答。调查采用开放式访谈的形式进行,采用李克特7分制量表来度量设计的指标。
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与研究内容一致且选择率较高的量表,以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选取SPSS软件对量表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保证指标的有效性。信度系数测算值Cronbach’s α>0.5为可接受程度,表明数据可靠。结构效度是指一个问卷正确地验证编制问卷的理论构想的程度,各变量解释方差越大,效度越高,表示越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构成的潜在特质。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因子的信度系数值均超过0.7;15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均高于最低建议值0.5,各变量解释方差的百分比均超过67.371%,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
3.基于方法集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步骤1: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单一评价。分别采用因子分析、灰色评价、投影寻踪、集对分析、证据理论对2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评价方法会获得不一样的排序,如企业3在五种评价方法下有四种排序结果。因此,需运用KENDALL-W协和系数进行组合前的检验。
表2 各企业单一评价法得分及排名
步骤2: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根据公式(1)且m=5、n=20,计算可得W=0.98291729,2=93.3771429。取显著性水平α=0.01,查表得。显然2>38.582,表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的条件下,各方法通过事前检验,可进行组合评价。
步骤3:组合评价模型。分别用算术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对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
步骤4:事后一致性检验。选取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分别计算得到一组企业排名,且排名顺序具有差异性,需要对组合评价方法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计算各单一评价方法分别与三种组合评价方法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根据公式(7)(8),计算各组合模型下的t值,得到t1为19.856、t2为20.621、t3为17.731。取显著性水平α=0.01,查表得tα/2(19)=2.861,即t2>t1>t3>tα/2(19),说明组合评价方法与单一评价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Borda法t值最大,即为最优,可作为最终排序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一是从各单一评价方法的排序结果来看,同一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结果存在差异,部分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差异较为显著,除5个评价模型自身特征的作用外,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权重打分及参数选值等方面都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使结果受到影响;二是为了避免选取单一方法产生的评价偏颇,选取了组合评价方法对评价排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3种组合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企业的排序基本接近,只有少数企业存在轻微波动,组合评价方法的结果均可采用;三是事后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Borda组合评价模型与单一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更加密切,其排名可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组合评价和事后检验得到的最终结果与现实调研情况基本一致,知识创造能力排名靠前的企业知识成果的更新效率较高,同时科研团队之间的沟通与知识分享较为活跃,企业员工的知识创造意愿较为强烈,且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分享行为予以了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企业的知识创造绩效好;反之,排名靠后的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稍显不足,但大多仅表现在知识创造的某个阶段,如对知识多渠道搜集的社会化能力,或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的组合化能力,而知识创造是企业的持续性活动,其成果的涌现和绩效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知识创造各环节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关注每个步骤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注重均衡,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通过实际调研及问卷整理可以获得一些启示,企业内部的软环境和硬件设施都将显著影响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因此,企业应通过内部软环境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加强两方面为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优越的内部条件。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组织文化,鼓励知识创造,不断营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共享的和谐氛围,使知识创造成为一种企业习惯,只有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创造活动塑造成企业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才能增加员工践行的机会,从而感受到知识创造对自身以及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可以适当根据实际情况,支持组建依托项目或者部门的小组、团队,为内部员工的沟通创造优良的条件和背景。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如产品和服务的数据库或是管理数据和技术的信息平台,鼓励员工进行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从而激发员工进行知识创造的热情。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也要创造员工与外部同质行业、企业的深度交流,鼓励员工大胆走出去,并不断引进新的思想和理念,技术和方法,丰富企业内部的知识库。
由于时间的限制,同时考虑到评价内容的适用性及企业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仅选取黑龙江省内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限于模型的复杂程度,选取的样本数量和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证的全面性,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研究也将对调研企业进行持续的关注,希望获取纵向数据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结果的指导性。
[1]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 NONAKA U,SENOO.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A Paradigm Shift in Business Management[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6,18(2):203-218.
[3] 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4.
[4] KOGUT B,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3(3):383-397.
[5] GOLD H,MALHOTRA A,SEGARS H. Knowledge Management: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 185-214.
[6]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s):109-122.
[7] HANSEN M T,NOHRIA T,TIERNEY T.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3-4):106-116.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 博]
2016-09-01
齐鑫(1988—),男,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创新、知识创新研究;徐广玉(1988—),女,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系统工程、组织创新研究。
F27
A
1002-462X(2016)11-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