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潇
狗舔人一下, 也会死亡?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并不会信,但是放在“茶农被流浪狗舔手后身亡”这里,却呈现出明显的舆论靶向偏移。比如在“茶农事件”发生后,纸质媒体的专版报道,看似专业吸睛,其实只是一种“标题党”。将重点放在狗舔人亡,明显没有认真分析导致死亡的诱因,只是认为这条信息有话题爆点,所以便不负责任地制造一些脱离事实的新闻。
此外,诸如一些报道艾滋病会通过拥抱、交谈传递,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举动。频现的舆论靶向偏移问题,似乎并没有给媒体行业带来足够警醒,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因为媒体审判的靶向误判,形成不同的呈现效果。对个体身份的不实报道,层出不穷的标题误导,早已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打破。如何引入纠偏机制,重塑信任关系,是当下的媒体亟待审视的问题。
其实,被狗舔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过多在意。可正因如此,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会在出现一些意外过后,被个别媒体无端地放大其中的负面效应,从而达到引起民众关注甚至恐慌的程度。解读热点事件时,媒体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正因为媒体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事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其一,在引导舆论时,容易受主观立场影响,颠倒批判的价值次序;其二,则是对报道范围界定的模糊,往往媒体报道跑在了事实前面,直接给新闻事件进行单一定性,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
“茶农被狗舔导致身亡”的新闻,就是这样典型的例证。个别媒体对这则新闻的报道,纯属跟风蹭热点,非但没有触及问题的重心,反而还加剧了复杂性,每个人都在借此发泄情绪,个体化的情绪体验通过传播和交流扩散为了社会化的情绪。通过小事舆论发酵成大事议题,这本就是当下舆论审判和舆情搜集的突出表现。当然,借题发挥本没有错,但若是混淆视听,制造莫须有的轰动效应,那么无异于是给社会发展增添了麻烦。
媒体的立场,应该是尽量客观、公正,并且这种客观,还不应该是自我标榜的客观。在《新闻业为何要倡导客观》一文中,作者明确提出,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对于新闻业而言,并不是新闻从业者一时心血来潮、异想天开的产物,甚至也不仅仅是学理上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我们平时理解的客观,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在我们自以为的客观中立,这来源于对二次信源的模糊求证。媒体的折中立场,将是对客观报道的最真实反映。
可以说,正是因为一些媒体在“茶农事件”中,使用了较为模糊、泛化的词汇,导致普通民众对于狗舔人是否有危害,仍然存在诸多疑虑。并且这种疑虑稍不注意,就会演化成一种恐慌。当下的舆论泡沫,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模糊化的标题误导,进而呈现出一种与公众对立的撕裂环境,那些推波助澜的,缺乏专业素养考虑的,其实并不是正能量。
所以,媒体的报道应切忌套路化、同质化。由一则新闻引起的群体思考,确有必要,可盲目跟风的新闻报道,却也极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各自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并存的,传播效率的提高,本质上也为新闻的生产带来了福音,这就更加要求媒体为新闻报道增添严肃性和真实性。对于媒体来说,既不能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某事某物,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司法机关进行审判。舆论的靶向错了,那么对事实和价值次序的判断,自然也就偏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