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当老师快二十年了,总觉得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在教授知识,而更大的使命是作为走到人生路上的中间段的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一些人生的道理传达给学生,指引他们帮助他们在青涩的时期走得更加顺利和稳健。
尊重他人是另一种正义
一天课间时,班里一位女生听到一位男生的家乡是偏远地区的时候说道:“你们那地方野蛮人太多了,社会治安太乱,还经常来个暴动什么的。”男生听完后无言以对,只是淡淡地一笑。
此时,我开始了上课。我放下课本问大家是否知道日语里骂人的话很少?大家默默地点点头。我又问道日语里“瞎子、聋子、瘸子”等单词是不是常用?大家默不作声。我给大家讲解到日语里这些词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带着歧视的色彩,所以婉转地称为是“眼睛不自由的人、耳朵不自由的人、腿不自由的人”,对老人的称呼是“接近年纪的人”。
我对大家说:“看看是不是让人感觉心里很舒服?”接着我又讲到日本有很多地区很偏远,人口很少而且居住人群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整个城市只有一家很小的个人超市。但是,大城市的日本人在谈论这些地区时都说那里空气好人口少,感觉很清静而且更加接近大自然。
我介绍到此,话锋转到了上课前传入耳中的对话。我说:“我们学语言的同时更加需要学习的是背后的文化精髓。尊重是什么?首先就是尊重他人的出身。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时,其实最早涉及的就是他人的出身地。我在国外生活时,曾被问到中国是不是所有地区都有电灯,当时非常气愤,后来才明白问我的人其实真的不知道,而我作为中国人却感到被伤害了自尊心。刚才我听到了你们的对话,虽说我知道这位女同学你本心没有恶意去伤害这位男生,而且这位男生也非常绅士没有像我当年那么冲动,但是我认为发话的一方需要顾忌到对方的感受,因为那里毕竟是
他的家乡,任何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自豪感,无论它是什么样,这就是我们在刚才的课文里学到的乡愁这个词的含义。”
大家听完后都很感动,深深地点头认同,这位女生非常不好意思地轻轻地对那位男生说:“真对不起。”我说:“让我们为这位男生的绅士风度和这位女生的勇于道歉鼓掌吧。”大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我的心里舒畅了许多,我们的课堂欢快和谐地进行了下去。
有一次,一位男生说自己喜欢去的地方是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并且有时会在当地人家住上一段时间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另一位同学不屑一顾地说道:“那种贫困地区,我是不会去的。”那位男生说:“其实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那里有很多值得一看和学习的地方和文化。”
我那天在课上讲到了志愿者。我在国外看到了一个纪录片,石家庄因为雾霾严重,大家都感到压抑,一名大学女生把城市当成画室,把树洞当成画板,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树洞画,装点了石家庄九中街,也温暖了一座城市,为它点燃了一盏优美的明灯。
在日本也有很多志愿者去贫困的非洲为当地人医疗,当年我认识的一位京都大学的医学部的男同学,总是穿着一条破旧的牛仔裤,让我看着很不舒服。之后才知道他用在饭店做清洁工挣来的钱每年暑假去非洲当志愿者,用他挣来的钱买食物和药品带去非洲给当地居民。我为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而感到自惭形秽。
这时,我对大家说:“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应该从基点出发,只是说出自己的喜好而已,而非用否定另一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好。虽然很多地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看到还有那么多人为了实现更多的美好而付出着微薄却伟大的努力。我们也学做不到像他们那样的事情,但是不带偏见和贬低的语言去评价肯定能够做得到。”
班里还有一位同学午饭总是吃馒头加酱豆腐,另一位同学问她原因时,这位同学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这里的学费又贵,她还要租床位,所以只好在吃上省钱。那位询问她的同学说道:“那还学什么呀?我们家每天都是我爸开车接送我。”
其实,这些都是学生之间不经意的对话,可是每次都让我深思,也经常感到心情沉重。我上课后对大家说:“之前我遇到过一个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大学期间都是靠自己早上5点开始在肯德基打工赚来的钱一点一点攒起来交学费学日语,并且只是因为喜欢日语。能够自食其力不给家人再增添负担去把自己的爱好升华到学习的层面让我非常敬佩。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看我父亲的同事,他对我说如果年轻时你做清洁工,在美国会很让人尊敬,因为自食其力。但是如果中年还在做清洁工,大家会认为你年轻时没有努力。”
我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当然,清洁工的工作非常重要,在此没有贬低的意思。那位叔叔想表达的只是赞美自食其力和在年轻时需要努力。我认为吃馒头加酱豆腐的女生为了不给家里再增添额外的负担,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在吃饭上节省让我非常钦佩。”
放学后,那位女生跟我一起走在路上,说上课听了我的话后觉得很开心,但是也感到别的同学家庭条件那么好让她有些自卑。我对她说了我的看法。贫困、肤色、地域、性别、性取向、婚姻、职业等各个方面上,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太多的偏见。这是我们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扭转和改变的。但是,我们却生存在这个世界当中,并且也许我们自己正是受着这种偏见当中的一份子。所以,只有让自己在事业上变得更加出色和优秀才能勇敢地面向社会大声说道:“其实,我是这样的人!”此时,社会才会接受和认可优秀的人身上的不足。可是,如果我们是一位没有出众的才华和做出优秀成果的普普通通的人,难道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就只能躲到一个角落里,或者只能装成大款来自欺欺人吗?换句话说:难道有了表面上的风光就是符合了当今成功的唯一标准吗?而剩下的人群就是失败的代言人?就一定要跌到社会的低层吗?难道人生的选择只有一个吗?面对他人的询问,不卑不亢,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感到半分羞愧或者逃避躲闪,这样的勇气就是做人的尊严。
我遇到过一个顶尖大学的大四的学生,她当时因为保研失败,一心想去日本留学。她的迫切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她经常把自己专业的一些东西拿来让我翻译,不管是什么时间段都会发微信给我问我日语和留学方面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我还是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了我的心里话:“你的人生很重要,你的愿望也很迫切。这些我都理解。但是,我的业余时间却数次被你占用。你的确是顶尖大学的高材生,但是除了这些,你忘记了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首选就是尊重他人的时间。因为这样,即便你今后去了日本顶尖的大学成了博士,也许大家觉得你很棒,但是大家觉得棒的只是你的头衔和学历,对你个人的内在是否尊重还是要看你对待他人的态度。”
包容他人是另一种修养我在日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任教过一段时间,几乎每个班里都贴着“ゆとりのある人间”(为人包容)的标语,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具有包容心的人,能够接纳不同,能够理解异己。日本的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进行的,而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进入泡沫经济,学校里也不再只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学习这样一个模式,而开始增添了许多娱乐生活等课程的多样化的教育。进入九十年代后,外国人小学生也越来越多,作为单一民族的日本人开始从心理上接纳外国人。
我弟弟从小被父母带到日本,当时那所小学里只有我弟弟一个外国人,很是显眼,而他又一句日语不会说,当时父母很担心他融入不到学校环境。据父母说弟弟的班主任告诉全班同学弟弟不会日语,希望大家帮助他,还可以跟他学中文,问问中国小学的事情。同学们都很善待弟弟,虽然他考试总是落后,但是老师一直鼓励他表扬他的每一个小进步。弟弟还为大家展示学过的武术,让大家深感佩服。
我认为社会应该不是只有一种颜色,不是只有一种标准,人类也不应该被固定在一个阶层上。我在此所谈的尊重和包容不是对于低俗、虚伪、野蛮、欺骗、堕落的尊重和包容,而是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现象,无法理解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群,不应该猜测打探和妄加评论,而是作为一个怀着一颗具有包容性的心远远地守护,给他们一些空间,给他们一些基本生存的权利,让他们得到最最起码的尊重和包容。
这么多年,我一直思考它们的含义。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时间,尊重他人的空间,尊重他人的爱好,尊重他人的隐私。包容:包容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包容他人与自己和社会标准的不同。在人生当中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时,每个人的感受或许大致相同,但是如何将其表达出来,是取决于人性的本质加上长期不断的修炼。表面的成功浮于世,纯粹的优秀沉于德。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