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背景下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2016-12-18 13:02高明野苏明政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产业结构辽宁省服务业

高明野 苏明政(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扩大内需背景下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高明野苏明政(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越愈发突出。文章详细分析了辽宁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自主创新领域的现状以及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试图寻求扩大内需背景下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路径,并且给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辽宁

调整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2003年的《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选、发展成为“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基地。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形成历史带有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并不完全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也不能良好地适用于市场经济。所以,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既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又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寻找最适合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但是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出口拉动模式已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内需成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0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为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良好机遇。研究扩大内需背景下的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能够促进辽宁省经济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而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国家各方面战略的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辽宁省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为研究背景,探索现阶段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相关保障措施。

一、现阶段辽宁省产业结构状况及问题分析

伴随着国家在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辽宁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改革,从现阶段看,其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如石化产业与冶金工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比重增加、淘汰落后产能、扶持和打造新兴工业等。《2015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4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2.6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12976.8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0:50.2:41.8调整为8.3:46.6:45.1。但也只相当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农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与工业相比,辽宁省的农业发展是较为缓慢的。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辽宁省政府层面都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内部矛盾还是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农业科技基础差,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含量还很低,大部分农户仍是延用农村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大都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

二是农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2015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297.4千公顷,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高达2416.8千公顷,占总面积的73.3%,水稻的种植面积却仅有544.9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6.5%①。

三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高产优质的产品较少,经济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低,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在经济发展中是粗放式发展,并没有走集约化道路,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如农产品加工水平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此外,辽宁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政府政策导向不明确导致农户盲目种植,供需信息闭塞,产业链短等,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第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竞争力较弱

辽宁省工业的突出特征是“轻工业较轻,重工业较重”,即在第二产业中无论是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产值上来看,均是重工业和基础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占有比重较大,而轻工业处于弱势地位,占有比重较小,形成了一个第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的畸形局面[1]。众所周知,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当时由于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辽宁省并未遵循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先行发展轻工业,轻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发展重工业,而是直接从重工业开始出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辽宁省第二产业内部低度化特征显著。一个运行良好的产业要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以及高创新能力等特点,而辽宁省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所形成的重工业虽然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但是科技含量、技术手段、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的大部分生产停留在初级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上,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20%;设备更新速度慢,最终生产的产品加工程度低,不能较好满足市场需求[2];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若不能进行改革其前景堪忧;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却较低,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支撑辽宁省落后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且新兴产业多以跟随型产业为主,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产业相对较少,对一些还能赢利的传统产业不愿放弃,这也严重地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减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发展程度的基本指标。2015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1%①,从量上看其上升速度较快,但是增长速度快并不意味着结构层次的相应提高,反而辽宁省的第三产业是在一种低水平上的扩张。辽宁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比例较为落后,一般来说,在一个发达的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应当大于生活性服务业,才能更好地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辽宁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是向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倾斜,并且行业品种比较单一,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传统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和企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所欠缺,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贸易、现代物流等行业比重相对较低,并且发展水平也较为低下,难以与国际接轨,已经无法满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辽宁省服务业内部支柱行业和主导行业却没有完成新的转换。

(四)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2014年辽宁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9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4%②。2015年R&D经费支出459.1亿元,比上年下降7.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比上年下降0.14%①。同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占GDP2.10%③,可见,辽宁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由于科技研发投资与需求之间差距较大、技术改造起点较低,不能达到塑造辽宁省新的技术优势的作用[3]。

此外,科研人才相对稀缺,2015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29.7万人,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仅有17.4万人①,较少的科研人员难以支撑起庞大的科技创新需求,这也是扼制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辽宁省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化快速发展受阻、企业竞争力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都与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较弱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了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趋同严重的局面,使得辽宁省整体竞争力较差[4],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较低。

二、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

辽宁省应该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及“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使其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实现农业比重下降而效益显著提升;努力调优第二产业结构,在保障重工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以期实现“十三五”时期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7.0:46:47④。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加大农业科技引导,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在扩大内需背景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的科技化进程是第一产业调整的基础,利用科学技术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促进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并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强联系,形成产业化链接,在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同时,不断推动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巩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新型经营体系的成熟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鼓励集约型、生态型、循环型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促进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高新科技正在逐步渗透到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这从客观上要求农民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5],提高劳动力素质,还要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引导农民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并指导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正确应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促进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二)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强化发展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使强更强,让优更优”,即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强化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盘活存量,实现提质增效。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仅要保持其优势,并且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途径扩大其优势,可以向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化方向发展,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要加速优化石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下游产业能力,实现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要大力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借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建立长期的领导、执行的机构和机制,还要完善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创新等各项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要注重培育一批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上下游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6]。

(三)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水平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紧围绕工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科技服务、研发设计与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成立服务业独立法人公司,提供工程总承包、远程检测、故障诊断等增值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第二,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建设,实现电子商务在传统企业、小微企业、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社区以及农村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第三,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与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相融合。第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辽宁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部位,有效整合公路、铁路、海运运输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3条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连接作用[7]。

2.积极创造新型服务产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发展创新“线上”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良好融合,推进转型升级的进程;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连锁经营,提升连锁化水平,逐步形成品牌效应的连锁网络体系;建设大型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平台,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

3.发展旅游业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加以充分地开发和开放,使旅游业成为辽宁的一个战略性新增长点和重点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旅游业主体,在保持品牌企业领军地位的同时,不断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景区公共服务业设施群,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品牌景区;促进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推进特色餐钦街区建设;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旅游产品与农业、工业、文化、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化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现有产品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过渡,是实现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若想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政府要制定并执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对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企业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技术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劳动者素质、企业家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辽宁省自身的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等,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要加大对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实现技术由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模仿向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转变。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辽宁省政府可以制定一个有利于其产业结构良性发展的长期性的、全局性的政策体系,省级各相关部门单位可围绕此政策体系制定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措施建议,各市、县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单位可依据政策体系和实施措施建议,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灵活发挥,制定符合自身产业结构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政策性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总而言之,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加强统筹规划与指导协调,促进经济发展。

(二)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的转变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精简审批事项,取消和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审批等职权事项,大幅度减少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加强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经济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公信力、执行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和企业行为的干预,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技术创新引导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监管机构和机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辽宁省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吸引各类资本参与进来;出台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件促进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且,需要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资本的高效融合。

①数据来源:《2015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统计局,2016年。

②数据来源:《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统计局,2015年。

③数据来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

④数据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

[1]邢凯旋.辽宁产业结构成长的现状及调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31-34.

[2]王志文.辽宁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134):120-122.

[3]张万强.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路径研究——以辽宁为例[J].特区经济,2010(5):52-54.

[4]于淑艳.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8-81.

[5]许静.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J].当代经济, 2015,27:46-47.

[6]邢军伟.实施振兴战略后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5,11(4):530-536.

[7]谭越璇.论“一带一路”建设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20):115-116.

(责任编辑单丽娟)

F207

A

1672-8254(2016)05-0055-05

2016-04-2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内需市场的基本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3CJL027);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BJY007);辽宁省财政厅项目“支持辽宁产业金融发展经济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D035);辽宁省高等院校杰出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WJQ2015001)

高明野(1985—),女,管理学博士,渤海大学经法学院助教,从事产业经济研究;苏明政(1980—),男,经济学博士,渤海大学经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金融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辽宁省服务业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