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然,霍鑫帅,张鑫宇,李茜男,向 杰
(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河北 保定 071051)
黄骅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渤海湾西岸,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冬枣发源地之一,也是河北省冬枣的主要产地,占河北冬枣总产量的80%以上。黄骅市现有冬枣栽植面积2万hm2左右,年产值10亿元以上,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1]。近几年来,由于粮食价格尤其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下滑,冬枣种植的比较效益快速上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促进了一批冬枣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冬枣种植过程中,也存在冰雹、大风、高温、连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都造成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使得枣农对农业保险的期望值很高。但是,通过走访发现,目前黄骅市金融保险部门对冬枣产业开发的保险产品处于空白状态,严重缺位,不能发挥应有的扶植作用,农户对保险的需求和当前保险产品之间矛盾突出,影响了冬枣产业的发展。
黄骅冬枣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萌芽,11月中下旬进入休眠期,在整个年生育期内,冰雹、大风、高温、连阴雨、冻害等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冰雹灾害发生的频率为0.8次/年,主要集中在果树的生长期,约占总次数的58%,严重影响冬枣的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当风速11~20 m/s时,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量的果实脱落而形成风灾[2],风灾也是冬枣果实着色至成熟期常见的气象灾害。另外,干旱、秋季连阴雨以及休眠期冻害等发生频率较高,个别年份造成非常大的灾害,甚至绝收。
此外,冬枣的年生育期内,各种病虫害也时有发生,具有代表性的虫害有绿盲蝽、红蜘蛛、黄刺蛾等,病害有斑点病、花叶病、枣锈病、轮纹病等,管理上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大面积减产。自然灾害频发[3],每年都给枣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发展冬枣产业的积极性。
冬枣生产的个体经营方式决定了枣农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为弱小,因此,枣农对涉及冬枣种植业的农业保险产品十分渴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黄骅地区各金融保险部门针对冬枣种植业开发的保险产品处于空白状态,丧失了对黄骅冬枣产业应有的扶持作用,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在实际勘察定损工作中,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相关灾害信息的支撑及行之合理的勘定标准,往往无法准确认定灾害的形成原因,无法界定具体的损失数额,保险方和投保方极易发生争议。另外,在具体工作中,涉农保险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出现灾害后,农户往往报险不及时,受损现场难以保护,使保险公司丧失查勘时机,失去定损机会。第二,由于作物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较强,在受损后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往往需要二次定损,这就使得定损更为复杂,难以操作。第三,自然灾害往往面积较大,在核实灾情面积、受损程度等问题时,工作量太大,保险公司难以承受。以上这些,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开发冬枣等特色农业险种的积极性,导致相关保险产品迟迟未推出。
相对于经营其他商业保险而言,经营农业保险的盈利水平明显要低,而且冬枣的种植规模相对于其他果树品种和大田作物要小,使得推行保险的业务空间相对也较小,推行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冬枣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风灾、雹灾、旱灾发生频繁,造成经营冬枣保险产品赔付率较高,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无力承担巨大的赔偿,使得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对开发冬枣保险产品积极性不高。
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必然使得农业保险的保费很高,而农民的承受能力却很有限,使得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心有余而力不足[4]。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政府通过组建保险互助平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机构、提供再保险等措施,有效地分散了保险经营者的风险,提高其积极性,同时维护了农业保险的良性运转。可以说,政府有力支持对于涉农保险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黄骅市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保险的政府补贴全额到位,使农民获得很大的实惠,增加了种粮的积极性;但针对特色农业的补贴还没有纳入财政,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相关保险产品的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对定损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更严格的要求,既要懂保险、懂农业、懂气象、懂植保等专业技术知识,又要熟悉“三农”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尝试由保险公司牵头,集合气象、农业、水利、植保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或者推动建立一个非正式、临时性的第三方查勘定损机构,为保险公司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发挥各行业技术专家的专业技术特长,帮助保险公司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各种科学数据和依据,出台科学合理的理赔标准,减少投保方和保险公司的分歧。
合理开发冬枣保险产品,使得保险公司能够盈利、农户可以享受保险的互惠共赢,是冬枣保险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全面了解冬枣在不同生育期阶段、不同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受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出冬枣生产面临的各种风险种类、风险频率等基本情况,综合市场价值规律及价格成本的核算,开发出互惠共赢的保险险种。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推行单一的自然灾害险。以枣树周年生育期为一个投保周期,如冬枣虫灾保险、冬枣雹灾保险、冬枣风灾保险等。第二,推行单一的生长阶段险。在枣树的不同生长阶段,所受到的自然灾害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同,保险公司可以以不同发育期为单位,将受灾情况视作理赔标准,降低定损难度,推出险种。
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性,应该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但限于当地财政收入状况,完全由政府支付农业保险费用有一定困难。因此,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尽快落实针对特色农业的这些政策,将各类保险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完善的扶植措施,探索适合黄骅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补贴模式。同时,适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枣农的保费负担。加快建立再保险机制,按一定比例对大型自然灾害后保险部门的赔付实行补偿,通过层层保障,客观上减少保险公司的支付负担,提高其经营冬枣保险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出台有关扶植保险行业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将这些财政补贴政策制度化,为特色农业保险的长久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冬枣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多为气象灾害,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气象部门三农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其常规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发布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制度,保险公司积极与气象部门展开合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将各种灾害预警信息、农用天气预报信息等反馈给投保农户,使其采取措施减少因灾害而受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分散保险公司的负担,降低成本,减少保险公司赔付率高的压力。
[1]孙爱良.冬枣花期连阴雨对座果率的影响 [J].落叶果树,2014,46(4):23-24.
[2]刘金玉,崔万里,孙爱良.黄骅冬枣果实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 1):192-195.
[3]武之新,武婷.冬枣优质丰产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4]慧莉,刘茂荣,陆莹莹.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灾害学,2008,23(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