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 福建省武平县中山畜牧兽医站 364304
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治
刘学军福建省武平县中山畜牧兽医站364304
摘要2015年3~7月,武平县中山镇某猪场6日龄左右仔猪开始在耳廓、面颊等无被毛处出现红斑,3~4 d遍及全身,并渗出脂质样黏液,机体消瘦,经治疗无效出现死亡。根据临诊症状和细菌学检查诊断为由猪葡萄球菌引起的猪渗出性皮炎。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猪渗出性皮炎诊断综合防治
猪渗出性皮炎是仔猪急性接触性细菌性皮肤病,因葡萄球菌感染而发病,其特征是全身脂质样渗出性皮炎[1]。多见于5~6日龄至断乳前的哺乳仔猪,偶尔也见于50~70日龄猪。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发病日龄有关。近年来,猪渗出性皮炎已成为严重危胁仔猪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和猪场经济效益。
武平县中山镇某猪场存栏650多头,其中经产母猪72头,哺乳仔猪207头。2015年3月11日所产一窝12头仔猪在6日龄时陆续在耳廓、眼睛周围、面颊、腹背部等无被毛处皮肤出现红斑,红斑上有微黄色小脓疱,破裂后渗出脂质样黏液,3~4 d遍及全身,发病3~10 d内出现死亡,曾用林可霉素、苯唑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至7月8日共有11窝126头仔猪发病,发病率50.7%,死亡73头,病死率57.9%,耐过猪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和母猪均无全身症状。
该场哺乳仔猪大部分在5~6日龄开始发病,有2窝在3日龄开始发病,病初一般从嘴角、眼圈、耳后等无毛、少毛处出现皮肤炎症,表现为红色斑点和丘疹。红斑上有微黄色小脓疱,持续1 d左右红斑皮肤渗出铜色或灰棕色渗出物,不久后形成薄的、微棕色鱼鳞片状痂皮。在3~4 d内扩展到全身各处,其颜色很快变化并富含脂质。触摸患猪皮肤温度增高,被毛粗乱,渗出物直黏到睫毛上。发病严重的小猪体重迅速减轻并会在24 h内死亡;通常患猪在3~10 d内死亡。患猪不表现瘙痒,发热也不常见。耐过猪消瘦、发育不良。
患猪早期病变皮肤变红,尤其出现于口、眼、耳周围及腹部。较晚的病例由于泥土和粪便黏在感染皮肤上而致患猪覆盖一层厚的、棕色、油腻并有臭味痂。在恢复期,皮肤变干并结痂,可持续数天到数周。剖检3头病死猪,死亡患猪尸体脱水、消瘦,外周淋巴结水肿和肿大,在肾的髓质切面中可见尿酸盐结晶,在肾盂中常有黏液或结晶物聚积。
4.1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料(脓汁或渗出物),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上,置培养箱中37℃培养24~48 h,在血平板上可见金黄色或白色圆形菌落,大而凸起,表面光滑,周围有溶血圈。
4.2染色镜检在平板上挑起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蓝紫色、无芽孢、无荚膜、呈葡萄串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
4.3药敏试验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头孢噻呋、头孢曲松钠、头孢氨苄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林可霉素、苯唑青霉素、复方磺胺嘧啶钠不敏感。
依据临诊症状(患猪不发热,无瘙痒,病变全身化,其外观和在同一窝小猪中的严重程度不同等)及细菌学检查结果等,可诊断该病为猪葡萄球菌引起的猪渗出性皮炎。
1)分娩舍进猪前和对进入分娩舍的待产母猪体表用广州迈高生产的消毒灵(二氯异氰尿酸钠粉)1∶400~1∶800稀释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分娩舍保持干燥、通风。
2)隔离患猪,专人护理。对被污染的圈舍和舍内过道用2%烧碱消毒(铁制高床用火焰高温消毒),每3 d一次。
3)对初生仔猪肌注头孢曲松钠3~5 mg/kg体重,2次/d。而对患猪采用全身性治疗结合外部用药,除肌注头孢曲松钠4~6 mg/kg体重,2次/d外,还要用醋酸氯已定溶液对患猪进行药浴,直至全部治愈。采取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后所产的仔猪不再发病。
1)当前猪场疾病不断复杂化,猪渗出性皮炎是一种条件病,也是猪场常见病之一,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同时猪葡萄球菌对不利条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4],在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不佳、污染程度严重、有并发病存在等可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导致发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和消除猪只外伤的各种因素,在手术、切齿、断尾、断脐带时严格按规范操作和局部消毒,及时处理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等;同时改善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完善的消毒制度是预防该病和防止该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猪群患病时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全身性治疗和皮肤抗感染进行局部用药的方法,可加速康复和防止感染扩散[4]。
3)该场猪渗出性皮炎的死亡率较高(达57.9%),可能与发病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哺乳仔猪的发病日龄较早(5~6日龄)及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等控制措施有关。
4)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如猪场对有些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等情况,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且易产生很强的耐药性[5];所以该猪场常用抗菌药物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治疗上要通过药敏试验筛选高度敏感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大限度降低葡萄球菌耐药性的蔓延。
5)该病常由于引入带菌猪而导致发病,据调查,该场2014年11月有从外地调运后备母猪14头,该场此病发生可能与引种有关。而从该场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发病情况看,在同一猪场一些猪群的各窝小猪中呈低发病率的散发性发生,而在另一些猪群引起所有各窝小猪的流行性发病。这说明在个体和群体发病过程中免疫力(尤其是母猪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4]。还有当前国内对猪葡萄球菌疫苗的研究还很少,而用发病场的菌株制成的自体菌苗,应用于生产中还有很多困难,因此研制生产猪葡萄球菌疫苗,对控制猪渗出性皮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88-91.
[2]匡雪,杨国淋,陈培富.一株猪源沃氏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201-204.
[3]汤泽桃,唐瑞华,陈益元.猪葡萄球菌病的综合防制[J].养猪,2013(6):118-120.
[4]李国平.规模化猪场传染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58-160.
[5]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M].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262-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16)02-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