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军 钟志兵 隋华杰 姜琳
【摘 要】自共情概念出现以来,学者对共情的关注及研究愈来愈多。通过对共情基础理论的分析,归纳出共情结构的双维说、三维说和多维说。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共情对人际沟通和心理健康中具有促进作用。共情的培养可从共情教育、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团体沙盘游戏和微表情识别训练方面进行。
【关键词】共情;结构;作用;培养
【Abstract】With the proposal of Empathy Ability,researcher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newly developed stud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mpathy abilitys basic theory,the structure of empathy ability can be defined into three types:two dimensions,three dimensions and multi-dimensions. Empathy ability,as a kind of positive mental quality,has benefits i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ental health.The cultivation of empathy ability can through the way of Empathy Education,Role Play,Psychological Drama ,Group Sandplay and 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Key words】Empathy ability;Structure;Function;Cultivation
0 引言
自共情概念提出以来,共情研究发展迅速。人们对共情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单一领域扩展到多种领域。从共情的研究内容看,有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从研究范围看,主要集中在医患关系、教育和咨询层面;从共情研究领域看,由心理学领域扩展到医学、教育学、文学等领域;从研究的对象看,主要是护士、学生及教师。共情在人际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共情这一治愈“良方”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对共情的概念、结构、作用及培养做初步探讨,为共情能力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依据。
1 共情概念
1.1 情感角度
20世纪80年代,从情感角度定义共情较为流行。Stotland等[1]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情感体验的一种觉察。Hoffman把共情理解为对他人境遇的一种情感上的反映[2]。Eisenberg[3]指出共情是基于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体验他人出现的相似的情感反映。Baston[4]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包括怜悯、同情及关心等。
1.2 认知角度
认知角度对共情的定义主要是从共情的识别能力阐述。Hogan等[5]认为,共情是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基于对他人内心想法和情感的分析,推断他人想法及感受。Fabes[6]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的认知,这种认知主要是在处境和情绪方面。Icks[7]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想法及感受的推断能力。
2 共情结构
2.1 双维论
2.1.1 功能角度
共情的双维论表明,共情的结构由认知和情感组成。Fesback[8]认为共情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崔芳等[9]认为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组成。认知共情指对他人想法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情绪共情指对他人情绪的分享。
2.1.2 过程角度
Decety 等[10]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提出共情分为“自下而上”的情绪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调节过程,包括情绪唤醒、情绪意识及理解和情绪调控三部分。
2.2 三维论
Gladstein等[11]认为共情由认知、情感及行为组成。认知共情即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及理解能力,情感共情是与他人情感的共鸣,行为共情体现在与他人的共情沟通上。识别、理解和表达。
2.3 多维论
Davis[12]提出共情至少由四个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分别是观点采择、共情关注、幻想力和亲身体验。卢倩琳[13]指出共情主要由认真倾听、换位思考、共情检验等组成。
3 共情作用
3.1 改善人际关系
3.1.1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14]。共情能力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就相对高。共情基本过程与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大致相似。从共情的过程看,共情主要有识别、理解和表达三个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包含了人际交往的识别、理解和表达三个过程。共情能力高,共情的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更易觉察他人内心体验,理解其心理需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1.2 改善人际关系
共情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动机[15]。李兴慧的研究表明共情能力高的个体人际关系相对较好[16]。共情能力较高的个体人际沟通能力较强,人际沟通能力高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共情能力可帮助个体准确认知他人的内心想法,感知和理解其内心所需,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因性别而异,男女共情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3.2 促进心理健康
共情能力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人际间关系的改善,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共情对保持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共情能力有抑制攻击行为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17]。共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明显,对攻击行为的具有预防作用。共情能力高的个体,亲社会行为多,反社会行为较少。亲社会行为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影响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健康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联较大。人际关系差,个体容易感到孤独,无助,易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好,个体则保持身心愉悦,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自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 共情能力培养
4.1 共情教育
4.1.1 共情理论教育
共情理论教育主要是对共情概念,构成、过程等的教育。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掌握共情基础理论和共情能力的技巧,为个体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研究者对共情的概念主要从认知和情感角度定义;共情的结构可概括为二维说、三维说和多位说;共情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共情的识别、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18]。因此,共情理论教育要全面、科学、有针对性,以共情的基本机构和过程为依据,才能达到良好的共情教育目的。
4.1.2 共情实践教育
共情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个体提供理论支撑,为个体的共情实践提供有力依据。实践既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的归宿,共情理论的培养最终要将共情实践落地。共情实践培养可以志愿者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19]。志愿者活动为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个体可通过参与其中提升参与能力和应对能力。团体内部的交际可促使个体的自我探讨和自我接纳,增进团体内部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4.2 角色扮演
4.2.1 内涵
角色扮演技术就个体短期内扮演他人的社会角色,按照这一位置要求的方式行事,从而加深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认知,学会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20]。
4.2.2 共情机制
角色扮演(role play)是行为疗法的一种,角色扮演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个体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达到体验不同角色内在的目的,可提高其认知水平[21]。角色扮演可应用于共情能力的培养,且有利于提高共情能力。角色扮演时,参与者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角色。角色扮演有于利于降低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提高观点采择能力,从而提高个体共情能力。自我中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在于站在自我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问题,角色扮演则是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有利于降低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进而有利于提高个体共情能力。个体在扮演其他角色的的过程中,为个体理解和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提供了直接渠道,个体可获得他人内心世界的第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比,一手资料更佳生动,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地展现他人的内心世界。
4.3 心理情景剧
4.3.1 内涵
心理情景剧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情景剧是通过戏剧的表现手法将个体的心理问题表达出来,进而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4.3.2 共情机制
心理情景剧中个体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共情的培养作用可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实现。个体通过扮演心理情景剧中的角色可帮助其体验角色的内在世界,将角色的内在世界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过程也就是共情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罗湘莲等[22]的研究表明心理情景剧可增进个体角色换位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个体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要求个体体验他人的内在世界,而心理情景剧的扮演者恰恰需要体验角色的内在,才能将角色心理活动完美表达。作为观众观看心理情景剧也是共情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心理情景剧的基本原理是将个体的心理活动通过戏剧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来,为个体对角色内在体验的识别和理解提供参考依据。戏剧性的表现手法能更直观地展示角色的内心体验,可增强观众的共情,提升共情能力。
4.4 团体沙盘游戏
4.4.1 内涵
沙盘游戏治疗也称箱庭疗法,属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原理。沙盘游戏的形式可分为个人沙盘和团体沙盘。团体沙盘游戏一般需要3-6人组成的团体,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沙盘的制作。团体沙盘游戏的基本过程主要有导入、制作沙盘作品、沙盘作品的体验与对话、沙盘的拆除。
4.4.2 共情机制
团体沙盘游戏最初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洪珊的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对共情能力具有促进作用[23]。与其他共情能力培养方式不同,团体沙盘游戏对共情的培养机制是通过非言语的沟通及沙具的摆放实现的。李江雪等[24]认为沙盘游戏的本质特征是非言语和象征意义的交流。沙盘游戏的规则之一是参与成员之间不能有任何言语及非言语的交流,成员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沙具的摆放来实现。沙盘游戏的理论支撑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沙具的摆放与其潜意识有关,通过分析其沙具的摆放可分析其无意识。团体沙盘游戏要求参与者在同一个沙盘中摆放沙具,成员之间可通过分析其他人沙具摆放的位置及沙具类型推测其内心想法,从而达到共情的识别和理解层面。成员之间的共情表达则通过沙具的摆放实现,团体沙盘中,成员通过沙具的摆放达到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是共情的表达层面。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体现了共情的基本过程,是一种培养共情能力的一剂“良药”。
4.5 微表情识别训练
4.5.1 内涵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且反映个体真实想法的表情[25]。微表情识别训练主要通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实现,通过微表情识别训工具,提高个体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4.5.2 共情机制
微表情识别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个体对他人微表情识别的能力。从共情的过程看,共情主要有识别、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微表情识别能力与共情的识别能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微表情识别能力高,共情的识别能力也高。微表情识别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共情识别能力。共情的识别能力是共情的最初阶段,共情识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个体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即共情的理解能力。共情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与共情能力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部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体的发展,因此共情识别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共情能力大有帮助。微表情的识别能力与共情识别能力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对他人的认知,因此微表情识别能力可促进共情识别能力。
5 小结与展望
共情是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内涵主要是从认知和情感角度定义。共情结构尚未统一,综合起来主要有双维论、三维论和多维论。共情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已成为共识,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共情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为共情的培养及完善提供参考。共情研究虽在医患沟通、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应看到,共情能力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标准仍不完善,共情能力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共情能力的应用领域可进一步拓宽。这些不足之处,体现共情研究尚未成熟,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Hoffman M L.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54-56.
[2]Hoffman M L.Developmental synthesis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5(11):607-622.
[3]Batson C D,Turk C L.,Shaw L L. & Klein T R.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empathic emotion:Learning that we value the others welfa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2):300-313.
[4]Eisenberg N,Miller P L.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1):91-119.
[5]Hogan R.Development of an empathy scal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69,33(3):307-316.
[6]Fabes R A,Eisenberg N,Miller P A.Maternal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4):639-648.
[7]Ickes W.Empathic accuracy[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3,61:587-610.
[8]Davis MH.Empathy-a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21.
[9]崔芳,南云,罗跃嘉.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250-251.
[10]Decety J,Moriguchi Y.The empathic brain and its dysfunction in psychiatric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cross different clinical conditions[J].Bio Psycho Social Medicine,2007,1:22-65.
[11]Gladstein GA.Empathy and counseling outcome: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77,6:70-79.
[12]Davis MH.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J Pets Soc Psycho,1983,44:113-126.
[13]卢倩琳.共情技术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3):128-129.
[14]陈珝.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6-37.
[15]张冬.共情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干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5:10.
[16]李兴慧.大学生共情、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33-34.
[17]陈珝,傅宏,张晓文.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9-84.
[18]郭海英,蒋捍.论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6(19):22.
[19]李敏.加强共情教育提高医学生素质[J].中国校医,2012,26(10):793-795.
[20]马文华,王慧玲,朱迎春,等.角色扮演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2):51.
[2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6):28.
[22]罗湘莲,刘梨梨.心理情景剧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干预探析[J].教师,2016(14):19-20.
[23]洪珊.共情在沙盘游戏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32-3.
[24]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3):6.
[25]申寻兵,罗岚,刘慧慧.微表情识别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概述[J].科技视界,2013(27):328-329.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