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溯源

2016-12-17 21:40李超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摘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的长远追求,也是“精准扶贫”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中期目标。“精准扶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是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主题词:从实际出发;全面自由发展;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0-0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作出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精准扶贫做了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2013〕25号),要求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央的号召,精准扶贫工作在基层得到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并非凭空产生,其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最高价值目标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 、“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为科学社会主义描绘了一幅最为美好的蓝图,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潜能完全得到发挥,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以实现;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人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摆脱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国家的狭隘性。

精准扶贫最为本质的要义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在我国富裕的区域也还没有到达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至少经济层面的发展已走在了前列,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在努力为之奋斗。精准扶贫一方面在于,开发潜能,改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有着潜在的风险,就是血并没有输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且不能根本改变贫困家庭的处境;精准扶贫的造血式扶贫,不仅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教会一门致富的生路,更在于对扶贫对象潜能的开发,让他们更有信心改变贫困,将自身的本质力量能进一步发挥出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另一方面,也能扩大他们的社会关系,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多与社会互动,其社会关系更加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为自由。

二、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中期目标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够清晰,在“一大二公”的发展背景下,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水平几乎不存在差距,或者说得极端一些,那时候是“共同贫穷”,贫穷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 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共同富裕是衡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逐步推行,已经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收入差距变大,财富集中有着趋向于少数人和少数地区的趋势,行业之间分配差异较大。精准扶贫的对象,从地区来讲,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从行业来讲,往往以从事农业为主体;从家庭来讲,往往又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困难,如孤寡病残等情况。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基本含义应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先富家庭带动后富家庭。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确实还是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援,先富家庭对后富家庭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虽然从物质资料丰富性的程度讲,无论先富还是后富的地区和家庭其绝对值都在增加,但二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却越来越大。

1993年9月,邓小平与其弟邓垦的谈话,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将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邓小平话语中所指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部分人先富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所以,要让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富裕起来,其对象就应该准确落实到没有富裕起来的人身上,精准扶贫对象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让真正贫困的家庭发展致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从物质资料的宽裕程度来讲,经济上的富足经济是共同富裕的一方面,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精准扶贫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非常积极的战略意义。

三、全面小康是“精准扶贫”的近期目标

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曾对小康做了描述,他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然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 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我们在上世纪末,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二元差距大,差距变大的趋势还没有扭转,贫困的代际传递趋势凸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之欲出。

党的十六大,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再次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不仅仅包含物质文明,还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建设,但物质文明是其中重要的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两个一个百年”中,头一个“一百年”即建党100年,时间距离已经很近了,目前也正处于“十三五”时期,“十三五”末即是2020年,现在正是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决胜阶段,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富的关键阶段。突出重点,就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抓关键、补短板,实施扶贫攻坚是关键任务之一。

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扶贫工作也是十分重视,我国自1986年成立专门性的扶贫机构以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扶贫的效果显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对贫困的人口数量和比例都大幅减少,从1978年的近2.6亿,减少至2010年的2688万,[6]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大力度的扶贫,实际在绝对贫困之下的数字还会少了2688万,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扶贫成就,同时也凸显了扶贫工作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从扶贫瞄准大片区到更小的单位身体是个体的必然过渡,也由于在大片区扶贫过程中,出现了精英捕获、平均主义等不良现象,扶贫的实际状况也在要求扶贫政策的转变。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湘西扶贫攻坚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7]随后中办、国办,各地方政府及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为基础的精准扶贫开始推向深入。

“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接相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升华、实践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之中,体现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冷溶.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习近平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全党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N].人民日报,2014-10-18(1).

[6]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8月.

[7]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RB/OL]. 新华网,

2013-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_117984236_8.htm.

项目简介:德阳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项目编号:DY16C039)《高职院校“招生-教育-就业”对经济困难学生全程化精准扶贫机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李超。

作者简介:李超(1983-),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