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梅
(库尔勒市城乡防护林管理处,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库尔勒市东山胡杨发展现状及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张小梅
(库尔勒市城乡防护林管理处,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摘要胡杨为野生树种,繁育品种较多,而宜感染病虫害。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就胡杨的发展现状、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进行阐述,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胡杨;发展现状;病虫害;综合防治
1库尔勒市东山胡杨发展现状
库尔勒市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距塔克拉玛干沙漠仅70 k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年均降水量40~50 mm,蒸发量高达2 800~3 200 mm;年均沙尘天气32 d,最大风速达36 m·s-1,是三北地区风沙县市之一,市域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荒滩,荒山面积1 267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8%,土地盐碱程度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尤其是地处库尔勒东大门、位于高坡风口地带的库鲁克山浅山区,是风沙的主要策源地。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库尔勒市以敢为人先、愚公移山的气魄,自1997年开始尝试荒山绿化3.3 hm2,大获成功;1998年开始引进并实验灌溉节水技术造林20 hm2,成活率达90%以上,且比传统漫灌节水73%;1999年开始引进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造林; 2001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荒山绿化。经过全市各族人民14年的努力,现已完成荒山绿化面积约0.6万hm2,其中东山绿化面积0.4万hm2,总投资约1.35亿元,主要种植胡杨、沙拐枣、柽柳、刺槐、大果沙棘、红枣等防护林和经济林约1 358.5余万株,胡杨约1 0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保存率达95%以上。参加义务植树军民累计达到了100多万人次,初步构筑了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城市外围构筑起了生态建设的一道绿色屏障。
1.1胡杨生物学特性
胡杨,又称胡桐,为杨柳科落叶乔木。高达30 m,胸径可达1.5 m;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纵裂沟纹。长枝和幼苗、幼树上的叶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2 cm,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短枝上的叶卵状菱形、圆形至肾形,长25 cm,宽3 cm,先端具2~4对楔形粗齿,基部截形,稀近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3 cm且光滑,稍扁,雌雄异株,菱英花序;苞片菱形,上部常具锯齿,早落;雄花序长1.5~2.5 cm,雄蕊23~27,具梗,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3~5 cm,子房具梗、柱头宽阔,紫红色;果穗长6~10 cm。萌果长椭圆形,长10~15 mm,2裂,初被短绒毛,后光滑。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
胡杨是亚非荒漠地区典型的替水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长期适应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喜光,喜土壤湿润,耐大气干旱,耐高温,也较耐寒;适生于10 ℃以上积温2 000~4 500 ℃之间的暖温带荒漠气候,在积温4 000 ℃以上的暖温带荒漠河流沿岸、河漫滩细沙至沙质土上生长最为良好。能够忍耐极端最高温45 ℃和极端最低温-40 ℃的袭击。胡杨耐盐碱能力较强,在1 m以内土壤总盐量在1%以下时,生长良好;总盐量在2%~3%时,生长受到抑制;当总盐量超过3%时,便成片死亡。花期5月,果期6—7月。
1.2发展胡杨具有的优势
胡杨具有易于繁殖、易于成活的特点,它耐寒抗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得到大力的发展和推广。作为优良的乡土树种,胡杨为西北干旱地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贡献。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还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同时,胡杨是较古老的树种,对于研究亚非荒漠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1.3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1.3.1近年来东山绿地的病虫害发生及除治情况从近年来的病虫害监测情况看,东山0.4万hm2人工林区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小,主要有春尺蠖、胡杨木虱等虫害,有虫但未成灾。春尺蠖是我处每年防治的重点,每年3月我处植保站就开展了春尺蠖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绿地内设立了测试地,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春尺蠖情况。在最佳防治期(春尺蠖的最佳防治期为二龄),及时防治,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安装诱光灯、糖醋诱蛾、打农药等途径,完成了病虫害防治工作。每年防治面积约1 333.3 hm2。
1.3.2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1)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近年的爱鸟、爱树、爱护生态的宣传,城市周边市民的参与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爱鸟、爱树、爱护生态的行为已经家喻户晓。
(2)以鸟治虫。利用害虫的天敌鸟类进行防治。在自治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的统一安排下,在树上专门为鸟类安了新家,搭建了简易鸟巢。鸟类的数量逐年增加。
(3)喷打甲维盐、敌杀死等药物进行防治。
为了防止今后病虫害危及林业发展,必须及早动手,及早做好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为预防将来荒山绿化胡杨感染病虫害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技术支撑。
2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鉴于发展胡杨对于林业和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保护和及时防治胡杨的病虫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着重从库尔勒乃至巴州范围内已经发生的病虫害着手进行技术研究和预防。
2.1胡杨锈病
采取防治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措施:移栽的2年生苗木,栽植成活后4月末、5月初开始,每周喷500倍液粉锈灵(三唑酮)加40%的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2%敌木虱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辛硫磷等其他防虫农药进行预防。对前期防治工作做得好的,要继续做好,不能放松,对已发现锈病的,要在药液中加1‰的洗衣粉,以增加药液的附着性。如果锈病严重,要用2‰的洗衣粉液冲洗后再喷药。当年新栽的胡杨苗,当幼苗生长5片真叶后,每周喷500倍液粉锈灵(三唑酮)加40%的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2%敌木虱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辛硫磷等其他防虫农药进行预防。
2.2春尺蠖
春尺蠖又名“吊死鬼”,以幼虫危害树木幼芽、幼叶、花蕾,严重时将树叶全部吃光。除危害杨树、榆树、胡杨外,还大量危害杏、枣、苹果、梨、核桃等经济林。
2.2.1春尺蠖生活习性2 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3 月末4 月初树木萌动后,开始孵化危害幼芽及嫩叶。每年发生1代,以蛹集中在树木根颈周围的表层土壤中越冬;成虫雌雄异型,无翅雌蛾爬行上树,和有翅雄蛾交配,产卵于粗翘树皮下;老龄幼虫食量大,抗药性极强;无翅雌蛾通不过光滑物,幼龄幼虫虽能通过光滑物,但易被粘着物粘住。
2.2.2为害特点春尺蠖初孵幼虫,取食幼芽为害,幼虫稍大后食量大增,取食叶片,被害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整枝叶片全部食光。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2.2.3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色。雌成虫体长9~16 mm,无翅,触角丝状,腹部背面有黑刺排列成排,刺尖端圆钝,臀板上有突起和黑刺列。雄成虫体长10~14 mm,翅展28~37 mm,触角羽状。前翅淡灰褐至黑褐色,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 卵 长0.8~1.0 mm,长圆形,灰绿色至黄褐色,孵化前变为黑紫色,有光泽,卵壳上有整齐刻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40 mm,灰褐色。腹部第2节两侧各有一瘤状突起,腹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蛹长8~18 mm,棕褐色,臀棘刺状,末端有分叉。
2.2.4发生规律该虫年生1代,以蛹在干基周围土壤中越夏、越冬。翌年当地表3~5 cm处地温0 ℃左右时,羽化成虫,成虫雄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于树干缝隙及枝杈处,夜间交尾,多在下午和夜间羽化出土,将卵成块产于树皮缝隙、枯枝、枝杈断裂等处。
4月幼虫孵化,初孵幼虫活动能力弱,取食嫩叶为害;
4~5龄幼虫耐饥能力强,可吐丝借风飘移传播到附近林木为害,受惊扰后吐丝下坠,旋又收丝攀附上树。
5—6月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夏。胡杨林是春尺蠖发生和蔓延的基地,盐碱地果园受害重。天敌有麻雀等鸟类。
2.2.5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春季成虫羽化前,在干基周围挖深、宽各约10 cm环形沟,沟壁垂直光滑,沟内撒毒土0.5 kg(细土1份混合杀螟松1份),阻杀成虫上树。
(3)化学防治。对树体喷雾,选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等杀虫剂,可杀死4龄以前幼虫。
(4)生物防治。利用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iNPV防治4龄前幼虫。地面喷洒为3.0×1011-6.0×1011PIB·hm-2,不得低于2.03×1011PIB·hm-2,以 16:00—20:00应用为最佳时间。
2.2.6防治措施根据春尺蠖的生活史,采取五道防线来防治:一绑、二堆、三挖、四撒、五涂。一绑:在紧贴树干基部距地面10 cm处绑1条20 cm宽的塑料布,接口用塑料胶带黏合,使雌蛾不能上树。 二堆:在塑料袋下,堆筑圆锥形土堆,土堆表面要拍实,光滑,上缘要埋住塑料布1.5 cm,使塑料布更加牢固,无缝可入。 三挖:在土堆周围挖宽深各10 cm的小沟,沟壁直而光滑,使爬不上树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沟里。以上3道防线要求在1 月10 日开始,2 月10日前必须完成。四撒:成虫出土后,在小沟内和土堆上撒施2.5%敌百虫粉或35%甲基硫环磷毒土,药土比例为1∶10,以杀死小沟内和土堆上的雌蛾。五涂:少数产在土块石块缝隙下的卵粒,于4月初树体萌动期开始孵化,4月1日前,在塑料布上缘1.5 cm处涂一圈粘杀幼虫的药膏(用黄油10份、机油5份、40%的高效氯氰菊酯1份混匀制成),药效可维持40~50 d。未能及时用五道防线防治春尺蠖的林区,可在芽展叶、大部分幼虫进入2龄时(4月5日左右)用Bt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喷洒防治。
2.3胡杨瘤枝木虱
2.3.1寄主及为害状异叶胡杨个木虱南北疆均有分布,属同翅目木虱科。它只为害胡杨,经幼苗和定植1~3年的幼树受害最重,苗圃幼苗新梢被害率达80%~100%,新梢被害后逐渐枯死,重抽新梢2~3 d,致使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初定植的幼树,因新芽几经被害,容易死苗。一般胡杨植株幼嫩部位受害最重,被害叶片卷曲,几片被害叶片卷曲在一起呈“菊花”状。枝条在异叶胡杨个木虱为害处形成虫瘿,有时多个虫瘿连成“糖葫芦”状,虫瘿附近的冬芽通常不萌发,或形成止芯芽,或长出纤弱的细枝,“糖葫芦”状的枝条常于翌年枯死。
2.3.2形态特征
(1)成虫。越冬代成虫较大,体长约4.0 mm,宽1.2 mm,体色翠绿或浓绿,体被白粉,其他各代成虫体长2.0 mm,宽1.0 mm,体色浓绿或浅绿。复眼红褐或灰褐色,单眼3个呈等腰三角形排列,触角10节,鞭节第1节最长,顶端1节略增粗,具2根刚毛,端部黑色。前翅淡黄色,翅端圆阔,翅脉呈“介”字形。胸足腿节、胫节和跗节上有排列整齐的刻点,边缘有稀疏的小刺,胫节和跗节第1节末端具黑色端刺,跗节2节。雌虫腹部末端有1锥形产卵器,雄虫有1向上翘起的性附器。
(2)卵。梭形,长约0.3 mm。基部具短柄,顶端有1根细毛。初产卵白色,渐变为淡黄至深黄色,孵化前可见红色眼点。
(3)若虫。越冬若虫体长约2.0 mm,宽1.5 mm,背扁平,有卷曲状白色蜡丝,易脱落,体缘有排列整齐的梳齿状短毛。头部褐色,复眼暗红色,触角10节。胸部腹部乳白色,翅芽褐色,紧贴于胸侧。胸足不发达,褐色。腹部翠绿色,末端可向上翻动,滞育若虫长约1.6 mm,宽0.9 mm,胸部稍窄,翅芽外伸,腹部肥大,黄绿或土黄色。
2.3.3生物学特性异叶胡杨个木虱在南疆一年发生6代,以1~4代滞育若虫在1年生胡杨枝条上的虫瘿中越冬。第1代发生期为5月上旬,第2代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3代为6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为7月下旬至8月底,第5代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发生量很少)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完成1个世代一般需要25 d左右。
成虫由虫瘿内爬出后,先做短距离爬行,数分钟后起飞,交尾频繁。成虫在胡杨幼林中和2年生的苗圃中的发生量,均以第2、3代发生量最大,时间是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成虫喜在遮阴处且时间越长,虫口也越多。苗圃内留苗越多,虫口密度越大。
卵多产在嫩梢顶端和嫩叶上,1片嫩叶上的卵可多达500余粒,卵粒成排或放射状排列,以短柄固定在寄主上,彼此很少重叠。5月下旬始见卵,8月底产卵结束,卵期一般3~5 d。
1~4代滞育若虫在取食时刺激寄虫主组织部增生,增生部分逐渐将虫体包住形成虫瘿,若虫即在其中越冬。虫瘿中的若虫数量不等,1瘿1头者占绝大多数,最多的1虫瘿内有12头。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虫瘿开裂,成虫从开裂处爬出。非滞育若虫在嫩叶、嫩梢上群集为害,不活泼,在嫩叶、嫩梢干枯前极少转移为害。若虫期18~20 d。
2.3.4防治方法
(1)防治重点。胡杨的受害程度一般随树增大而减轻,因此防治重点应是苗圃和定植1~3年幼林中的异叶胡杨个木虱。
(2)防治时间。对于1年生幼苗应于8—9月施药防治(针对第2、3代初龄若虫);2年生幼苗应从5月下旬开始,每隔25 d施药1次(针对羽化的成虫,在其产卵前消灭);定植1~3年的胡杨林应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施药2~3次(针对发生量大的第2、3代滞育若虫,在其形成虫瘿前消灭)。
(3)使用药剂。除使用常规农药2%速灭杀丁乳油,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外,还可选用以下针对性药剂,22%敌木虱乳油1 500~2 000倍液,20%梨虱霸1 500倍液,20%水胺·高氯乳油1 000~1 500倍液,1.8%阿巴丁(7051杀虫素)乳油5 000倍液。轮换用药,避免木虱产生抗药性。
2.4杨十斑吉丁虫
2.4.1杨十斑吉丁虫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是西北地区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近年杨十斑吉丁虫对杨树危害日益严重。对杨十斑吉丁虫进行初步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巴州该虫1年发生1代,幼虫在树皮与木质部为害,该虫对树木危害部位由树中上部到树下部逐渐严重,向阳面虫数量最多,危害较重,虫眼的侵入点多为弱势树体。当它的虫口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使杨树死亡。
2.4.2防治方法对于它的防治应查清该类害虫的为害时期及为害程度,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必须充分准确地掌握各虫态的发生规律,加强选择抗虫树种;提高抚育管理技术,利用天敌等方法来防治;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一旦害虫大发生,应及时伐除受害严重株并烧毁,清除虫源并控制其扩展蔓延的势头。
中图分类号:S792.1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40
作者简介:张小梅(1980-),女,大学,工程师,从事植保和生态建设工作,Email:22657919@qq.com
收稿日期:2016-01-16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