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第48期科(局)长进修班课题组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互联网+”视角下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化探究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第48期科(局)长进修班课题组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渗透于制造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推动着制造业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福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和“工业4.0”契机,推动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福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化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渗透于制造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了解福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现状,进而了解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我们对福州市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展开调研,深入剖析企业为迎接“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采取的措施,并结合福州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提出发展建议。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福州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以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2013-2015年,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97.84亿元、1290.46亿元、1423.68亿元,年均增长9.02%,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期,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为246个、261个和261个,年均增速为3%。企业个数增加速度明显低于行业产值增速,说明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规模在逐步壮大。
智能制造关联产业迅速崛起。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蓬勃发展,与智能制造、“互联网+”概念紧密关联的星网锐捷、新大陆、捷联及软件园组团等企业集群发展迅速。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产品制造综合集成应用平台,适应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要求,实现产品研发、JIT物流供应和生产供应链协同的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搜集分析,使得各类产品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达到业界先进水平,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约15%,年销售额增长速度达8%。福建飞毛腿电池有限公司于2013年建成电池模组数字化车间,仅需27名技术人员,就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能的双重提高,产能提升幅度约为30%,不仅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明显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福州开发区星云电子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的MES系统,能对锂电池组封装生产线中的测试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测试结果数据进行有效追踪和品质监控,并通过互联网反馈至生产监控终端,该系统先后获得索尼电子、比亚迪、飞毛腿等国际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的认可和使用。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机种评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对流水线生产情况进行监控,将产品不良率降低至千万分之二点五,标准远高于同行业水准,同时,提高单人单小时产出率(UPPH)17%以上,每台机器单人制造成本降低约1.7美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完成“地铁综合监控系统”(ISCS)的系统原型(架构与主要功能)设计开发工作,现已具备独立承担地铁统合监控系统项目软件开发的能力。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与低成本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出口导向经济侧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的一种。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088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企业在追求发展速度为导向的政策引导下,最为简单且易于见效的增长方式就是采取价格竞争战略,即低成本扩张模式。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发展初期,依靠国外电子产品订单和人工成本较低的优势,获得了飞速发展,基本呈现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途径。近年来,随着国际IT市场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始终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外部订单的减少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资金链紧缩。福建华冠光电有限公司发展初期主要为冠捷和三星等品牌加工生产液晶显示屏,同时承接部分国内企业显示屏生产订单,2010年初,因三星显示屏订单量突增,企业将生产重心完全转移到国际订单加工环节;2013年,由于三星显示器销量下降,国外订单量出现大幅缩水,当年开工率不足50%,大量三星显示屏专用生产线出现停产、停工;2014年初,企业被迫开始调整生产策略,逐步减少三星所占的生产份额,并重新开始向国内显示器生产领域发展,但初期投入的生产线还是出现较大的损失。
(二)产业价值链从属地位改变速度缓慢
东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先发优势区域,作为该区域内重要制造基地的福州市,现已初步形成平板显示器生产聚集的规模效应,先后培育出捷星、捷联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液晶显示器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但随着外向型经济模式的衰弱、人工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对手利用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打压,以加工生产为主体的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进入发展的寒冬期。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现阶段在产品的开发环节缺乏产业内的核心技术,导致在产业链中失去决定性的话语权,也就只能分享到价值链中利润较低的份额,因此,2013-2015年,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1.2%,仅高于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43个百分点,产业价值链从属地位改变速度缓慢。
(三)技术研发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在传统的企业创新研发过程当中,研发主体力量通常是企业内设的研发中心。企业自设技术研发机构,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研发费用,还往往对产品的研发仅限于外观和部分配套功能改进,缺乏对新一代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升级,电子信息类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自设研发机构已经难以同时满足技术提升和产品换代的要求。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创新机制中虽然仍以企业牵头,但强调由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打造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在受访的电子信息企业当中,有14家企业完全通过企业内设机构(如技术研发部、产品科技部)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有11家企业尚未建成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依托品控等其他部门开展研发;只有6家企业通过产学研共同开发的模式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且多为大型企业,占受访企业比重仅为20%,福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仍任重道远。
(一)强化研发能力,减轻技术外部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指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有类似于惯性的特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此产生依赖。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发展初期,多为国外厂商代工生产电子产品,因此,必须完全依照厂商技术要求,具有明显的技术依赖特征。这种依赖不仅是现状中经验的传承,还可能是对落后的技术和制度的吸收。为改善这一现状,一方面,要依靠龙头企业努力开拓互联网领域的国际专利,获取技术方面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依托部分区域已经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增强上游关键材料、设备等领域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二)利用“工业4.0”契机,提升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现阶段,工业发展正处于两化融合和“工业4.0”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目标应定位为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产品技术的“弯道超车”,从而提升产品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一方面,要摒弃唯大唯快的发展思维模式,对产业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将大型企业的发展重心放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上,发展产业内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增加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加紧建设完善的技术交流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大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推动企业与高校、企业与创新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帮助尚未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加速发展,建立良性运转的技术交流市场。
(三)立足低碳经济,推动智能化生产发展
受早期发展定势的影响,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加工生产为主的模式始终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盲区,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同产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与低碳经济有紧密的联系,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能够帮助企业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和创新力度,掌握产品技术的核心。同时,要大力推动智能化生产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要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其他行业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低碳发展。
(四)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提升,必须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相关产业集群,发挥集群规模效应,形成企业间业务相互配套、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福州市传统产业加快融合;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互联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渗透,强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辅助作用。同时,对于竞争较为激烈,但龙头企业不够突出甚至已经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领域,要通过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使部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达到必要规模,既要为社会资本集中投入创造条件,还要推动非核心项目外包发展,使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要业务。
(五)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优化“智能制造”环境
加大工业云的推进力度,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模式,加快基于云概念中的最新技术,从硬件到中间件,提供适合电子信息制造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优化“智能制造”环境。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跨领域的合作,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大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设备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的多产业合作,共同搭建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产业优质平台;二要构建有利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智能制造”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
执笔:吴岩生
课题组成员:林斌钟捷林凤飞方传彪卓敏刘建锋郑存岩吴少强吴岩生林贤崔吴忠乐黄暄辉
责任编辑:林淑周
F49
A
1674-1072(2016)04-077-04
2016-07-20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第48期科(局)长进修班第四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