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另一面

2016-12-17 20:55丰坤元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袁世凯军事

丰坤元

摘 要:每当提到袁世凯时大部分人都对他持有贬义的态度,认为他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了解到存在许多对袁世凯的误解,本文通过从袁世凯在政治权术、军事才能、当时的时代背景、爱国情怀以及从人性的角度去为袁世凯洗脱一定的罪名,运用人性的角度分析袁世凯做出一系列比如窃取革命的果实、向西太后告密、杀害宋教仁这些我们所认为是罪大恶极的行为是本文的创新点。

关键词:袁世凯;军事;甲午战争;戊戌政变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一、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幼年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袁世凯出生在袁寨,从小就表现出一定的战争天赋。袁寨是建立在强悍的捻军经常活动的地带,由于袁世凯的叔父们都是靠对捻军作战起的家,自然袁家也就成为捻军的眼中钉,经常袭扰就在所难免了,因此,袁家建立堡寨进行防护,堡寨上设有炮楼,每当捻军攻打袁寨时,幼年的袁世凯非但不像其他家人那样畏惧,而且表现出镇定自若,登楼观战,从小经历这样的战乱,自然长大对战争便没有了畏惧。

(二)青年时的军事作为

有着“北洋军阀之父”的袁世凯,在两次科举考试落榜后,便投笔从戎,投靠淮军将领吴长庆,在前敌营务处任职,从此,迈出了仕途第一步,1882年朝鲜发生了兵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清军六个营赴朝鲜作战,在此期间,袁世凯在平乱中崭露头角。在战船到达朝鲜南洋港时,吴长庆派几个营进行登陆,但均失败,因此,改派袁世凯进行部署,不到两小时内袁世凯便一些安排就绪。在清军入朝后,士兵不守军纪极为涣散,吴长庆甚是烦恼,袁世凯毛遂自荐担当整顿军纪的重任,在其受命后,便将七名士兵正法,砍其首级,以震全军,从此,军纪大为改善,这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才华。

在大院君被禁之后,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吴长庆又率兵回到朝鲜,进行平叛兵变的士兵和起义的贫民,其中,袁世凯身先士卒,率领清军,取得了围剿的胜利,晚清重臣李鸿章在1885年10月28日上折称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足智多谋,……通事冀可挽回匡正。”[1]后来李鸿章在晚年时曾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2]李鸿章阅人无数,身边不缺人才,但能得到李鸿章的荐保可见袁世凯的才能不一般。

甲午战争后,由于湘军、淮军已不能担当清政府维护统治的军事力量,“1895年12月8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出任天津接管胡燏棻的‘定武军十营,改名为‘新建陆军,作为改练新军的基础,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便是北洋军的起源”[3]袁世凯在新建陆军中,展现了他在军事理论和操作上的过人之处,赏罚分明,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采用新式练法,聘请国外军官,对我国建立近现代的新式军队,军事改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政治才能

(一)幼年受袁保庆的影响

袁世凯在七岁时过继给叔叔袁保庆,1866年,袁世凯跟随袁保庆到山东济南,后又随袁保庆到南京等,久跻官场的袁保庆经常带着袁世凯应酬官场上的逢迎酬酢,同时,经常把自己十年来对官场的风习、将兵心得的感悟等讲给袁世凯听,这样,对袁世凯以后的政治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袁世凯从一个小小的营务处帮办一路直升到后来的民国大总统,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才华。

袁世凯在担任驻朝鲜公使期间,“就像一个‘近代班超一样,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清朝的利益,与欧洲列强、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不是袁世凯,朝鲜就很可能在甲午战争前就被日本吞并。”[4]当然,有的人说是因为袁世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但是,即便没有袁世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会想尽一切的借口,进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只不过是一种巧合下发生的。此外,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六年期间,在管辖区内大推新政,把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之后经济遭到惨重破坏的直隶治理为全国的“模范者”。

(二)从人情的视角分析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的行为

我们通常将戊戌六君子之死,光绪帝的囚禁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统统归因于袁世凯的求荣告密,但仔细回想当时袁世凯所处的历史环境,谭嗣同携带光绪之密诏劝说袁世凯杀他自己的大恩人荣禄,起兵拯救变法,这样的做法是否有些荒唐至极。当年袁世凯在1896年4月,被监察御史胡景桂参奏袁世凯“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以及用人不当。”在关乎袁世凯乌纱帽甚至性命时,是荣禄的庇护,才逃过一劫,再者,袁世凯在当时经常得到荣禄的提携,他怎么能杀一个对自己性命,仕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人下杀手。

当时,袁世凯在听密计之后,便觉得风险太大,说过“时机尚未成熟,须假以时日,待皇上出巡天津,方可动手。”可是他们根本没有领会袁世凯的用意。一面是无实权且维新派基本都是书生,而一方面是大清的实权派,根深蒂固,力量雄厚。而当时袁世凯虽说手握新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是也只有区区几千人,力量薄弱,无法抗衡。再者,当时西宫的慈禧太后在宫中耳目众多,即便袁世凯不告密,那些太监大臣们也会告密。最主要的是,当时光绪帝宣伊藤博文入宫,这样的大张旗鼓怎能不引起慈禧的怀疑。

袁世凯作为大清的官员,拿的是朝廷的俸禄,他必然要对朝廷负责,尽忠。在力量薄弱没有实权的帝党与握有实权的后党间,从我们常人的角度去出发,往往会倒向后党一方。袁世凯在一开始就不支持维新派的激进之举,也深知用新建陆军来“围园劫太后”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他的告密完全是出于权衡局势下的自保之举。

(三)有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杀害宋教仁的辩护

在清末政治腐败,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中,需要袁世凯这样有出奇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政治手段以及驭“臣”有术的人来主持这个大国,当时袁世凯的影响深远,无论是国内外的使臣都偏向让袁世凯出任。

当时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中的九人理事中,孙中山全力投身于实业,搞铁路建设,黄兴意欲隐退,国民党只有宋教仁代行总政,宋教仁在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拉票,当然,作为一个竞争对手的袁世凯,即便红了眼,这也是人之常情。当时袁世凯有着强大的实力,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宋教仁对袁世凯并没有造成直接的威胁。但是当时袁世凯杀了宋教仁,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袁世凯在报上公开发表专电,传语国民党人“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兴兵伐之。”

三、其他有关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当时,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后,在与日本谈判《二十一》的内容时,袁世凯对日本提出的一些过分的条约给予否定,从1915年的2月2日到5月7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政府在105天的时间里谈判了20多次,1915年5月6日,袁世凯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可让与或租于他国,在我国现在的实力状况不能跟日本的关系决裂,影响大局。但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他的言论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在经济发展方面,袁世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袁世凯大力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办了商会,“1901年10月,袁世凯根据新政要求,于济南设立山东商务局即商会,同时,加强金融管理,发展实业。”

四、总结

袁世凯在清王朝中有着光辉显赫的一生,他年轻时为国家出生入死,首创军事改革,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领头人,行事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可谓一代枭雄,人无完人,袁世凯在其后半生揭露出人性幽暗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了命运的双重性,当他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好事,便显得耀武扬威,但是当他逆历史潮流复辟帝制时,被人们所蔑视,最终变得沮丧孱弱,忧惧而亡,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他是乱世所造就的英雄。

注释:

[1]周秀明,王莹:《总统的无奈:民国八大总统的最后结局》,第107页。

[2]同上。

[3]同上。

[4]赵焰:《晚清有个袁世凯》,第32页。

参考文献:

[1]周秀明,王莹. 总统的无奈:民国八大总统的最后结局[M].华文出版社,2006年1月.

[2]赵焰. 晚清有个袁世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3]方可. 袁世凯[M].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

[4](日)佐藤铁治郎(著),李宁(译).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袁世凯[M].东方出版社,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袁世凯军事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