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的《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旨在面向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全面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在“十三五”期间将开启“双主体”育人模式[1]。
应该说产教融合工作在“十二五”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作为用人一方,企业更多的是根据校方的需要,从担任专家、举办讲座开始与院校合作,进而为校方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个别合作深入的企业相关人员,还会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基本是配合院校,解决院校职业教育的困难,提供企业项目或者案例,帮助培养人才。
就企业自身而言,一方面受制于与院校的人情关系,不好拒绝院校的邀请和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院校的工作需求多样化、不定期、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大大地影响着企业方的合作动力。企业对于院校最主要的需求在于人才的需求,然而院校能提供的毕业生,即便是在企业参与条件下培养的,依然达不到企业工作的需要,或者对于实习企业没有认同感,或者缺乏忠诚度,就业后工作时间很短,就纷纷跳槽。企业在与院校的合作中不断受伤,入职者多不稳定,以至于慢慢开始怠慢院校的要求,远离曾经的合作院校。
作为合作的另一方的院校,也因为合作企业的不稳定性,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始新的磨合,开始新的课程对接,开始新的实习岗位、工作岗位的设定。一个合作伙伴一旦失去,有时会导致院校课程变化、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培养目标的改变。院校在这种合作中也处于受伤的地位,以至于院校也慢慢疏远合作伙伴,对于本单位的专职教师、模拟项目、模拟实训室的依赖程度提高。间接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要相去甚远。
怎样解开这个互相需要、互相疏远的问题?产教融合为院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
百度词条中可以查到:“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单单从融合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它针对融合的双方,或者多方,通过“融合”过程,达到熔成或者熔化,最终形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试想,产教融合的双方,作为产业的代表是企业,作为教育的代表是院校,在双方高度融合后,应该形成没有你我,不分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共同的路径,在共同的过程中融合,享受共同的成果,并认可双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与院校没办法分开,企业是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院校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不竭的人力资源供体。
以教育主体自居的院校角色和以人才培养配角定位的企业角色发生变化。早在2010—2012年的《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调研中我们就发现,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在与企业的合作时具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的校方为主体的。这类职业院校往往师资力量比较强,院校建设基础好,实验实训项目多,院校人才培养历史长,对于行业、企业的人才供给比较有优势,院校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引领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对于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比较认可。这样的校企合作中,院校是合作的主体一方,承担了更多的领航作用,企业充当配角,在提供项目方面发挥突出优势。
第二种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为主体的。这类职业院校一般是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正在转型升级,往往在一些新建的专业领域没有历史积淀,为了完成转型升级,适应区域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业训练项目积累、实习就业合作企业等都有短板,这时与之合作的企业责无旁贷地成为合作的主体一方。承担专业建设的主要工作,负责提出专业建设目标,提供实训项目,辅助建设实训设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标准,帮助院校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企业的主角地位比较牢固。院校往往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教师的转型、专业的转型、实验实训条件的转型等工作。
第三种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双方尝试都成为主体。这类职业院校比较类似于以前的企业办校,也比较类似于校办企业。作为合作的双方,对于自己的目标和对方的目标都非常清晰,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意愿,特别是有共同的目标。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引校进企,或者引企进校,完成表面的合作,也为深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双方尝试共同承担主体责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共同完成企业工作任务,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雏形。
怎样让院校和企业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产教融合为院校与企业提供了可能。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了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2012年,学院在校园内建设了生产性实践基地——财贸产业园,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分别引进了不同的企业。以广告艺术学院为例,2013年6月,引进了北京锐点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引企入校后,“双主体”育人在产业园开始了试验。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成了企业的项目,不是以前的从基础到技能的学习过程了,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的项目。其次,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是教室或者机房,而是公司,整个文化氛围、配套设施完全是按照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配置的。再次,进行指导的不再是熟悉的老师,而是公司的工程师。学生在这里通过项目教学,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完成了符合企业业务需要的设计任务,相关成果以“课、训、展”的流程呈现在学校和企业面前。企业按照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完成工作。经过这样的学习,有些学生直接在三年级的实习阶段进入到该企业顶岗实习,并获得企业的好评。
目前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这样的通过引企入校实现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培养的效果已经显现。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示满意,院校与企业的沟通也比较便利,遇到不符合教育规律或者企业业务需要的情况随时可以进行调整。经过近三年的尝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引企入校模式比较成功,具有推广普及的价值。
企业得到了需要的人才,节省了租用或购买办公空间的经费;院校得到企业的真实项目直接用于训练学生,通过企业一线人员的专业指导,保证了学生所学的先进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企业工作,收获了丰富的项目训练经验和企业业务流程训练经验,保证走上工作岗位受欢迎,是一个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模式。
将学校引进企业或者由企业开办学校是许多企业家培养适用人才的梦想。吉利集团李书福董事长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号召,身体力行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以企业家的敏锐眼光和宽广视野,提出了教育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努力探索解决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的新方法。2000年创建吉利大学,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按照他提出的“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学校独创了“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和“GM1000”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产教协同”,初步构建了具有吉利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吉利大学创办的汽车相关专业,就是紧密结合企业业务,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修与维护、汽车营销等专业植入学校的职业教育中。由于很好地与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5%。2014年该校经教育部批准加入本科行列,更名为北京吉利学院。
可以说吉利学院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企业家的长远眼光,得益于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进取意识。正是产业界和教育界的高度融合需求,为吉利学院的发展带来了空间。目前一个以汽车学院为龙头专业的民办学校,在产教融合、企业办校的天地里进行着人才培养的种种新尝试。
企业按照自己的需要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企业收获了适用的人才;院校完成了企业指定的工作任务,保证了教育符合企业一线的业务需要,教师在企业的院校中保持不落伍,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这也是企业办校有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2014年8月25日,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出台,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出具体意见。要求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试点工作的总要求、把握试点工作内涵、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和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等[2]。
入选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积极尝试试点工作,特别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重点工作。在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动试点院校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试点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大胆又积极的想法。
由企业和院校一道制定用人标准、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招生数量等具体指标,使得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工序由企业和院校一道完成。
由企业和院校一起研究工作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标准、专业技术标准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此基础上,受教育部指导,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联合培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同时具有徒弟的身份,教师同时具有师傅的身份,课堂同时具有车间或者工作室特性,课程同时具有工作任务属性,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某些师徒关系还相对固定。教师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更要承担职业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等素质教育工作。
由于是师徒制学习,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实习,并为就业做准备,所以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习环节一般不能单独存在,而要与具体的师徒人员、具体的工作任务、具体的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在完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后,企业可以按照用人的要求,对徒弟的学习成果、师傅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检查师徒制学习的质量。对于达到企业要求的徒弟,提供就业岗位,使得徒弟的学习目标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无缝衔接。
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广时间不长,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待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现代学徒制的工作推进。但是究竟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哪种类型的企业,企业的师傅和院校的专职教师如何联合培养学生以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师傅的职称、课酬等待遇如何落实,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管理制度如何与之相适应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现代学徒制从国家制度出台到现在还不足一个人才培养周期,有些环节还没有完成。但是从已经涉及到的招生、师傅带徒弟学习过程来看,现代学徒制是解决教育符合市场需要,产业和教育融合的又一个出路。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作为理论上的探讨可能刚刚受到多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的关注,但是就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双主体育人来说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借助国家大力倡导的产教融合思想,通过教育界与企业界的不断深入融合,满足各方利益诉求,职业教育人才可能承担好责任。而过去那种企业一味帮助院校改进教学的做法终将在企业无法和院校共赢中消失。在未来,职业教育人除了完成学历教育外,还将承担在职人员的后学历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工作,工作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产教融合的途径,透过“双主体”育人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工作落实。
[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