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哲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问题

2016-12-17 21:50李青峰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演变发展

摘要:发展哲学中的发展理念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概念,其中范畴和体系的形成,是发展的高度概括的形式,并具有意识形态的理论概念,属于应用哲学的一个特定的类别。它具有抽象性和全面性,属于跨学科性的理论,且具有较高水平,但它也是一个真正实用的科学的理论。探索钻研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问题,无疑拥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发展;演变;当代问题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46-02

一、发展哲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中国学者建立发展哲学起步的时间没有西方国家早,学者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发展哲学相结合,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受西方发展理论思想的影响巨大。1980年,中国学者和出版商中有知识的学者为了解决知识饥荒,在北京开始翻译了一些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并加以传播传播。发展哲学的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的进化过程。

第一,发展哲学的早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社会发展在这一时期,其研究主要是在美国,但这是一个战后的国家发展服务的新模式,因此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西方的集中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概念,在此期间显示出“发展=经济增长”,“现代化=西化”的特性。主要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西方社会进化和经济学分析为框架,去考察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美国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的典范,被视为人类发展的理想舞台社会,美国试图对战后新独立国家和地区都拉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其后的学者无法明确划分“发展”和“增加”这两个观念存在的分别,而是极为单纯的觉得“发展”相当于“经济增长。这种认识反映了战后的十年或二十年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也反映了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增长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传统观念。来自非西方的国家,如果你想要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就得按照西方国家的例子发展,甚至接受现代西方所有的历史经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因此,鉴于这种发展经验,现代化与西化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20世纪中叶后期至70年代的发展哲学——生态哲学。

这一时期是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阶段,但也促进了生态理念的迅速发展。反思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的演变,反思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对人类的生存和文明发展前景的展望,生态的理念就是以这样的学术背景为前提,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已经达到最高成就的工业文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的增长率以及高消耗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然而,伴随着“问题”的最高境界是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出现,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一系列问题的集锦,表现的正是一种生态危机。因此,在如此多的环境问题面前,生态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但理论学派的深入研究,使生态哲学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它以自然生态作为关注和实践的对象,所以这是很难走出“自然中心论”。强调内在价值的自然,人在自然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被大大的忽略掉

第三,20世纪的70年代是发展哲学的第三个阶段。

从发展角度来看,这个阶段已经逐步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而且从发展模式看,是由单线模式发展到结构主义模式的理论框架的一种过渡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转变发生的非西方国家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过程及其后果,并采取了批判性的反思。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经济功能障碍和整个社会制度的畸形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片面追求的数量和规模,这是成长的过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而忽略了质量优化,从而导致这些国家未能缓解社会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加的新问题,如: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两极化明显,战争不断,这些开始威胁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使这些国家和西方现代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加。在反思的过程中,一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规模效应外,还应该包括其他社会指标。“发展”的内涵不只是一个早期狭义的“经济增长”,而应该逐渐涉及到多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层面。

第四,20世纪80年代新的发展观——人类自生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陆象淦在《国外社会科学》第2 期发表《发展模式与新发展哲学》一文,内容主要是说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和政治家们最关心的问题。随后,陆象淦撰著了另外两本书籍,一本叫:《走向二十二世纪——卡恩的大过渡理论》(1986年版), 另一本叫《发展——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1988年版)。两本书主要讲了卡恩的大过渡理论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的新发展理念。陆象淦援引佩鲁在解释新的发展理念中的话:新的发展就是全人类的利益和人性化服务的发展。他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四个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开展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现义。”[1]P328

由于引进国外和国内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的传播理论的发展,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都积极地开始思考发展。 20世纪90年代《改革呼唤着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对十年改革的消化与思考》一文影响较大,该文由高清海等著作。文章率先探索社会发展的中国理论。作者指出:近年来,尽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都是改革,但整个社会的理论探索的发展,似乎还是空白。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和缺乏系统理论的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十年改革为我们研究社会发展理论,建设我们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根据和可能性。”[2]

第五,可持续发展观成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哲学新的理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国内的一些关于发展理念的研究,特别是开始对可持续的发展进行研究。在巴西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方向也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在上世纪90年代,以讨论哲学的哲学活动的发展了很多。许多学者,如高清海,孟宪忠,丛大川,丰子义,钱时锡,杨耕,俞吾金、邹诗鹏、韩庆祥、张一兵等都有发表评论。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拓展视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建设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改革中国遇到的当代社会问题进行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提出对策,探索和拓展有争论的学术重大研究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这里,主要选择性的介绍一下一部分学者的认识和看法。

由高清海和邴正所写的《别了,传统理性主义时代——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观变革》一文,作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并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提出了批判与超越。作者在文中指出:“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从而奠定了社会发展观的科学基础。他们指出,社会发展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着社会持续地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这一发展是借助于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只是为人类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在宇宙中,人类如何区分自己的位置,这取决于有意识的实践的活动与本质的变化。在解决社会发展和重建错误的当代概念时,学者强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本体摆脱社会发展的定论,人们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摆脱社会发展的本体还原理念;回到马克思创立的实践论做法;摆脱社会发展的单一模式,回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观;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和自我批判精神,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论。

二、发展哲学在当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作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都包含有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他人的生活生产,或他人的生命,都表现为双重关系的表现:“一方面是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发展的历史,使得过程之间的关系继续发生,因此,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它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历史。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历史会相互制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认为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的依赖,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人自身的能力,人们开始变化直接依赖于环境的方式,并深入到更广泛的深层面的环境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了许多奇迹,改变了人们盲目地依赖于环境的观念,甚至还认为人都有主宰环境的能力。但是,我们面临的事实是:自然环境污染的恶化,这是一个新的状态,重新影响和制约人类活动。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问题。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取决于两个前提:第一,发展能够无代价来实现,即使有成本、有代价,它也必须在生态系统范围内进行控制,并加以适应,即不损害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成本修复能力,同时也不能损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二,在人的行为实施前,对可以测量的行为后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可以确定的开发成本的大小,并做出相应选择以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然而,这两个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操作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任何有目的的人的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即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人们的活动,扰乱原有的生态平衡。不过,把握这个人为干扰程度以及预测人为干扰程度是非常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其次,社会活动中所含的人的实践结果,总是比理论预测和规定所得出的结果要大得多,也就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往往不相符合,这是实践的特性。正因为如此,任何新技术最有可能使发展与原预测的结果不同。而科学技术丰富人类生活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是人们无法预测的。也正是在这个未知的选择的情况下,其他许多选择有可能是错误的、不正当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可持续发展似乎有问题亟待解决,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实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

最后,理论上的前提批判问题。中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主要以欧洲以前所研究的内容为基础,并在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把“发展”这一概念视为研究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当然这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然而,当应用这些领域的理论时,没有进一步做出逻辑预设和质疑它的合法性。所以在这种批评缺乏的前提下,使我们在发展上的研究有两个认识:第一,发展研究本身就失去了辩证批判的态度,社会变迁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因为缺乏必须的理论储备知识和应对方案,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是由于缺乏研究,发展理论变成一个单纯的对策,并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却无法得到合理合法的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使得人们在研究中失去了洞察力和智慧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对发展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障碍和困难。

参考文献:

[1] 陆象淦.发展 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 高清海、孟宪忠.改革呼唤着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对十年改革的消化与思考[J]. 高校社会科学,1989,(1).

[3] 高清海、邴正.别了,传统理性主义时代——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观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1993,(3).

[4]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6] 孟宪忠、丛大川. 发展哲学论纲[J]. 哲学动态,1991,(08).

[7] 丰子义. 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 天津社会科学,1993,(01).

[8] 文国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范围研究[J].探索,2007,(06).

[9]杨耕.社会发展中的内源发展、派生形态和超越现象[J].天津社会科学,1993,(03).

[10] 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9,(07).

作者简介:李青峰,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职务:教研科讲师。

猜你喜欢
演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