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展机制与对策研究
胡婷婷
[提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机制从动力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示范机制、竞争合作机制、评估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动力机制探讨低碳旅游发展促进力量,生态补偿机制、示范机制、竞争合作机制、评估监督机制是运行机制,是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发挥功能的过程及运行方式,保障机制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包括政策法律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
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倡导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低碳旅游自提出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崇,低碳旅游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江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山江湖”工程,是发展低碳经济较早的省份,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发布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这样一个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区域,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战略地位。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江西省具有很强旅游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地区,践行低碳旅游首当其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资源,高品位的山岳水域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占据了江西最优秀旅游资源的多数,如庐山、龙虎山、鄱阳湖湿地、滕王阁、高岭-瑶里等。该区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约占江西省70%比重,且年年持续增长,2010年江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818.32亿元,到2015年,江西旅游接待人数3.8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37.7亿元。
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能源消耗46.822PJ,二氧化碳排放量2.234Mt,分别占江西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98%和1.13%,显示出旅游业确实是低碳行业,其中旅游交通能源消耗34.86PJ,二氧化碳排放量1.616Mt,在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游客大多数赞同低碳旅游,但对低碳旅游的内涵不太清楚,且在旅游活动中存在大范围的环境污染行为。中国青年报网络调查显示,86.51%的人对发展低碳旅游持赞成态度,并认为“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碳旅游”,但被问及“您是否了解‘低碳旅游’的概念”时,有51.59%的人表示对低碳旅游概念不十分了解。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江西省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工作方案》、《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相继出台,明确了各政府部门的节能任务和目标,并对低碳专项发展资金、低碳人才引进、低碳奖励、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制度实施等方面做了规定。比如要求餐饮、娱乐、宾馆、洗浴等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减少一次性餐具、卫浴用具等的使用。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原本运用于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逐渐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如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机制的内涵在于以一定的运作方式协调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不仅与景区、交通、食宿、购物等传统行业直接相关,也和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娱乐、影视博览等现代行业间接相关,同时与政府管理部门、游客、社区居民等主体密切不可分割。基于行业的复杂性和低碳旅游任务的艰巨性,构建低碳旅游发展机制非常必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机制由动力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示范机制、竞争合作机制、评估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组成(图1),动力机制探讨低碳旅游发展的原动力,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补偿机制、示范机制、竞争合作机制、评估监督机制属于低碳旅游运行机制,是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发挥功能的过程及运行方式;保障机制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各机制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共同协调旅游各参与因素的关系,促进低碳旅游健康稳步发展。
图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机制体系图
1.动力机制
低碳旅游动力机制即是明确旅游业低碳化运营所需动力的来源及由此形成综合系统,通常动力考虑的是促进力量,但实际上,阻力因素也应该被考虑,因为动力和阻力此消彼长,削弱了阻力等同于加强了动力。动力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后期制定强化动力和消弱阻力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低碳旅游市场需求的驱动,社会的进步促使游客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旅游会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二是行业竞争压力驱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生态资源优势,应率先树立低碳旅游品牌,提高竞争力;三是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驱动,低碳旅游要求降低碳排放,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体现;四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驱动,低碳旅游顺应政策方向,能得到较多的政府扶持。相应的,阻力体现为:游客环保意识较弱,污染环境严重,造成生态质量下降;行业内煤炭能源消耗大,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运用有限,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环保材料的使用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存在风险且回报不确定。
2.生态补偿机制
2017年12月9日,金正恩又一次登顶白头山。朝中社称,还未有人在风雪怒吼的12月登上白头山顶点,当时虽然是严冬时节,却赶上了春天也罕见的好天气。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及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鄱阳湖水位和水质在下降,候鸟数量减少,周边城市干旱危机逐步呈现,游客对旅游地环境维持的责任感较弱,旅游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生态补偿工作亟需进行。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明确生态补偿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确定合适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并建立起生态补偿保障体系。
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依托旅游资源从中获益者是补偿主体,比如旅行社、景区、饭店、商场等,而为保护旅游资源做出贡献者或受到损害者为受偿主体,比如景区居民受旅游开发影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维护环境,因为景区是他们的家园。其次要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目前主要从下面四个角度认定和评估,一是根据旅游服务价值,但由于涉及因素众多评估较难,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根据环境保护成本或旅游资源损失额度,该方法以定量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实际中运用较多。三是根据旅游资源生态足迹,通过模型对时间、空间二维的旅游资源可持续性程度进行客观量度,应用范围较广。四是根据补偿方和受偿方双方协商结果,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也体
现了公众参与,能得到参与者的积极回应。最后确定补偿方式,补偿方式有资金和非资金两种形式,资金补偿最为直接,包括支付补偿金,或建立资源保护基金,除此之外,捐赠、贷款、税费减免也是常见的形式,资金补偿的优点在于获得的补偿能直接运用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非资金补偿又分为实物补偿和精神补偿。实物补偿如新建污水处理设备、开建自行车道、购买防污设施等,精神补偿如表扬奖励、职位晋升、进修培训、技术指导等,非资金补偿形式多样,能满足受偿者不同的需要,是资金补偿的有效补充。
3.示范机制
低碳旅游要求旅游各个环节都做到节能减排,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那么建立示范机制,发挥示范借鉴的作用,将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风险、高效率的推进旅游低碳化进程。
2010年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评选活动启动,19家在低碳旅游建设和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被评选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2012年江西婺源县顺利通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验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可以先评选出一批低碳示范单位或先进个人,在区域内起表率引领作用。比如低碳景区示范点,以庐山为例,庐山森林覆盖率达76.6%,生物资源丰富,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高等植物近3000种,低碳运营的基础条件好,且庐山历来是江西游客量最大,旅游收益最好的景区,是对游客进行低碳宣传教育最适合的场合。再以相山为例,相山山脉峰峦层叠,多怪石异草,未被开发成景区,生态体系保护完好,作为低碳示范点的可规划性较强,生态维护与修复的成本也更低。除了景区,低碳管理业绩较佳的旅行社、饭店、宾馆也同样可以树立典型,在低碳旅游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者或游客可表彰嘉奖。这些示范性单位和个人的评选,可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少走弯路,并由点及面带动整个行业低碳化水平的提高。
4.竞争合作机制
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往往以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游客量大旅游收入高则认为发展得好,在长期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维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注重生态保护,把碳减排目标纳入到旅游发展评估中来,但旅游企业管理者固有的经营思想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低碳改造。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在行业中进行低排放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类似于景区A级评比,饭店星级评比,也可以组织低碳评比,积极者带动消极者,逐渐在行业内形成共识。比如旅游交通一直是碳排放最大的部分,南昌、萍乡、上饶、吉安、抚州、樟树相继投放新能源环保公交,相信其他地市也会迎头赶上,则旅游交通能耗定能得到很大改善。
5.评估监督机制
旅游发展低碳化程度,需要通过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判定,并对旅游企业和个人进行考评及监督。评估监督机制的构建有利于规范旅游各环节的操作,提高低碳生产与低碳管理的执行力,保留及充实低碳成果。
首先,要制订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特征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在《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江西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工作方案》中均提出了节能减排具体目标并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任务分解,但却没有制订出评价低碳水平的评估指标,更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评估指标,低碳水平无从认定,后面的监督及奖惩便无法实施。国内一些学者如李晓琴、刘长生、马勇等在旅游低碳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
其次,要有组织、有制度的开展低碳评价与监督工作。旅游管理部门连同环保部门、能源部门、科技部门、质检部门、行业协会等组成低碳旅游评估小组,对区域内旅游企业低碳管理实施情况进行评定,评定工作可以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评出不同等级,对能耗高、管理方式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引导、教育、惩罚。
再次,要充分发挥公众及舆论的监督作用。公众与舆论监督具有更广泛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激发社会民众各界媒体参与热情,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形式举报污染环境高排放行为,其效果是使旅游企业和个人时刻把低碳理念记在心里并体现在行动上,避免蒙混过关及侥幸心理。但前提是增强公众低碳意识、畅通监督渠道、强化政务公开。
6.保障机制
低碳旅游的发展时间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实践也是在摸索中进行,如果没有保障措施,这个新生事物很容易被扼杀,功亏一篑。保障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政策法律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
政策法律保障是首要的,在中国旅游发展实施的是政府主导战略,只有政府才能将旅游所涉及的众多行业联系协调在一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其中包括规划管理、技术支持、资金筹措、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等层面。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障碍是过多的依赖煤炭能源,低碳技术能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使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传统能源,但一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资金和人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均已明确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下之急是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相关低碳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使旅游企业的低碳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拨款或社会筹集形式设立专项基金,争取国家节能减排项目扶持,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形式开展再生能源研究、低碳旅游管理研究和低碳人才培养研究。
[1]丁长安.山东省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杨财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J].商业经济,2013,(19).
[3]孙成成,林道海.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J].行政与法,2010,(7).
[4]闫理,徐伟伟,王致民.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J].当代经济,2014,(5).
[5]李黎,李小利,李莹.山西省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和促进机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3).
[6]李恒吉,曲建升.低碳发展中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J].人民论坛,2016,(14).
胡婷婷(1982—),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抚州34400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GL1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J1403);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13JC06)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