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皋笔记》看清末民初川地道教信仰

2016-12-17 19:44谢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道教

谢芳

摘 要:《南皋笔记》作为清末民初的一部描写川地民间传说故事的笔记小说,其中关于道教的故事非常多,从中可以窥探出清末民初的四川民间道教信仰情况。相对于其他地区道教,川地道教有普遍性也有地域特殊性,探究其多样性对后世传播与发展此地道教信仰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南皋笔记》;川地;道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引言:

四川地区深处西南、地域广阔、族群众多,不同于中原大地浓厚的主流文化色彩,它有许多自己的鲜明文化与信仰特征。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特殊而又浓厚的道教文化信仰。

《南皋笔记》作者杨凤辉[1]以其独具趣味性的眼光记录了邛崃、雅安、灌县、浦江、崇庆等众多川地的民间故事,其中展现出最多就是川地的民间道教故事,数量约占一半。杨凤辉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四川岷山人,岷山包括备受道教文化影响的青城山地区。他记录的民间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独特而又神圣的道教信仰。

一、《南皋笔记》中的川地道教故事

《南皋笔记》中的川地道教故事多为青城山相关的道教故事。四川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被喻为“神仙都会”,位列中国道教第五大洞天。

在四川民间,道教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专门记述民间神异故事的《南皋笔记》中有非常多的道教故事,主要分为四种:凡人奇遇仙道的故事、道士的传说故事、众人论道的故事、神鬼精怪故事。这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道教的认知和幻想,民间道教信仰非常浓厚。

(一)凡人奇遇的故事

凡人奇遇故事可分为凡人遇见神仙的故事和凡人得道成仙的故事。

第一、凡人遇仙。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自道教祖师张道陵开辟青城山仙源以来,山中仙迹不绝,因此在青城山之地凡人遇仙类故事很多。

这一类故事是民间对道教仙境及神仙生活的美好幻想。其中对仙境的描绘、神仙生活的叙述,表现人们期待遇到得道高人,自己得到点化的渴望。例如:

忽有一道士挨门入。年可七十许。修髯乱发。道骨珊珊。仿佛神仙中人。自言张姓。别号白云居士。生叩所从来。答以青城山中。因邀人。延之坐。与谈丹诀……(卷一《白云洞记》)

此则故事写杨生好道,遇到一位道士,便要求其带自己去仙境,岁谈丹诀。

《南皋笔记》中此类故事还有《虞美人》、《白云蟾》等多则,都描写凡人遇仙的故事和仙人的美好生活。如卷二《梨花溪记》当中描写仙人居住之地“唯见梨花满树。蒶如白雪幽鸟相逐。”这些都是对神仙美好而又雅致的生活的描写。

第二、凡人得道成仙。表现人们追求道教飞升之术,想要成仙,达到另一种人生境界,从而长生不老的愿望。

结庐其间。讲丹诀。求白日飞升之术。概数十年于兹。……俄有一赤雀。衔朱书自天降。(卷二《赤雀记》)

此则故事说一人潜心修行,结庐于山中,经历数十年,最终得上天眷顾得道成仙。道教修仙讲究潜心修炼、修心养性、脱离俗世,这需要非常长久的过程。

《南皋笔记》中很多则故事都提到道教炼丹的故事,凡人可以此追求长生,得道成仙。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称有岷山丹法,川地历来是道教西蜀丹法的中心,因此文中关于道士及凡人炼丹得道成仙的故事非常多。

(二)道士故事

《南皋笔记》中关于道士的故事很多,其中大多数的故事写道士道法高深,有一小部份揭露道士的丑恶嘴脸,表现人们已不再过于迷信道教,对宗教信仰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第一、写道士道法高深,为民除害。有《蛊毒记》、《厉鬼谈》等约十篇。其中《蛊毒记》讲川地松茂山中之人非常善于放蛊,路过之人多受其害:

“有道士张致云者。善符咒。能驱妖逐邪。过蛊家求食。道士默咒……蛊家之毒。自此亦不灵已。”

不仅如此,道士还是能预见未来的先知。如《瘤道士》中的一位道士说地震是兵象——“风起于松,则应当起于松潘。”几月后果然松潘之城有大批番人入城劫狱。

第二、揭露道士丑恶嘴脸。《南皋笔记》中也有对道士的丑恶嘴脸的描写。在清末民初,人们思想已经趋于开放,对宗教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对道教中不合世俗之事也会无情地披露。如《某道士》写一人与其表妹野合,后女羞愤而死,此人便出家为道。南皋居士等人因此评价他无人心,将庙宇作为藏污纳垢之所,不配为道士。表现人们对道法的尊崇和对不合伦理、有污圣地之人的指责。

(三)论道故事

在川地,青城山自古有道风仙气。作为神仙福地,其中的道士仙人都会经常论道,这一风气绵延到清末民初,是川地道教的一大传统,至今都还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说法。

论道的故事在《南皋笔记》当中亦有所显现,有《望气谈》、《厉鬼谈》等。如卷一《铁道人》里论道之言就十分有趣,黄生问道士地理之术时,其回答为:“既地是地。无地非地。不知乎天。安知乎地”;问其因果报应之说,他的回答为:“无吉非凶。无凶非吉。不知其凶。安知其吉。”短短几句就令黄生领悟。南皋居士评价此道士以数语道破这其中关系,是“上乘禅也”。

(四)神鬼精怪故事

在中国古代人们有鬼神崇拜观念,因此亦有大量神鬼精怪故事。《南皋笔记》中此类故事约有四十余则,占所有故事的三分之一[2]。神鬼精怪故事不仅展现出其奇幻无比的趣味性,更展现出人们根深蒂固的鬼神信仰观念,在以道教信仰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川地更是如此。此种故事分为三种:

首先是鬼魂故事。在《南皋笔记》当中约有十几则鬼故事,主要写两类。第一类有的描写各种各样的鬼,如《无头鬼》、《镒鬼》等。有的是描述鬼故事,如《鬼打石》描述民间经常说的鬼打石[3]。第二类是描述阴间社会的,这种故事都是民间依据自身的生活对另一个空间的想象。人们认为在鬼神的世界里也有主宰一切的阎王,也有判官、阴差等,有跟人间大致相同的道德法则和惩处制度,如《莫丐》、《梁某》、《松城隍记》等。

其次是精怪故事。这一类非常多,约三十则。主要是写一些动物植物修炼之后幻化成为精怪,作恶人间或与人相爱等故事。有《橘妖》、《狐仙》、《狗人》、《小燕》、《雉妇》、《梅卿》等,将川地的一草一木都与精怪故事相联系。

最后是神仙故事。《南皋笔记》中涉及的有江神、家神、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天界之神等。这些神在人们的想象世界当中是非常神圣的,被人们广泛崇拜着。如卷一《画钟馗》里面的天师钟馗,虽然只是一幅画像,但是仍可以斩妖除鬼,甚至“割其肉,生啖之”。卷四《仙姑姑》作为家神不仅保佑其家而且像家人一样对孩子细心疼爱:“诘朝。桑上陈列小帽鞋钱衣服之品。均极精致。大小短长恰称人……”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神的美好想象以及非常丰富的鬼神幻想。

总之,川地信奉道教的风气非常浓厚,文中关于神鬼精怪故事、道士以及道教圣地青城山的故事比比皆是。经过上千年的累积和沉淀,清末民初川地道教的发展非常成熟,在民间的土壤已经扎根,关于道教的一切内容都在民间有所体现。

二、清末民初川地道教的特征

从《南皋笔记》中可以看出,川地道教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有其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一)在当地民间信仰之风异常浓厚

川地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发源地,是道教孳生和成长的沃土,后来许多重要的道派均在这片道教的沃土上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与之相关的道教民风民俗异常浓厚。

通过《南皋笔记》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川地民间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里面鬼神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向往求仙问道,对仙境的幻想和对道士的尊崇十分明显,很多人积极修炼,想要得道成仙。这在其他地区很少见,在川地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二)与当地其它宗教的融合

道教自东汉张陵创教之日起就注意到了与其它宗教的融合。相传张陵曾与巫教斗法,改造与吸收了其中的一些信仰文化,与巫教与道教相互影响渗透。巫教的鬼道文化还在道教当中非常盛行,而道教的神仙观念也影响到了巫教。

四川道教也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为准绳,他们以儒释改造道教,从而使道教更趋人文化、 世俗化和民众化。《南皋笔记》中所涉及的道士亦说禅坐佛,如《活佛》等故事便表现了道教与川地藏传佛教相互融合的显著特征。

(三)与当地民族的融合

四川有很多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等。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使得道教在少数民族中间被广泛接受,并广为流传。

以羌族为例。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如道教的多神崇拜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信仰基础之上,这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合。蜀中的许多神仙传说和故事,均为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与当地文化融合

四川道教以诗歌童谣传道的方法十分引人注目。赋诗吟歌几乎贯穿于诵经、 斋醮、 打坐、 炼丹等道事活动和道士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这类诗歌皆流俗易懂,押韵上口,丰富了道士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传播当中宣扬了教义,扩大了影响。如《青衣童子》中童子将“彗星见,四川乱”编成童谣,从而使市集小孩都会朗诵,被人们广泛地口传开来。

总之,通过《南皋笔记》我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川地道教信仰之风非常浓厚,其广泛传播有和其他地区道教信仰的不同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人们知道清末民初道教信仰在川地仍然盛行的原因。

结语:

想要清楚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民间信仰发展脉络,需要对古代的民间信仰进行研究。借古鉴今,从而才能全面系统地阐释,这对了解一个群体的精神历史与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南皋笔记》就是如此,在民间故事当中细致地展现了四川地区民众的社会信仰,让我们在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知一个地区的思想特性。可以在了解此时此地的人们独特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探寻其中包含的川地民众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内涵。

注释:

[1]杨凤辉(也有作杨凤徽、杨凤巍),名树棠,号南皋居士。清末民初四川岷江人。生平未见记载。

[2]《南皋笔记》全书一共四卷,一共122则故事。

[3]民间传鬼会打磨石头,行人夜半远闻声,似铁铮铮,似木丁丁,第二天石头表面有痕迹,。

参考文献:

[1](清)张澍:《蜀典》,清光绪二年[1876],尊经书院.刻本,4册12卷。

[2](清)杨凤辉:《南皋笔记》,民国,进步书局.铅印本,4册1函。

[3]王明:《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李刚:《中国道教文化》,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5]许地山 :《道教的历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卿希泰:《道教在巴蜀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4 年第2期。

[7]邓宏烈:《羌族民间道教信仰浅析》,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道教
武当山道教学院举办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知识竞赛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什么是道教?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对元代寿词创作的影响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