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6-12-18 02:48:03杨中柱
关键词:公共财政现代农业常态

杨中柱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林局 法规科, 长沙 410200)



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杨中柱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林局 法规科, 长沙 410200)

立足于新常态这个宏观背景,以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支出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强物质保障为研究目的,从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3个方面理清思路,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根本出路,采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阐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为更好地实现用财于农和“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新常态; 公共财政支出; 现代农业发展

在新常态下,我国需要在许多政策领域深化改革,公共财政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014年12月29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必须服务全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13个惠农强农一号文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中,中央财政2012—2014年用于“三农”的支出分别为1.238 8万亿元、1.379 9万亿元和1.474 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11.4%和6.8%。201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为1.724 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从2008—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为9.034 1万亿元*数据来源于人民网一财经频道综合2013年6月28日的相关报道及证券时报网2013年3月8日微博等。。财政支农资金为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2016年中央发出第13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条件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顾名思义,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三农”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部门也先于其他部门进入新常态,表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特征:“吃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谁来种粮”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小规模分散经营正在转向适度规模经营,但基础设施制约的问题不断显现;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十二年增加”,但农业生产成本在不断攀升,“高价粮食”逐步成为现实,财政的补贴效应在减弱;粮食资源利用强度达到极限,农业生态环境在改善,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上述特征,有的是多年奋斗、多年期盼的结果,蕴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机遇,为今后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有的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与问题,客观上增添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与挑战。针对上述现状与特征,笔者在新常态背景下,深刻剖析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作一些探究,以期为更好地实现用财于农和指导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抛砖引玉。

一、认识新常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理清思路,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根本出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找准切入点

在新常态下农村改革要有新作为,现代农业要有新境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信心凝共识,科学分析,积极剖析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把公共财力用到刀刃上,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创新的着力点,用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作为和新突破。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场,突破体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贯彻力和执行力。要用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新境界、新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兼顾,观大势看长远,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把握着力点

在新常态下开创现代农业的新局面,必须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为先导,牢牢把握新常态的总体特征和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做到认识上、观念上到位。要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精准发力,主动应对新常态,用好用活公共财力,在“十三五”开局中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先机,在探索中求新求变。理性看待我国经济新常态,遵循经济规律,树立新的改革坐标,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焕发经济活力。抓住用好重大机遇,展现新作为,争创新优势,增加新动力,科学谋划,转中求好,协调推进,把握着力点,更加重视质量效率和惠及民生。

(三)抓好落脚点

新常态的实质是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速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的增长动力。一要发挥好公共财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抓紧谋划和启动现代农业的重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二要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形成发展的新优势,让“老树发新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筑牢基础;三要坚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引擎协调驱动,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要认真研究两大引擎,抓好落脚点,用新思维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用发展的新理念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正视新挑战,剖析现代农业发展新问题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生态环境的失衡

目前,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是180万t,化肥使用量大约是5 800万t,是世界上农药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有害生物泛滥,蛇类、蛙类、益虫类等有益动物在农村的数量和品种锐减,其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也面临挑战。工业废水污染严重,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0%。矿山一般没有治污设备,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出,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2015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 177万公顷,其中绝收223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0亿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和大工矿区周边的耕地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有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镉大米”事件让公众担忧,权威数据显示: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有1 200万t,矿产资源的开采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破坏耕地地下水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大气、农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使得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开展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基础设施的制约

农业是天然的亲水性产业,众所周知,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现在,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病残”运行,功能普遍衰减,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沟渠河道淤塞不畅,布局不尽合理,而新的水利建设很少,使用效率不高,大部分农村都缺少大中型水利的补给,机耕道建设质量不高,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路况日益恶化,管养跟不上,水利设施不配套和老化破损严重,塘堰淤积,年久失修,其抗旱效率和蓄水能力不及原来的30%[1]。2015年国家防总召开的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上公布,目前全国仍有1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从湖南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水利困境凸显,塘坝淤塞非常普遍,以小组为单位的水利灌溉解体,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7%,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大多山塘已成“碟子塘”,储水能力不强,排灌机埠设施老化严重,效率发挥不足60%[1],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扬帆启航,但基础设施的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三)农民素质的隐忧

村民的离村化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相对较高的打工收入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村庄精英在不断地从农村走向城市,201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68亿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社会出现“九九、六一、三八部队”,大多数农业劳动由留守的老年、儿童、妇女承担,而50岁以上的老人则成为种田的主力军,50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小孩占农村常住人口的99%,在农村种田的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和结构性素质下降的局面,农业日益成为弱势产业,再加上农业科技进步缓慢,老年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较弱,加大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 农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当职业农民,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成为了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而留守农村的“九九部队”虽然愿意种田,但大多数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不高,50%以上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并且随着老一代职业农民的逐步退出,新生代农民不愿务农,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后续乏人问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比较效益的困惑

从2004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减轻农民负担,惠农利民。全面取消农业税,在中国沿袭了2 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深得人心,深得广大农民群众好评,但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仍呈刚性上升态势,惠农补贴难以弥补农民种粮的亏损,但是粮价却没有“水涨船高”,随着物价的提高而合理攀升,补贴政策激励作用递减,2015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276元/100 kg,粳稻最低收购价310元/100 kg*数据来源于2015年2月4日中国新闻网关于《201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不变》的报道。,导致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一直偏低,耕地抛荒现象愈演愈烈。农村耕地抛荒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种粮不划算,虽然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耕地抛荒,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只种一季中稻的隐形抛荒现象已成常态,给“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留下隐患,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补贴机制,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扶持与支持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拓宽新的支持途径。

三、把握新机遇,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述挑战虽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冲击与压力,但也为未来农业的转型升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战略机遇。笔者认为应从5个方面入手,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载体,改善生态环境,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

现在多数农业多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与生俱来就有自然风险。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降雨量不均匀,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威胁,正常年景也有自然灾害。可是,我国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除了耕地资源相对短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日益加重,导致农业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因此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大力气做好抗灾减灾工作,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指导,落实抗灾救灾措施,降低灾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培养农民环境意识。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国家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防风固沙、改善气候等自然保护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科技创新,规范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净化现代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生态化治理,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给现代农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通过国家的公共财政投资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积极的长久之策[2]。

二是科学治理水事。国家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继续坚持可持续治水思路,保护水资源,加大保护水环境力度,保护好大湖大河大江的水源和水质,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编制实施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科学防控,降低旱灾损失。

三是警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整治力度,保护生态安全,加强植保硬软件设施的公共财政投入,目前,进入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全球百种最具威胁外来生物逾半已“入侵”我国,其中外来害虫有32种,主要外来病原菌有23种*数据来源于中国网“人祸: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我国产生了重大损害。各级财政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物资储备制度和救灾专项基金,以应对突发性灾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导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注入现代农业发展新能量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家要着力突破薄弱环节,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重点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切实解决瓶颈制约问题。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优先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量不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程监管。要像重视大江大河治理、城市防洪一样重视农田小水利建设。采取国家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等各种有效措施,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渠系与田间配套建筑物,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解决“最后1 km”的问题,特别是要搞好山丘渠塘河堰建设改造,要采取国家投资等各种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设施[3]。优化建设布局,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把机耕道路、灌排设施、电网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来抓,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强化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持基本农田整理,提高基本农田的标准与质量,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做到基本农田总量与质量不减、不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综合治理, 清淤清障,加快“病险水利工程”综合整治,充分发挥现有的排灌设施使用效能,科学调度闸涵泵站,做到骨干工程改造,田间工程配套,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着力提升排涝和抗旱能力,多措并举,打造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精品工程,建管结合,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造福于民、造福于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三)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目标,提高农民素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科技,只有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才可从外延的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为此,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纵深配置农业科技要素,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农民素质,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稳定发展。

一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多种绿肥,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地力,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对现代农业重大技术也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实力,让农民受益。要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点围绕节本增效、省肥节水抗旱、抗镉等重金属污染、优质高产等问题开展综合性基础研究,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投入,拓宽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渠道,制定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政策。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学农爱农、学农务农,建议对高等院校学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或部分免费教育,不断提升农业教育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把科普知识送到农户手中,国家应加大对提高农民素质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4]。

四是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扩大范围,拓展内容,增强推广服务的能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改革与完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切实提高科技应用率与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公共财政投入,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引领、支撑能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四)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抓手,确定合理的比较效益,奠定现代农业发展新基础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的有效手段。农民反映,在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中,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农民受益最大。现在的问题是,最低收购价格偏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扶持现代农业生产的政策中,实施最低收购价和国家公共财政补贴,农民受益匪浅。目前,最低收购价格有待进一步提高。2015年与2014 年持平,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100公斤270元、276元和310元。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和人工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高成本时代”来袭,如2016年与2015年、2014年继续保持持平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农民种田没啥搞头,不能带来理想的收入,也划不来。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健全价格体系,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及时调整收购保价措施,实现农产品提价与农资控价双赢。参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基数,合理确定农民种粮用工的收入水平,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保价措施要因时、因地制宜,要与其他经济措施相配套。要在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其最低收购价格应随着农资和工价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以体现社会公平,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4]。要多措并举控制农资价格上涨,从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看,光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加以矫治。国家财政应当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考虑居民收入与物价等民生指标,适时地、合理地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进一步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农业补贴,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国家要进一步改进公共财政补贴方式。尽快出台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补贴办法,将现实的普惠制补贴逐步向耕地地力保护和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倾斜的特惠制补贴转变,尤其要将补贴的增量部分投向农产品生产大户。

(五)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驱动,完善服务体系,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财政对农民的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的效力。如2015年湖南长沙财政种粮补助每亩一季稻为105元,双季稻为175元,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却吞噬了财政补贴收入。建议国家加快建立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对于大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国家要实行政策倾斜,实行财政补贴,降低农资生产成本,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二是要建立农资淡季储备制度,由国家采取补贴淡季储备的利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确保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为农民从农资的供应到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与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而这些服务离不开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要采取政策倾斜,对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实行免税和财政补贴支持[4]。

四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科学统筹安排国家公共财力投向,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国家应通过公共财政补贴重点支持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其品牌创建与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建立与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灵活性调整与协作,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切实把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在新常态下,深化财政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支出,创新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使用方式,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这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是多年奋斗、多年期盼的结果,有的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与问题。为此,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理清思路,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根本出路,面对新挑战,必须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问题,确保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田艳春. 利用新媒体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J]. 中国国情国力, 2015(11): 36-37.

[3] 杨中柱. 新常态下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粮食产业发展 [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5(4): 61-67.

[4] 夏孝勤. 农村劳动力老年化现状和问题调查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 2015(3): 8-9.

[5] 陆学艺.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4): 42-48.

[6] 谢天成, 施祖麟.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6): 921-926.

(责任编辑 刘 健)

Public Spending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YANG Zhong-zhu

(Bureau of Agriculture, Wangcheng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Wangcheng 410200,Hunan, China)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the strong materi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based on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The thoughts are cleared up from the three aspects: right breakthrough; grasping the focus point and the ending resu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promoted a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the adaptation and the leading road of the new normal an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problem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is profoundly expounded, which faces new challenges of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the modern agriculture are explored, in order to better use the money to farmer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a period in the future.

new normal;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2016- 01- 25

杨中柱(1962—), 男, 湖南望城人,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林业局法规科公务员, 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

F 810

A

1671-0398(2016)06-0020-06

猜你喜欢
公共财政现代农业常态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中国市场(2016年13期)2016-05-17 05:11:02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
2014年内蒙古100个旗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亿元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专用汽车(2015年2期)2015-03-01 04: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