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军
今天的硅谷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强劲势头,目前来看,最新科技的探索和共享经济的尝试依然引领潮流。
硅谷是我们学习的样板和典范,各地规划创新目标、兴建科技园区时,最常见的口号是“打造某某地区的硅谷”。现在,每天都有各种学习团、考察团到硅谷参观考察,甚至是朝圣。
一直在学习,终究要超越。赶超硅谷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吧。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德国英国都被我们从规模上超越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赶超也只是时间早晚。
但说起赶超硅谷,目前的声音还不算理直气壮。硅谷人士来中国,难免会鼓励一番客套几句,但中国IT界的精英对此向来很低调,这些人几乎都是海归,许多人曾在硅谷学习工作创业,对两边都熟悉,所以言语谨慎。
赶超硅谷的豪言大多来自IT界以外的人士。日前,经济学家张五常放言要和别人打赌,赌十年后深圳超过硅谷。张五常是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也被看做大嘴大炮。我曾在一个论坛上听他演讲,他说中国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进口就行。此言一出,台下哗然,主持人也连忙澄清,这只是张教授一家之言,不代表本论坛观点。
也有文章称,中国已经在某些方面开始赶超硅谷,比如,新浪微博的市值超过了推特,谷歌产品的某些功能微信早就有了,硅谷开始“抄袭”中国啦。
相信随着中国IT业的发展,“超越硅谷”的论调会越来越高。这也符合常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越硅谷也是中国梦的伟大实现。
各领风骚数百年,从历史规律发展,硅谷是超越者,也早晚会被超越。硅谷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之前,有纽约和芝加哥的金融中心、底特律的汽车之都、匹兹堡的钢铁之都,他们都影响着世界经济。现在,美国也开始涌现新的创新中心:西北部的西雅图周边,汇集微软、亚马逊和许多初创公司;东北部的波士顿依托各大历史悠久的名校,南部德州的奥斯汀,被视为最有前途的新兴创新中心,已经有“新硅谷”的美誉。
“打造某某地区的硅谷”、“超越硅谷”都是正确的目标。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能超越硅谷,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创新中心的出现,都是人类的福音。
中国各地“打造硅谷”的成果已经显现成效,张五常教授敢和别人打赌,也是有底气的。据各种被证实和未被证实的报道,深圳为华为、腾讯提供的产业园区规划,发展潜力无限。
在园区建设方面,中国“打造硅谷”的努力是扎扎实实的。中国科技园区的硬件环境可称一流。我在北京的家位于西北部的科技区,在旧金山的家距硅谷核心区四五十分钟车程,距几家知名的公司两三站地铁。我个人的感受,就硬件环境,北京的科技园区有很大优势。
我算最早一批采访北京西北部科技园区的记者,大约在1994年前后,那里的“五通六平”的基础设施接近完工,但道路还不平整,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当地居民拿着铲子,从每一辆慢速驶过的煤车上铲下一两铲煤。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煤。30多年后,这片盛产京西稻的地方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技产业园区。现在,距我家北面两个小区外,是正在兴建的小米科技区,这个园区最新的建筑群。硅谷的历史,开篇也是这样写的吧。
从参观过的园区、造访过的公司能看出,硅谷的印记在中国比比皆是,不仅是办公环境,公司管理、公司文化都实现了“硅谷化”。越来越多的硅谷海归加盟,更加深了这种印记。当然,细细观察,这里IT男(北漂居多)和硅谷的华裔IT男虽然同根同源,但气质装扮还是不同。
科技园区是中国最生机勃勃的地方,政府的合理规划、人才成果的汇集,潜力无穷前景无限,超越硅谷是可以实现的长远目标。
怎样理解超越硅谷?硅谷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具体的地理含义,是以圣何塞为中心的、汇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世界创新中心。(我认为还应有一个广义的地理含义的硅谷,即把与这一地区联系紧密的其他地区的IT公司加入进来,例如微软、亚马逊等)。另一个是象征含义,硅谷代表着创新和创新机制,代表着最新的科技潮流、最尖端的科学技术。
所以,赶超硅谷,不仅要汇聚众多顶尖的创新公司,还要形成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进而还要有辐射力。超越硅谷,就是要有比硅谷更强的创造力。
那么,现在的硅谷,据我们身前有多远的距离?
今天的硅谷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强劲势头,目前来看,最新科技的探索和共享经济的尝试依然引领潮流。本文就只谈今年吧。
日前,《Business Insider》公布了其评选的2016年度硅谷百大人物榜。这项排名是基于各位候选人在过去一年中所作的贡献而决定的,因此能够反映硅谷一年来的变化趋势。名次变化、某家公司入选人数、大公司入选者所在部门等等,都可以看做硅谷的风向标。
今年的榜首人物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去年他去年名列17位。年轻气盛的扎克伯格也是硅谷的话题之王,他宣布自己参加的一年挑战365英里(约587.65公里)的计划已经顺利完成,周日早上能一口气跑20英里(约32.18公里)。他名列榜首的主要原因是Facebook新业务的扩展。Facebook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网站,重心将放在视频分享等业务,而长期目标则包括开发无人机、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
Facebook新业务的拓展,纠正了我的一个误区。我曾经以为,“纯互联网公司”应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纯互联网公司”应该是指实现互联网最原始功能----接入、搜索、共享的公司,也就是不需要+的公司,从最早的雅虎,到现在的脸谱、推特、领英、腾讯等等。这些公司的伟大功绩在于,使互联网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除非科技能使人类交往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可能会变成“基础设施”。
但显然,Facebook绝不仅仅是做“基础设施”。今年 Facebook有6人入选硅谷百大人物榜,其中包括Oculus VR联合创始人布兰登·艾里布。Oculus成立四年,两年前被Facebook收购,它的产品就是万众瞩目的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视频业务也是Facebook最重要的业务,现在有150个工程师在负责直播。扎克伯格说:“如果时间早五年,人们在Facebook上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可能会以视频的形式呈现。”
今年8月,《商业周刊》以封面文章报道Oculus的发展,扎克伯格说:“10年前人们在网上主要分享文本内容,后来我们的手机都配上了不错的摄像头,网络世界丰富了一些,”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视频黄金时代的初期阶段,网络世界更加丰富。图片比文字更丰富,视频又比图片丰富得多。但这还没完,对吧?这就像不断无限逼近抓取一个人自然经历和思想的过程,直接抓取这些东西,然后按照你希望的任何方式设计,将它分享给你希望的任何人。”
Facebook的使命是扎克伯格连接世界。如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接将以指数倍增长。
除了在人工智能和VR等领域的尝试和规划外,Facebook今年公布了一个重大举措:建设OpenCellular---- 一个开源的无限网络接入平台,为世界上任何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服务。
OpenCellular可以安装在电线杆和树上,体积小巧、安装方便,能在各种极端天气下工作。据说现在只有Alphabet等极少数公司有能力提供这种服务,更有人渲染,这些公司的数量甚至比当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还少。作为社交平台的Facebook做了一件最基础、最必要的事情: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上网。
百人榜中,三大巨头贡献了18人。除Facebook的6人外,Alphabet旗下有8人入选,是各公司最多的;蒂姆·库克领导的苹果公司也有4人入选。而三大巨头入选者所领导的领域,更直观地代表了硅谷未来的变化。
在Alphabet入选者中,除了拉里·佩奇和Google CEO桑达尔·皮查伊外,YouTube CEO苏珊·沃西基、Google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克里斯·乌尔姆森、Google硬件产品高级副总裁里克·奥斯特罗领导的领域都有令人期待的进展。直播领域是三大巨头争夺白热化的战场,YouTube宣布明年推出移动端在线直播功能,并进入互联网电视服务,用户包月30多美元就可以看到优质频道。硬件方面,谷歌会推出新手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日臻成熟,但拉里·佩奇投资了飞行汽车。前不久,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执行董事长艾里克·施密特预测了六大颠覆性的技术或“超前技术”:植物取代牲畜(人造肉)、用3D打印技术来建造建筑、虚拟现实、医疗数据移动化、无人驾驶汽车、利用技术完善教育。这项都是Alphabet探索的目标。
除了对尖端科技的不断探索,共享经济的尝试成为硅谷的另一热点,优步和airbnb是典范,Ube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百人榜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扎克伯格和Alphabe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可见优步的影响力。
优步是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达700亿美元,在全球400多座城市即刻叫车。我们常说:谷歌一下,现在说:我们优步吧。一个公司的名字成为动词,就意味着无限流行,无处不在。
《经济学人》杂志引用投行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目前叫车占全球行车里程不到4%,但到2030年将增至逾25%。但增加里程不是优步的全部目标,它将推动用自动驾驶汽车实现交通变革。
赶超硅谷,目标虽然遥远,但无疑是正确的。确定这个目标后,甚至在建立了硅谷式的园区后,最迫切的,是培养出真正的创新者,乃至创新群体、创新氛围,创造真正超过硅谷公司的产品。看硅谷新闻,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某家硅谷公司的新产品又解决了一大难题、又满足了我们的某个需求,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怎么想不到,更遑论创造出来!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痛心疾首,历数时下的成功者都是抄袭者、低价竞争者和吹牛者。文中不乏偏颇致辞,但也有服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