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最神秘的张天师家族今何在

2016-12-19 02:01
新传奇 2016年39期
关键词:龙虎山天师道教

道家最神秘的张天师家族今何在

在民间神话中,道教“四大天师”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萨守坚、许旌阳,后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大天神,其中尤以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最为出名。数千年来,张道陵家族皆与道有缘,而如今他们又身在何方呢?

张道陵降魔图

张道陵成了道教创立者

“天师”之名,出于庄子的寓言。《庄子》:“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整个寓言讲的是黄帝因迷路而向牧马童子询问,以小童识途来比喻治理天下,故黄帝以天师称之。

此所谓“天师”,及黄帝与天师问答的著书形式,为其后道教经书之所本。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是如此,其中大部分的篇幅皆是以围绕着黄帝与天师问答的形式展开。张道陵曾依据《太平经》造作《老于思尔注》,在创教之初,自称天师是有所据的。张道陵伪称老君降命封他为天师,实际上是自称天师。由于张道陵自称天师,故其所创立的道教从一开始就叫做天师道。《太平经》中不仅屡见“天师”之词,且也有“天师道”一词。

而早期道教的两大民间教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是由张氏创立的,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因而张氏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经过其孙张鲁雄据汉中近30年,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经典、醮仪、规戒齐全、组织完备的道教,张鲁归顺曹魏后,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所以后世论及道教创立者,都认为是东汉的张道陵。

张鲁归降曹操后,曹操对道教采取笼络和取缔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对张鲁家族给予优厚待遇并与张鲁攀为儿女亲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死后,其子张富,在曹操的控制下,袭职天师,继续在北方传道。

后来张鲁的第四个儿子张盛,辞谢东都尉、散骑侍郎之职,带着祖传印鉴到了江西贵溪龙虎山,登坛受箓,传其道法。这样,五斗米道便以龙虎山为中心,在南方迅速传播开来。

在西晋时,门阀士族中已有人信奉五斗米道。到东晋时,在门阀士族中出现了很多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据大文豪陈寅恪统计,当时北方的大士族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冯翊寇氏、京兆韦氏、天水尹氏,南方侨姓大士族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殷川瘐氏、陈郡殷氏、阳夏谢氏、泰山羊氏、谯国桓氏、汝南击氏,晋王室司马氏,次等士族如琅琊孙氏、长乐冯氏,吴姓士族丹阳葛氏、许氏、陶氏、吴兴沈氏、晋陵华氏、会稽孔氏、钱唐杜氏、吴郡顾氏、陆氏、张氏、孙氏(孙吴后裔)等等,这些家族中都有人信奉道教。实际可能还不止如此,这么多的门阀士族信道,表明五斗米道在东晋时在向上层的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羲之一门,是东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去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羲之诸子亦信五斗米道,王羲之父子诸人皆为书法名家,王羲之为道士写《道德经》、《黄庭经》换取白鹅,为书林韵事。

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

到了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更大发展,张道陵张天师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尤其在唐皇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彼时,道教的地位处于儒教和佛教之上,居三教之首。道教教主老子不仅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而且先后被册封为“玄元皇帝”和“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事实上已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和唐皇朝的护国神,道教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李唐皇朝利用老子姓李,攀附为同宗,尊老子为“圣祖”,自称是老子的“圣裔”,以利用老子在历史上的广泛影响来提高唐宗室的社会地位。

李唐王朝对道教的扶植和崇奉,促成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带来了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宫观,遍及各地。名山都邑的宫观规模日益弘大,唐高宗曾召第12代天师张恒至京师,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从此,唐高宗便将“清静无为”奉为治国之道,加以推行。这对唐代的繁荣和“开元之治”的出现,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并召见第15代天师张高,命他在京师置坛传箓,颁赐金钱玉帛,免除龙虎山的租税。唐肃宗时,又赐龙虎山香币,并在龙虎山建醮,又赐宸翰以赞祖天师像。唐德宗贞元年间(785-793年),又赐金镀银香炉、香合、绯罗金帕及多种器物。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又召见了第20代天师张谌,赐传箓坛门额曰:“真仙观”三个大字,还拟任命张谌官衔,张谌辞归不受。咸通时(860-874年),唐懿宗又为第20代天师张谌建金箓大醮,赐金吊还山。

宋代皇帝也大多崇奉老子而信道教,尤其是真宗与徽宗,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各地遍置道观,以退职官吏统领,称为祠官,领取祠禄,这是历朝所没有的。对于天师道,比之唐代更为礼待,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召见第24代天师张正随。开始,在京师就正式设立了专门接待道教天师的授箓院。次年,赐号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张正随仙逝后,宋真宗还亲自为他写赞词。崇宁年间(1102-1106年),宋徽宗曾四次召见第30代天师张继先,并赐号“虚靖先生”,同时追封第29代天师张景端为“葆真先生”。崇宁四年召见时,正值金兵南下威逼宋王朝之时,张继先又以“赤马红羊”之凶兆,劝徽宗修德治国,挽回颓势。五年期间第30代天师张继先连续四次赴京拜见,说明龙虎山与宋王朝关系之密切。

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宠信道士林灵素后,经过一番策划,群臣及道箓院上表册封宋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自此,宋徽宗便成为人君、天神、教主三位一体的皇帝。唐玄宗、宋真宗都是利用“灵符”“天书”来神化皇权和神化帝王的,而宋徽宗则更进一步,自称是天神下凡,是神人合一,神权与君权合一的皇帝。

天师后人对祖辈遗产的抢救

光阴似箭,到了20世纪30年代,江南一带盛传龙虎山道教正一派教主张天师的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此时,张恩溥因是长子而承袭道统,成为第63代天师。

他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活动,抗战期间退隐于龙虎山。1946年冬,张恩溥在上海倡议成立上海市道教会。标榜以“宗教为重,团结为重”,提出先产生地方性道教会,然后再组织全国性道教会的方案。其意图在于巩固其“袭封嗣汉天师”的地位,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张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观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长的经济和人力支持,依靠当时上海民政局长张晓松在政治上的帮助,于1947年成立了以李理山为会长的上海市道教会,该会以“研究玄学,阐扬教义,刷新教务,联络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为宗旨。

1949年,张恩溥随蒋介石残余势力来到台湾,携带祖传“玉印”及“法剑”一口。至台湾后,一度隐居于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继续规划教务。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龙虎山天师府仍保留着道教祖庭的高度声誉,海内外知名度都很高,特别是63代天师张恩溥嫡孙张金涛,1987年主持嗣汉天师府后为弘扬道教文化事业苦心经营,经多方筹集资金,他重建了头门、二门、法箓局、玄坛殿,修复了万法宗坛,兴建了玉皇殿,敕书阁等天师府的主体建筑,使破旧的天师府焕然一新。同时,他先后多次率团出访了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弘道扬法。他还主编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张天师传奇》、《道教文化管窥》等书,发表了道教学术论文十多篇,还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多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的道教活动和天师道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于抢救出版了天师道文化、修缮、管理、社会慈善等方面贡献突出,使天师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1987年,他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宗教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奖”,1993年被中国道教协会授予“全国道教爱国爱教先进个人”等称号。后来,他的事迹还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

时光荏苒,道教祖师张道陵也许不曾预料到,他的子孙至今已经绵延60余代,历时上千年,却始终保持着对历史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相信,道家张天师一脉张氏与道家的渊源会一直流传不绝,低调而显赫的张天师家族必将为神秘道家文化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岁月》201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龙虎山天师道教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龙虎山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猴妈”和她的猴孩子们
“天师”教职略考
毛建华打造国内道家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天师箓经收集整理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