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评价体系建设初探

2016-12-17 21:09李镇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生产力考核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计划,这一轮改革是要到2020年基本完成,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至今已有三年,本轮改革即将步入中后程。在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评价改革,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深入推进改革的关键。本文拟从理论层面、框架层面和指标设计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深化改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9-01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对改革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评价标准的关键词是“生产力”和“人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列宁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党的先锋队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提出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政党政策及改革实践标准,把为人民谋利益当做栓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初期曾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提出了“猫论”,指出要从我们的国情和生产力状况出发,选择适当的生产关系。接着,他认为“评价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系统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1]

习近平提出了“三个是否”的新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四让”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评价改革的也要以改革目标为基本遵循。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他提出,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因此,“三个是否”新标准也是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准则。

二、全面深化改革评价的框架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评价的框架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改革工作的推进、改革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改革主体的响应和主观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进的评价考核,即对各级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工作的评价。主要包括改革的机构机制、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落实中央改革,深改组会议的召开,地方改革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改革的督察;自主性的改革探索,改革经验的推广等方面。

第二部分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主要通过数据来反映“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主体部分是制定与改革主体契合,和地方特色联系紧密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考核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通过关注频次、专家讨论等方式确定。从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通过时间关联、相关性测试等方式剔除和改革关系不大的因子。

第三部分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综合评价,主要反映改革主体的响应和和对改革的主观评价。通过调研、民调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去了解改革“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革能否让群团感受到更多社会公平正义。要对改革前后人民群众“获得感”进行调查,通过时间上的纵向对比体现改革的成效,通过空间上与其他国家局民获得干的横向对比,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另外,要结合各专项小组改革重点和特色,对前面三个层次的评价进行补充。通过深改办与各个专项小组联合工作机制,对各大领域的重点改革的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更符合各领域特色的评价考核板块。

三、全面深化改革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评价指标的设置,思路可以两方面展开:一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比较改革前后的绩效变化情况;另一类是按照改革目标对目标实现程度的分析。评价改革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改革时段前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核。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指标体系和综合考核评价方法三部分组成。为满足全面深化改革评价的需要,要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完善收入核算、R&D核算,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开发卫星账户,细化和扩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完善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

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目标值的设置,国际上有一些好的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变量为依据的人类发展指数。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筛选了147个指标来评估国家的发展,选择的15个头条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经济增长(产出、投资和就业)、社会进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教育、健康、住房和犯罪问题)及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空气质量、道路交通、河流的水质、野生动物保护、土地利用和废物处理)。[2]

在借鉴国内外评价指标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评价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发展的持续性和合改革的趋势性的指标进行统筹协调,既要考虑总效率,又要考虑分效应。要注意改革所产生的正效应,也要注意从中分离出改革的负效应,不要笼而统之。要注意把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量化统计方法放入同一个指标体系内,从生态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三个维度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兰慧.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评价标准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朱启贵.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J]2014(10)下.

作者简介:李镇,男,湖南华容人,1985年出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史。工作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生产力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家庭年终考核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