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依赖”环境下构建魅力课堂的探讨

2016-12-17 21:23郭侠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积极性

摘要:网络依赖环境下课堂吸引力急剧下降,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构建魅力课堂。当前“课程中心”应用中存在教师“重课堂、轻课外”学生“网络依赖”的现象。建议学校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教师利于“课程中心”平台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优势,构建多样化的互动关系,提高平台的吸引力。

关键词:网络依赖;积极性;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08-01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了两大教学上的困难:一是学生们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二是学生们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下降。事实上,再完善的技术手段、再可靠的信息系统最终只是教师在高校教学中所借助的工具,教

学中的核心人物还应该是人——学生和教师。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是习惯于沿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手段,不知道该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学习,在丰富的信息面前只会机械地“下载、复制、粘贴”,筛选、处理、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较差,网络常常只是聊天的工具。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利用“课程中心”进行作业批改、课下测试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教学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顺应21世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国际化、个性化,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立体互动、双赢共进的发展目标。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现在不少高校开通了“课程中心”这一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等内容及时发布到“课程中心”,学生也可以将作业网上提交。其中的“互动栏目”,教师可以将要讨论的话题放进去,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线交流,十分方便。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感觉不自由、不方便、拘谨的问题,尤其对于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的同学,更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案例,如果课堂用多媒体演示,一旦翻页,就很容易忘记前面的内容。将其放到互动栏目中,同学就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研究案例,和其他同学交流。教师最后公布答案,并对同学提交的观点进行点评。

尽管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互动,深受大家的欢迎,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其功能虽然强大、便捷,却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其“不感冒”。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有的教师的课程中心已经被学生访问了12000多次,有的教师却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课程中心。有的学生能够在线积极互动,有的学生却很少访问“课程中心”。根据笔者的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师生没有充分发挥“课程中心”的优势。

比如,目前,高校的教学过程大多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为主,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信息化手段,力争让课堂的内容更为生动、学习更为有效。教学信息化

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在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后交流上投入相对较少。学生们总是认为在课堂上就能学到所有的知识,很少主动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和大量阅读,而课后的交流也仅仅是围绕着教材和习题而展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相对较少。教师对课堂的过度重视,学生对老师及课堂的高度依赖,都容易影响“课程中心”功能的充分发挥。鉴于“课程中心”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好的利用这一平台,进而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应进一步增强网络平台的魅力

(一)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热情。

教师缺乏利用“课程中心”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对这一平台的利用全靠教师的自觉,学校没有强制要求,也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实际上,这一平台的利用与维护会占用教师不少的课下时间,如果学校不考虑这方面的工作量,势必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让这一花费了大量资金的网络资源发挥作用,学校应当结合教师课程中心的建设情况、学生访问情况给予不同的工作量,激发教师利用这一平台的积极性,毕竟这一师生互动的平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文提及的互动式教学的困境。

(二)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主动性。

为了打造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应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复习检查以及师生的各项考核等整个教学过程全部放到“课程中心”平台。最值得一提的是课前准备工作,这项工作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对教师来讲,教师不仅要针对课程提供大量的原始素材,如课程计划、讲义、PPT、阅读参考、历届试题、网络链接等,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布置预习和思考的主题,特别是需要上课进行讨论的专题等;对学生而言,除了要求他们事先学习与课内相关的各项知识外,还要让他们准备在课堂上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讲,从收集材料、分析数据、寻求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等全部要独立完成。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做基础,课堂上教师可以更为轻松地作为一个引领者,学生也会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课堂气氛将会非常活跃。

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们也可以保持着有效联系。这些联系大多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借助现“课程中心”来实现,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三)通过课堂魅力形成新型课堂互动模式。

当然,“课程中心”只是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的基础,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在线测试、线下作业难免有学生直接从网上搜答案,然后粘贴、上传,而这一问题教师很难解决),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探讨有机结合,构建更为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对于抽象、晦涩的内容应以教师讲解为主,相反相对简单的内容则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而和现实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案例探讨的方式。

因此,要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必然要借助“课程中心”等互动平台构建课下的师生互动,但为了弥补其难以避免的缺陷,又要求教师积极做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二者方能相得益彰,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候元丽.课题有效互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田学松,薛莹,等..初探云端的“未来教室”[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5-6.

[3]薛益民.大学互动式教学对师生的角色要求[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 7) :11-13

作者简介:郭侠(1979.06-),女,汉族,吉林辽源,职务/职称:讲师,学历:本科,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猜你喜欢
积极性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刍议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大学生在基础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
探讨提高高职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