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皆拥有良田百亩

2016-12-17 13:41安黎
美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良田老农道理

安黎

读过《左传》的人,大概对晋公子重耳逃亡的故事,都不会陌生。重耳带人出逃,饥肠辘辘,路遇一老农,向其乞食。老农并未如他所愿,赐他以食物,而是给了他一抔土。重耳几近被激怒,正要冲着老农发火,却被立于一旁察言观色的随从制止。随从与他耳语几句,重耳怒意顿消,且还朝着老农连连作揖。之后,重耳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抔土,坐进马车上路,让土陪伴自己一路颠簸。

故事中的老农,也许看起来与一般的农夫别无二致,满脸沧桑,手指粗糙,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沦落乡野的哲学家。老农也许没有机会居于庙堂坐而论道,也许没有兴致伏于桌案著书立说,或唾沫四溅,或文采飞扬地阐述那些无比深奥的道理,但他用一种极其简易的肢体语言,委婉地向重耳暗示着事物间的因果关联性。这等情景,仿佛一张薄薄的窗户纸上,比比划划的影子在晃动,皮影戏一般,观者已心领神会,但纸却始终未被捅破——这大概就是东方式的智慧和含蓄吧!事实上,用以阐释“道”与“理”的哲学并不那么复杂,真正复杂的,恰是那些阐释本身。阐释者为显示一己的满腹经纶,故意将一堆晦涩的字词,蜘蛛结网般地缠来绕去,从而使一个明白浅显的道理,变得比占卜的八卦图还要神秘莫测。其结果,与哲学的初衷,已严重背离——哲学的本意,在于破解世间的万物之理,但奇异的是,哲学非但未能破壳而出,自己反倒是作茧自缚,坐拥围城,俨然成为需要破解的堡垒和攻克的难题。其实,真正的道理,渗透于万事之内,弥散于万物之中,恰恰是朴素的、本真的、裸露的,不施粉黛,未经装饰,大凡有一定悟性的人,皆可一眼识破,一语中的。

老农给重耳的那把土,远水救不了近渴,无法解决重耳当下的困局。然而,乞食不给食,却给一抔土,无疑是老农故意为之,隐含有旁敲侧击重耳之目的,以促使他有所警醒与开悟:土孕育了食物,要想吃上饭,先要接纳土,重视土,对土虚礼以待,永怀感恩;与土亲近,以土为本,不离不弃,才能勇往向前,战无不胜;紧贴土,抓牢土,才会拥有地盘,拥有天下,拥有一切。

土和食物的关系,土和人的关系,一目了然,清晰得几乎不用论证。但土的重要性,并非人人都能意识到。不少尸位素餐者,在享用土地出产品的同时,却全然忘却土的恩德,甚至对土表现出不屑一顾的鄙夷态度。沉默无言的土,素面朝天的土,常常被忽略,被嫌弃,以至于众多的人在认知上出现颠倒与错乱:视玉为珍宝,视土为废物。

土聚合成大地,大地是生命之基。没有大地,人宛若漂浮的灰尘,无以依附,更无以存活。大地以其宽厚与博大,既滋养着人的肉身躯体,又承载着人的妄想欲念。因此,作为受益者的人,没有资格随意轻贱任何一块土坷垃,因为所有的土坷垃,皆为大地的一部分。

回到人的本体,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内心皆良田百亩。面对这块无形的“自留地”,是开垦还是撂荒,是耕耘还是懈怠,结果当然迥然相异。同为土地,这片姹紫嫣红,那片荒芜凋敝,隐身其后的,并非土地的慷慨与悭吝,而是人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控之差别,是人精神贫富和境界高低之悬殊。

猜你喜欢
良田老农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良田育良种 迈步新征程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道理
老农答记者
喜欢你,有道理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