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林州寿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2016-12-17 21:02王胜楠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林州市

王胜楠

项目课题: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批准文号:201410476016)成果。

摘 要:寿庆习俗是我国一项传统民间习俗,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增添时代的色彩。建国以来,林州寿庆习俗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两个阶段:前期,祝寿形式单一,以沿循旧礼为主,但也出现少许变化;后期,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传入,寿俗出现新的特征,寿礼多样且有西式特色。寿庆习俗的世代传承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不懈追求,是尊老敬老的孝文化延续的体现。研究该习俗的传承与变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寿庆习俗;传承与变迁;林州市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3

前言:

寿,久也。故人岁年久曰“寿”。《尚书·洪范》有言:“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寿是五福之首,尤为重要,而寿庆习俗便是这一观念的最佳体现,其作为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相关研究成果。如从寿文化角度出发,殷伟、殷斐然[1]将“寿”作为一种吉祥文化来撰述,从寿神崇拜、庆寿典故等方面来充分阐释寿文化;苏克明[2]从传说、历史、民族的角度,介绍了关于吉祥文化的民族心理、观念和人们为此所做的努力与追求。叶春生[3]根据关东、燕赵、中原等不同地域介绍我国各地的民间习俗,其中包括豫北地区在祝寿礼品、禁忌等方面的特色。高有鹏[4]、刘永立[5]特别选取了河南地区的民俗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寿俗在河南各地的不同特色。魏敏[6]则从饮食文化方面介绍了河南寿庆习俗中的民间特色食品。李金生、李庆林[7]的《林县志》介绍了建国以来林县社会发展的各种状况,其中包括寿俗的变化。袁冬梅[8]研究了山东肥城董庄铺二村自建国初至2008年寿诞礼俗的传承与变迁。杨星星[9]研究了安徽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的寿仪象征意义和功能。

虽然学术界对寿庆习俗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以静态的视角研究寿俗的基本形式和古代社会上层的寿庆活动,缺乏对建国以来我国民间寿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的研究。故本文以动态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寿庆习俗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以展示出林州不同时段不同特点的寿庆习俗,以及习俗变化过程中体现的时代特色。因此,本文以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两镇三村,即姚村镇姚村和横水镇焦家湾村、卸甲坪村为调查对象。经过长期多次的实地调查,共计调查21户39人,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户,结合林县县志对建国以来寿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进行考察与研究。

一、村镇空间与社会状况

姚村是姚村镇的所在地,北距林州市十公里,姚村镇的发展带动了该村的发展。姚村镇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小城镇规划区面积8.1平方公里,域内人口7.9万人,镇区人口2.75万人。“姚村镇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实力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充分发挥本乡机械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从修理加工到各种成品制造,形成了一个以机械行业为骨干的产业群。” [7](p,701)与此同时,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卸甲坪村和焦家湾村分别位于林州市横水镇东南部、西部。卸甲坪村环境优美,依山而建,人口稀少,但交通相对闭塞。焦家湾村紧邻安林公路和翟阳公路,是由安林高速进入市区的必经之路。该村耕地面积800亩,下辖4个村民小组、1200余人,人均收入12000元。明洪武五年(1372年),晋人焦氏迁此,因翟阳河在村南绕弯而得名。

林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受儒家孝文化的影响,林州自古便有为老人祝寿的传统。建国后,随着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所以为父母做寿的家庭大幅度增加。但是随着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寿庆习俗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故在改革开放前后,寿庆习俗在继承旧俗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二、建国前林州寿庆习俗概况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做寿惯例,世代承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祝寿年龄

当地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故常把六十岁作为祝寿的起点。六十岁开始庆寿,之后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作“大寿”,皆要举行庆祝活动。闰年时,讲究“生前不生后”。

(二)祝寿礼品

在林州,最常见的寿礼是寿桃、寿糕、馍馍、白面、寿联、寿幛、寿中堂等。另外,贺寿人员也会根据寿星的不同年龄选送不同的礼品。例如由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六”为吉祥数字,老人六十六岁时以“大寿”庆之,所以这一次,女儿便会为老人多带一块一刀割下的猪肉作为寿礼,俗称“六十六,吃块肉,活到一百过大寿”。又因为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之说,所以,在这两年庆寿的家庭,女儿则会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了,借鲤鱼善“窜”,祝愿老人渡过难关。[3](p.137)

(三)祝寿活动

寿日当天,儿孙们将老人居室和寿堂精心布置,寿堂悬挂“寿星图”,老人穿戴整齐坐于正堂上首,接受亲人的祝福。早饭时分,老人吃煮鸡蛋。“鸡蛋煮熟,用凉水冰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6](p.210)用这种方法,来“粘轮运气”。早饭后,由子女开始迎接亲戚宾客。人员到齐后,开始进行祝寿活动。此时,老人先率家人跪拜祖宗,然后入座正中,接受儿女和宾客们的叩拜和祝贺。随后,主客按辈分、长幼、亲疏分别入座酒席。酒席上,在民间以“八仙桌”为主,“整桌”“正场儿”招待客人。席间,老人的“长寿面”必不可少。宴席结束后,主家送客离去。

三、建国初林州寿庆习俗的继承

建国初期,主要指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间里,该地与全国各地状况一样,都经历了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动和三年自然灾害,所以寿庆习俗在文革前与文革期间存在一些不同,但整体上依旧是沿循传统旧俗。[8](p.11)

(一) 寿庆习俗的继承

建国后,祝寿习俗依旧普遍流行,在当地,庆祝寿辰的说法是“做寿(嘞)”、“做生(儿)”。与建国前相比,总体上沿循旧礼,以姚村镇姚村郭某(女,90岁)当年为其父母做寿为例,祝寿讲究具体如下:

首先,祝寿年龄上,按照旧俗,人至60称寿。其次,祝寿礼品上,在老人寿日当天,闺女、女婿、近亲携带寿糕、馍馍、白面、猪肉等礼品,前来祝贺。另外,祝寿活动上,寿日前几天,分居立户的儿子轮流招待老人。祝寿当天,早晨进饭时,依照旧俗为老人煮鸡蛋。午间,亲戚到齐后,家人入坐席间,你一言我一语,祝福老人。饭后,家人围坐一起“唠家常”。席间,寿面仍旧是必不可少的。长寿面以挂面为最好,家贫者多自己擀面。

“百善孝为先”,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给老人祝寿是子女尽孝的表现。虽然当时的社会风俗有所变化,免去了一些繁文缛节,但总体上并没有较大改变。

(二)寿庆习俗的淡化

文革期间,传统习俗观念淡化,做寿形式变得更加简单。以姚村镇姚村常某(男,70岁)为自己的祖父母做寿为例,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祝寿人员上,贺寿的人多为直系至亲。寿礼除了女儿带的寿糕、馍馍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

此外,祝寿活动中老人早晨的煮鸡蛋大都免去了,虽然午时仍是于家中共食,长寿面仍不可少,但是进食前的跪拜礼、揖礼等礼节都免去,基本只留下祝贺的吉祥语言。

总的来说,从建国到1979年,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祝寿形式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家境如何,人们都会通过为老人做寿来尽孝,并表达对父母身体健康的祝愿。

四、改革开放后林州寿庆习俗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老龄化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传统孝道再次被国家和社会重视起来,老人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农闲时间增多,人们有经济能力与时间考虑为父母做寿。所以在此阶段,一方面做寿家庭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寿庆习俗除了继承传统的旧礼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做寿禁忌

改革开放之后,寿庆习俗一方面继续被继承,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旧礼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祝寿年龄方面,大部分依然是六十岁开始。但也存在着特殊情况,如上无父母而下单有女儿的家庭,女儿一旦出嫁会提前为父母做寿,像这样做寿年龄就可能提前至五十岁左右。

其次,旧礼中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老人的忌年,一年中,老人都会小心翼翼。如今,如果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老人也会放弃做寿。

另外,祝寿方式上,旧礼的寿宴中皆不进食包子、饺子,意在害怕家中平日多气,使老人成为“气包”,给老人精神上造成不悦。如今,一般子女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家庭已不计较这些,寿日除吃寿面外,也吃寿饺。

(二)祝寿礼品

寿礼是人们祝寿时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旧礼中主要以食品、饰品和衣物为主。如今寿礼分为两类,主要是:食品和饰品。

1.食品类

食品是寿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传统食品和新礼品。

其中寿桃(寿糕)、馍馍、鸡蛋是传统礼品,只是现今寿桃和馍馍都是用较好的白面做成。寿桃是做出蟠桃的形状,上面点上红色,蒸熟出笼,如真的桃子一般;馍馍是当地的叫法,是女儿为父母蒸的白面馒头。

生日蛋糕和现代的果品、饮品、保健品等是新时代下产生的新的祝寿礼品。[4](p,121)其中生日蛋糕原是西方生日食品,改革开放后,逐渐进入祝寿食品行列,改革开放初期,多见于城市,新世纪后,在农村亦普遍流行。

2.饰品类

饰品通常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对寿星的祝福,如寿联、寿幛、寿中堂等通过书法和绘画的形式展现,它们是一件件艺术品,亦是一种重要的祝寿礼品。在过去,子女常常请当地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或自己用红纸在上面书写联语,常用的联语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1](p.135)在寿幛上,同样书写祝贺寿者健康长寿或赞扬其品德的联语或赞辞,如“德高望重”、“懿行昭昭”等。[5] (p,329) 寿幛多有七到八尺长,用绸缎或上等布料做成。寿中堂,当地大多书写大“寿”字、“福”字或彩绘的“寿星图”等。如今饰品的形式无太大改变,但是如今可省去找人代写的麻烦,可以直接在特定的礼品商店买到现成的祝寿礼品。另外,现在许多家庭尤其是以朋友同事关系参与的祝寿人员多以现金的方式表达祝贺,当地礼金多在一百元至三百元。

(三)祝寿活动

祝寿活动是祝寿中最隆重、最喜庆的地一部分。如今,祝寿活动丰富多彩,祝寿地点的选择也有增加。在当地,祝寿地点有两个,一是家中,一是饭店。过去讲究在家中用“八仙桌”来置办酒席。现今,生活水平高的人家多选择在饭店为老人祝寿。以下皆以老人大寿之时的祝寿形式为例做具体描述。

1.家中置办

主要依旧俗来办,以横水镇焦家湾村侯某80岁大寿为例,具体如下:

寿辰前一天,布置好老人居室和寿堂,其中寿堂要挂祝寿图或寿联。寿日当天,子女早晨为老人梳洗干净,换上新衣。早晨进食间,老人坐于上位。早饭后开始迎接宾客。客人到后由主家负责在裁好的红纸上记录姓名与礼金数。人员到齐后,家中子女向老人鞠躬祝寿。宴席开始,寿星首先进食“长寿面”和“生日蛋糕”。“生日蛋糕”,在蛋糕店提前预订,生日当天取回,由老人的子女或者由老人指定人来切蛋糕。所有祝寿人员端酒起立,共为老人祝贺。随后,宾客互相敬酒。宴席结束,由村镇里的鼓乐队庆祝一番同时燃放鞭炮。有时也会将此活动放在宴席开始之前。“鼓乐队”,共计二十人左右,分为两部分,一是鼓乐队伍,大鼓手一人,锣手一人,大镲手五六人,镲手会在表演期间做各种花样;二是秧歌队伍,共计十二人。活动结束后,主家送宾客离去。

由上可以看出,家中置办,以旧礼为主,但也有许多变化,首先,主要集中在寿礼的上改变,礼金作为寿礼逐渐成为主角。其次,祝寿人员过去以自家亲戚和村中邻居挚友为主,如今子女的朋友同事也会参加。再者,祝寿时间过去在中午,而今有晚上包电影来庆贺的。另外,存在请村中的文娱团体来表演节目以示庆贺。

2.酒店置办

酒店置办形式较为新颖,操办者主要是礼仪公司,以姚村镇姚村杨某大寿时为例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寿辰前十天左右,联系礼仪公司,由公司提前在饭店定好席位,与主家商量分发请帖。寿辰当天,礼仪公司和饭店共同装饰寿堂。主家一早赶到酒店准备迎接宾客,午间应邀人员到齐后,由司仪主持寿庆活动。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司仪道开场词、介绍寿星及其经历并代表儿孙献歌,歌曲的选择上,寿星为女性多用《母亲》、《我的父亲和母亲》等,男性多用《父亲》、《我的老父亲》等。之后《万寿无疆》音乐响起,寿星起身登台,家族代表礼赞,表达孝心,此时由儿孙献花,家中长子念祝寿词,至亲上前,依次拜寿。随即,寿星向孙辈派发红包,子女点生日蜡烛,全家人共唱生日歌。接着寿星许愿,切分蛋糕,子女向老人献寿桃寿面,之后全家合影留念。最后寿星入主座,来宾入席,儿女代表父辈向来宾敬酒,寿庆演出开始。直至宴席结束,宾客离去,寿庆活动结束。

另外也有子女自行在饭店预订,形式相对简单。午时,家人到齐后,共同为老人祝寿。老人向孙辈发红包,之后切蛋糕,儿孙唱生日歌等,宴席结束家人共同离去。

以上三种形式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水平不等,消费金额亦不相同。以中等消费水平的家庭为例,在家中置办,消费一般在一千至三千左右,在酒店由自己置办一般消费在三千至五千左右,在酒店由礼仪公司置办一般在五千至八千左右。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寿庆形式是最为丰富的,这与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而且这都对过寿年龄的提前、寿礼种类的丰富、贺寿嘉宾范围的扩大、宴席规格的提升等方面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另外,整个寿庆活动可以交给专门的礼仪公司进行筹办。这些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另一方面,又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正常的消费现象。

五、寿庆习俗传承与变迁的思考

总的来看,随着时代发展,寿庆习俗既有传承也有变迁,有时两者相互交融。而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条件,这都会对寿庆习俗演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一个时代的民俗规范。除此之外,相邻地区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如林州的长寿面一定程度上与山西的臊子面的制作有相似之处。再者,寿庆习俗中的传统寿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智慧创造。

寿庆习俗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人们对吉祥(福、禄、寿、喜、财)的追求,是一种祈寿习俗。[2] (p,8) 所以,在历史发展中,寿庆习俗不曾中断与消亡。一种民俗可以是反映一个地区的民风,也可以对一个地区的民风产生影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如果一个地区尊老敬老爱老,也能说明当地民风淳朴,百姓仁善,这种行为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孝”,它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可以看出,在社会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奢靡之风有所抬头,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祝寿已不仅是“孝”的一种体现,还是子女以及家庭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体现。[9] (p,27) 但总的来说,寿庆习俗仍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健康长寿的追求,是联系亲情的重要方式。虽然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我们依旧需要继承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追求以健康向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主的祝寿形式。

参考文献:

[1]殷伟,殷斐然.中国寿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31-135.

[2]苏克明.寿·寿·寿星——中国民间祈寿习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8-12.

[3]叶春生.区域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37-138.

[4]高有鹏.中国民俗知识 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20-121.

[5]刘永立.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328-331.

[6]魏敏.民间食俗[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210.

[7]李金生,李庆林.林县志[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701.

[8]袁冬梅.当代农村寿诞礼俗的传承与变迁[D].山东大学.2009.11-53.

[9]杨星星.文化嬗变背景下寿仪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27.

猜你喜欢
林州市
林州市审计局:审计助力打造人才高地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坚持三业并举 实施总部经济——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实现四个60%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石公路】
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 林州市召开
林州市
林州市红薯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
林州市
林州市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
林州市坡地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