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有自

2016-12-17 19:42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道统

摘 要:儒家所倡的道统,是通过《尚书》中“尧、舜、禹”这一帝系建立起来的。而“道统”序列自尧开始的原因正在于从《尚书·尧典》中被一直继承下来的崇德思想。“道统”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其意蕴贯穿于六经之中,在孔子倡“仁”的过程中得到整合,从此泽被后世。可谓是“兴于尧,而成于孔,起于德,而立于仁”。在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尧典》的意义更当重视。

关键词:《尧典》;道统;德;疑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孙中山《与马林的谈话》)

“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戴季陶《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

以上两则引文所要说明的,是儒家“道统”具备的源远流长,迄于近世而承者不绝的影响。本文在这里并不研究“道统”的当代价值,而是想探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一道统的起点。即:尧之前,有五帝之首,号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尧之后,有制礼作乐,真正开创“礼乐文明”的周公,则“道统”何以自尧始?

一、“道统”的起源

笔者认为:“道统”自尧始的原因当追溯自《尚书·尧典》。

细考《尧典》全文。私意以为其中贯穿着一条不容忽视的线索,即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德。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以上引文表现了尧自身的德行之美,选贤任能时对“德”的要求(包括舜起初的不受帝位,也是“让于德”,即自以为德行不足),及教化人民时对“德”的推重。

如果我们从今日文明的视野审视历史发展,一般以为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会经历崇尚力量、崇尚权力、崇尚金钱、崇尚道德四个阶段。而远古时代的《尧典》的杰出之处,正在于它所表述的,俨然已完全是“道德至上”的追求。

而这一种“德”的追求,在其后的思想发展中,不绝如缕。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论语》所追求与表述的“德”,与《尧典》一以贯之。这大概使后人看到了其中的“继承性”,即: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

窃以为,或许正是在《中庸》这一“祖述”和“宪章”概念的影响下,韩愈建立起了其影响堪称百代未竭的“道统”说。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

熊十力《读经示要》以为:“《书经》专纪二帝三王之行事,以明道统、治统之传授,其极重要可知……然儒学渊源,固当求之《书》。”这是将上溯至“尧”的以人为核心的“道统”序列转述为了上溯至《尚书》的以典籍为核心的“道统”序列。质言之,即可谓“道统自《尚书》始”。

二、“道统”的内涵

关于“道统”内涵的界定,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韩愈《原道》)。朱熹则认为“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 中庸章句序》)。

我们也可参考近代学者的看法:

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为:“今言中国哲学而不本之于六艺(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其实,这里的“六艺”可以换成“儒家”,“儒家”可以换成“道统”),是无卵而有时夜,无父祖而有曾弥也 ”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以为:“自韩愈为此道统之说,宋明儒学兴起,大体皆继承而首肯之。其所以易为人所首肯,因此说之所指本是一事实,不在韩愈说之之为‘说也。”又说“对于《诗》、《书》、《礼》、《乐》、《春秋》,无论是删、定、作或只是搜补,有述无作,皆不关重要。要者是在仁。仁是其真生命之所在,亦是其生命之大宗……然则唐虞三代之制度之道与政规之道唯赖孔子之仁教,始能成为活法,而亦赖孔子之仁教,始能见其可以下传以及其下传之意义。”

简要言之,“道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它的精神贯穿于六经之中,在孔子倡“仁”的过程中得到整合,从此泽被后世。窃以为谓“道统”是“兴于尧,而成于孔,起于德,而立于仁”,大抵是不错的。

彭永捷在其《论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对“道统”概念作了新的理解,私意亦然其说。彭氏认为:“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弘道意识、正统意识。”

所谓“认同意识”,如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谓“弘道意识”,如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黎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者都是较为明晰的概念。

所谓“正统意识”,则因涉及历史的演进而较为复杂,需要稍作讨论。

凡一种思想文化之产生,在它的发展流变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侧重的理解,即传统文学或文化都好讲的所谓“正”、“变”之别。由此也出现了思想交锋中“道统”与“学派”的争端:

“学派贵分,道统贵合;学派尚竞争,道统尚统一……宗教家有道统,学术家无道统也。”(《道统辩》)

“汉学讲家法……若不通家法,便非汉学。宋学讲宗派……若不守宗派,便非宋学。”(柳诒徵《汉学与宋学》)

事实上,道统发展的“正”、“变”之争,一方面固然能在交锋中促进思想的进步,其典型如千古传为美谈的“朱、陆之争”。但另一方面,一家独大的可能性也难免会危及其自身,其中典型,便是“古史辨派”的出现几乎毁了“道统”。

三、“道统”的际遇

前面提到了民国时期的文章《道统辩》。其核心论点在于:“中国学术所以日衰者,由于宗师之一统也。宗师之统一,即学术之专制也。统一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溯其原始,孰非异学消亡之故乎?”

这已经可以看到民国“疑古”思潮下产生的论点。而其甚者,则是顾颉刚及其所代表的“古史辨”。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卓越的<尚书>研究》认为:“《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的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说:“他们(疑古学派)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古史中最高的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初写在春秋、写定在战国)。”

我们今天回顾这一场“古史辨”运动,可以说“疑古”者的思维是要“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即从“道统”的起源(即《尧典》的写作时间)上推翻“道统”。

要辨清这一观点,让我们再来审视关于《尧典》成书年代的不同判断:

1、夏史作:如顾炎武《日知录》:“以夏之臣追记二帝之事。”

2、孔子作: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尧典》一字皆孔子作。”(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亦以为孔子作,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则以为子思作)

3、周人作:如王国维《古史新证》:“比为周初人作”;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虞夏书》是周人所追述的。”

以上,“疑古”派的观点及其产生以前学人的看法都有所交代了。此外,也当列出 “疑古”思潮式微之后的今人们的判断:

如“《尚书·尧典》篇中主要内涵可与甲骨刻辞、四方风名印证,有古远的渊源。其所述四中星,据近年学者推算,颇能与唐、虞时期符合,有天文学史方面著作推测‘其上下限当在距今3600年到4100年之间。”(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又如“《尧典》开篇言 ‘日若稽古,说明是后世人追写的,不是尧舜禹时所作。但是材料是当时传下来的……《尧典》所记尧、舜、禹的史迹基本上是可信的。说尧、舜、禹是神话人物,《尧典》是战国秦汉人精心编造的,古代中国的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是错误的。”(金景芳、吕绍纲《<尧典>新解》)

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未被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时,虽然对《尧典》的具体写作年代莫衷一是,然大抵是认定《尧典》绝非晚至秦汉的“伪作”。“古史辨”的判断,就今日视野言之,大抵可断定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于今可以废弃的“偏见”了。

结语:

从以上内容出发,私意有结论如下:

其一:从传承角度来说,儒家所倡的道统,就是通过《尚书》中“尧、舜、禹”这一帝系建立起来的。尽管对此帝系的直接描述,即所谓“尧、舜、禹三圣传授心法”,是由伪书《大禹谟》提出来的,但这一系统仍然无可争议地直接影响了其后数千年的思想,下迄于今。

其二:即便《尧典》中的“尧”、“舜”并不是真正的尧、舜,但从今天的思想史回顾,从文化阐释和接受理论的角度回顾,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儒家帝系的正统身份影响传统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尧典》的影响,早已远远超越了,事实上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了解的真正的“尧”、“舜”。

其三:无论狭义的以“仁”为内核的“道统”,或是广义的包举仁义、礼乐、德化刑政的“道统”。历史文化传统的本身在文明的演化中,未必可以始终目之为“道统”,但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是民族永不容忽视之“道统”。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2]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年版.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

[6]金景芳、吕绍纲《<尧典>新解》,载《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

[7]彭永捷《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载《文史哲》2001年第2期.

[8]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载《文史哲》2006年第3期.

[9]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道统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英文摘要
论陈荣捷与余英时的朱熹“道统”诠释之异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宋道统新探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