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芳
(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梨二叉蚜在辽西北地区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刘英芳
(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摘要梨二叉蚜是辽西北地区近年来为害梨树较重的虫害之一,其大量发生,常导致梨树树体衰弱、产量下降、毁树死树的情况发生。为及时有效控制梨二叉蚜的危害,对梨二叉蚜在辽西北地区的发生规律、危害状况进行了观察,并总结出了综合防治梨二叉蚜的配套技术。
关键词梨二叉蚜;辽西北地区;发生规律;防治
梨二叉蚜,果农俗称腻虫、蜜虫等,是梨树栽培中不容忽视的害虫之一。由于梨树二叉蚜极强的繁殖能力,广泛发生区域常常危害成灾,给梨树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梨树二叉蚜在为害梨树时,以针状口器刺入梨树幼梢、幼叶等新生组织,汲取梨树树体内的汁液,导致被吸食的梨树叶片卷曲、失水凋萎,严重的造成梨树整个植株干枯,最终导致梨树死亡,进而失去栽培价值。为此,在梨树生产中,对梨树二叉蚜进行积极防治,是保证梨树生产增产、增收、增效的主要技术环节之一。
1建平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建平县地处蒙古高原与努鲁尔虎山山脉到渤海岸之间的二级斜面上,是内蒙古高原、河北北部低山丘陵地区、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三大板块的交集地带[1]。境内山脉纵横,低山丘陵起伏连绵,山地丘陵之间南部有大凌河支流小凌河、牦牛河、二道漠河,北部有老哈河支流海棠河、蹦河两川。地势中部、西南部、西北部较低,东南部、东北部较高。平均海拔为550 m。地处东亚季风区末端与西北干旱非季风区中端汇合区域。春季以少雨、干旱、多风、蒸发量大为显著气候特点;夏季高温炎热、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秋季较短、温差大;冬季漫长。
2发生规律与主要为害症状
2.1梨二叉蚜的发生规律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建平县,梨二叉蚜在一年发生15~20代。其寄主以季节不同有异,冬、春、秋季节梨树是其主要寄主;进入夏季以后,梨二叉蚜又转寄于园间禾本科植物狗尾草上。梨二叉蚜以卵在梨树冬芽的腋下和大枝的裂缝、老翘皮内越冬。翌年进入3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刚孵出的若虫集中于梨树芽上进行为害。当梨树花吐蕾后,若虫即入梨树芽内花蕾上再度进行为害。以后梨树嫩梢、嫩叶长大后,梨二叉蚜即转移到梢顶部的幼嫩组织为害,嫩梢、嫩叶是其为害的主要对象。梨树的新梢生长期是梨二叉蚜的繁殖盛期,也是梨树整个生长期的重灾期。5月中下旬期间,即产生有翅蚜,寄主转移到园间禾本科植物狗尾草上。9上旬—10月中旬寄主回转,又在梨树上进行吸食并进行繁殖,所产生的若蚜为有性蚜。此期梨二叉蚜雌雄开始交尾,当气温逐渐下降至11月上旬,即在梨树芽腋、梨树裂缝、梨树老翘皮处进行产卵越冬。孤雌生殖是梨二叉蚜的主要生殖方式[2]。两性生殖极少,仅在越冬前进行。梨二叉蚜繁殖能力极强。一头雌蚜一生可产50~80头若虫。16~25 ℃的温度、75%的湿度是梨二叉蚜的适宜生殖环境,当温度大于30 ℃时,梨二叉蚜的生殖受阻。
2.2梨二叉蚜的发生规律主要为害症状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梨二叉蚜以成虫、若虫集聚在梨树的幼芽、幼叶、幼梢上进行危害,吸取梨树体内营养汁液。春季初孵若虫主要危害梨树芽。当梨花芽绽开后,随即转入芽内。当梨树芽展叶后,又转移到梨树的顶梢、幼叶上进行吸食。叶片被吸食后沿正面纵卷酷似筒状,果农称之为“包饺子”。被吸食的叶片卷曲后无法恢复。危害加重时常常导致梨树落叶,致使梨树的树势极度衰弱,对当年结果、花芽分化均有不利的影响。梨二叉蚜为害的梨树树体多引发大量叶片卷筒,导致梨树叶片大量脱落,进而导致梨树树势衰退,果实畸形,无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3综合防治技术
3.1梨二叉蚜的化学防治技术
对于梨二叉蚜的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在梨树叶片尚未卷曲之前进行,卷叶后再进行化学防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卷叶前进行化学防治,尤以在梨树花芽开放前期至梨树展叶期是进行化学防治的重点时期,药剂以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灭幼脲3号1 500~2 000倍液、百威1 000~1 200倍液[3]、氯氰菊酯、功夫菊酯等的2 000倍液的防效极佳。如同时伴有梨树病害发生,可以将5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与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混用,即可达到既防蚜又灭病的双重效果。
3.2梨二叉蚜的生物防治技术
天敌是梨二叉蚜的主要生物克星,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峰等数种[4]。因此,强化梨二叉蚜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极为重要,可以显著控制梨二叉蚜对梨树的危害。当梨二叉蚜虫口密度不足以形成灾害时,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其效果十分显著。
3.3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技术中,进行梨树刮皮是防治梨树二叉蚜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有利于增强树势,防止树体过早衰老,而且可以消灭在树皮裂缝中越冬的梨二叉蚜越冬卵,降低越冬基数,有效控制翌年梨二叉蚜的危害,达到“不施农药、少施农药、胜施农药”的好效果。 在梨树生长季节,当梨二叉蚜虫口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适时摘除被害梨树卷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用以消灭梨树二叉蚜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建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建平县志“地方志” [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5
[2] 孙朝辉,孙士学,赵志芳.梨黄粉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 1989(2):32-36
[3] 陆胜龙.丁硫克百威防治梨二叉蚜田间药效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0(6):12-13
中图分类号:S763.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51
作者简介:刘英芳(1974-),女,辽宁建平人,大学,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Email:1150254968qq.com
收稿日期:2015-12-09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