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漆线雕成因及联合培养人才之构想

2016-12-17 06:44曾智焕
雕塑 2016年3期
关键词:漆艺闽南工艺

曾智焕

漆线雕千百年来流传于闽南大地,兴盛于海峡两岸,其蕴含着华夏文明脉络发展的基因,又在闽南民间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成为我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将闽台传统漆线雕工艺的演变进行梳理,不仅了解漆线雕工艺的发展进程及现存生态,也分析了闽台漆线雕人才状况,并提出了闽台技师如能发挥各自技艺优势,共同培养两地漆线雕艺术人才,为该行业培养优质的后备力量。从而让漆线雕这一艘闽台传统民间艺术之舟,迎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东风再次扬帆起航。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当中,传统民族手工艺起着不可磨灭的特殊意义,我国民间手工艺更是华夏文明脉络的组成部分。而闽台漆线雕作为带有闽南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艺,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漆线雕的主要加工材料是我国土产天然大漆、桐油、瓦灰等。传统的闽、台漆线雕所表现多为神佛题材,其表现手法兼收并蓄了宫廷装饰,宗教装饰、传统民间装饰等各种装饰特点。可以说其工艺形成与发展,依赖于闽,台民间宗教信仰的兴盛以及神佛塑像行业的繁荣,故而民间又称其“漆线妆佛”“妆佛”“漆线”(图1)。漆线雕至今在闽南大地流传了上千年,其技艺承载了隋唐神佛造像的遗脉,并深受宋元时期泥线雕技艺及沥粉工艺的启发,尤其是线雕技艺的影响,漆线雕技法起源与宋元时期,并逐渐形成于明末,直至清初其工艺才逐渐成熟。漆线雕发源于闽南的泉州,并同时兴盛于闽南、台湾两地,尔后又传至潮汕及东南亚华人地区。文化部于2007年5月20日,把漆线雕技艺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同时国务院政府网上公布了,蔡氏第12代传人蔡水况先生为漆线雕传承人。漆线雕技艺进入了国家首批非遗,这必将成为振兴闽、台漆线雕业的动力,更是发展的关键契机。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的漆线雕技艺,其传承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活的艺术。通常民间手工艺传承主要由传承主体,传承场所、传承方式,传承对象四部分构成。对于漆线雕的传承主体就是漆线雕的传承队伍,而保护传承队伍是相当重要的工程,培养大批的传承技师就是保护传承队伍,也就把漆线雕工艺传承下去。如何把这一闽台两地特有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保护这两岸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两岸都要有这一份责任和义务。希望闽台两岸技师同行进行交流,发挥两岸技师各自工艺优势,共同培养漆线雕后备人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宝艺”发扬光大。

一、漆线雕史考

自唐代以来闽南“漆线”就运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之所以始终植根于闽南文化,是与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丰富多彩,大小寺庙林立,民间宗教的兴盛有关。加之“闽南多鬼神”,几乎家家供奉神祗,建筑中也多装饰避煞镇邪图案,这也为以制作神佛为主的漆线雕业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从而也促使漆线雕业发展。闽南地区开发的历史比较早,南方古闽越族人曾在此活动。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德化县牛头山南麓半山腰上,考古发现了一件残破漆线纹饰的木盒子,用碳14测出距今1680至1630年前,经考证它是东晋时期首饰盒。也可以看作闽南最早的漆线雕物件。也是在1994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陈仲玉教授,在台中金龟山明朝永乐13年遗址调查研究工作中,也发现一个钵的漆线雕物件。这就是说台湾的漆线雕历史早在明初就有了。

而闽南漆线雕可考的历史应始于初唐,根据《泉州市志》记载,永春县仙洞山真宝殿祀奉着一尊漆线装饰的“毗庐遮那佛”的佛像,制作于初唐(1987年对此佛的修复时,在底座内部有写着贞观七年的字样)贞观(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可见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闽南有众多庙宇,祠堂中均可发现雕有漆线的物件。建于晚唐咸通年间(即公元860—874年)厦门同安梵天寺,寺里一个佛像基座就有漆线的图案。在泉州较为着名的有安溪县的普陀寺,寺里有一个宋代元祜年建的婆罗门佛柱状须弥座也装饰漆线图案。原本率属于厦门同安县的金门,该岛金城镇大道宫里的一龛座有漆线装饰纹样。据考证该祠建于明末郑成功据厦、金两岛的反清复明时期。除此之外,根据清光绪朝《金门志》的记载得知,金门太武山东南麓的太武岩寺建于宋咸淳中期,寺有一些明清装饰漆线的佛像、底座、圆柱等。在漆线雕发展的悠久历史当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宋元至明末是闽南漆线雕工艺起源和形成阶段:闽南漆线雕工艺是受宋元泥线雕及沥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其技艺的起源和形成,无不与闽南当地民众的广泛宗教信仰及神佛塑像制作的兴盛有关。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宋元时期沥粉雕和堆漆手法已经普遍使用于闽南的佛像装饰。当时在闽南有漆线雕制作的绝佳材料“白土”,其质地细腻且有粘性很适合粉底打磨。加之闽南各地河泥质地较好,又盛产青砖、桐油,是粉料和搓泥漆线的绝佳原料(图2)。有漆线雕制作所需的稳定原材料来源,又有深厚的闽南文化及宗教民俗信仰充实丰富了漆线雕的艺术内涵,加之历经数十代能工巧匠的创造发展,漆线雕艺术就是在这种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明代初期,一般寺庙建筑物装饰纹样较多还是采用漆或者漆灰的堆漆法,线做的精细装饰尚不多见,这种堆漆法在明代普遍使用。而闽南的漆线雕工艺是到了明中晚期才逐渐形成并得到运用。但此时的漆线雕技艺仍然比较初级阶段还是表现一般的平面局部图案。

2.明末清初是漆线雕的成熟阶段,在那时候闽南漆线妆佛造像已经有了特定的风格,民间普通百姓也开始接触到漆线雕,由于居家供奉的神龛不大,因而神佛像走向小型化且更注重华丽精致的装饰。明成化年间,德化东山洋村佛雕第五代传人李家福采用漆线雕制作广泽尊王金身,其工艺水平非常高超至今保存完好,这尊佛身多彩、华美、浮凸、精细等漆线雕特有的艺术效果巧妙地装饰在佛像的身上,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闽南当地文化及审美取向。制作漆线雕所用的原材料方面,闽南盛产的樟木有余香且千年不朽,是雕神像的首选木材。加之闽南又有粘性好细腻的水田泥,非常适合神佛泥胎的塑造。到了清代初期,漆线雕工艺装饰不仅用于寺庙也开始用于官衙、祠堂、民宅上。早期漆线雕有易虫蛀、变形、保质期比较短的缺陷,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漆线雕工艺不是很成熟,多采用糯米粉和木胎等粗简材料的原因。此后匠人们发现用漆液与红砖瓦粉糅合成漆泥用于雕制,其作品能保存长久,甚至上百年。在这以后闽南的漆线雕不断完善发展,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制作程式,神像衣饰广泛采用堆漆及漆线并用的手法,使之装饰图案比明代更有浅浮雕的效果。

3.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是漆线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时期闽南漆线雕工艺、技法更为灵活纯熟,出现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其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历来闽南的民间工艺品种繁多,有漳州的木偶头雕刻、德化瓷雕、及遍布乡野的木雕、泥塑、石雕等,如此丰富的民间工艺品种为闽南漆线雕艺术提供了借鉴。加之清中期社会上的达官贵人喜爱精雕细磨,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于是便产生镂金错彩的贴金、配彩,使得漆线雕工艺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此时的漆线雕仍然少而昂贵,一般只收藏于寺庙、官宦、商贾家中,平民百姓虽喜爱却是无法染指的。

4.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是漆线雕的下滑期:到了清代末期,漆线质量及工艺水平与清中期相差甚远,闽南漆线雕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一些清代中期的技法都已失传,这与当时社会动荡、国家内忧外患不无关系。到民国至解放前时期,社会更加动荡、战乱频繁、军阀割据、抗战内战、民不聊生,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几乎找不出那一时期的漆线雕佳作,但此时的台湾由于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时代、日本本土大量需要漆器却意外得到发展。建国初期,整个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各级政府也积极宣传人民群众破除迷信、克服旧社会陋习。漆线雕这个以雕神佛像为题材的行业纷纷关门。例外的是,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外汇,允许某些厂家生产出口外销工艺品。“西竺轩美记”商号生产漆线金木雕佛像类的产品,是厦门政府允许出口东南亚等地的漆线雕厂家。1956年,全社会开始了合作社热,“西竺轩美记”商号也并入新成立的厦门雕塑社。此后雕塑社里的蔡文沛先生感到漆线雕行业危机,意识到如果不改变单一制作传统佛像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漆线雕是难以生存的。在这之后他创作了一些历史题材的漆线雕人物,这一举动也起死回生般地解救了漆线雕行业,也就此为漆线雕打开了一条新路。1973年,蔡水况先生又把一些传统吉祥纹样,创造性地移植到瓷瓶、瓷盘上,拓宽漆线雕工艺品新的表现形势。也是在同年,此类漆线产品正式被定名为“漆线雕”。

5.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经过几个历史阶段的沧桑变幻,闽南漆线雕艺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新时期如何让漆线雕工艺发展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漆线雕工艺品也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此时漆线雕的工艺也进一步提高了,品种多样化,不仅国人喜爱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而且得到很多外国游客的欢迎,甚至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这也说明艺术不是少数人,而属于全体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形式。现在闽南漆线雕已在原有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间工艺技法特长,不断丰富和发展漆线雕技艺,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文化艺术价值(图3)。改革开放后闽南的厦,漳、泉三地,宝岛台湾及全国各地,漆线雕行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目前在闽南的厦门同安、泉南台商开发区、漳州的龙海就有近三百家漆线雕工艺厂。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每年来厦门游客量很多,这也为对外贸易及推销漆线雕工艺的品牌起着桥头堡的作用。

二、闽台漆线雕传承状况

(一)闽南漆线雕传承状况:闽南漆线雕的传承是与其形及发展过程相伴而行的,如果从初唐算起至少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历程中,经过无数代闽南漆线雕工匠的心手相传,逐步形成具有闽南本土特色漆线雕技艺。闽南漆线雕技艺传承主要是靠父子相传或只在本族中“口传身受”“世代嬗递”的家族式传承,据《同安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同安的“漆线”主要为佛像和建筑浮雕装饰……古城同安南门外岳口村,村里五百多人口均为蔡姓之同宗族,全村每家每户均与“漆线”职业行当为生,世代相传……该村从事‘漆线匠人分布于闽南的德化、厦门港、泉州洛阳、永春城关南门外一带。”建国初期的1955年,厦门市成立了工艺美术合作社就有漆线雕项目,开始对社会上招收学徒,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形式,无任何文字教程及理论指导。1959年,厦门美术工艺出口公司聘请晋江安海镇的“庐山国”第七代传人邱清池指导生产出口东南亚的佛像漆线雕塑工作。后来由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开办民间工艺专业,邱清池又借调到该院任雕塑系民间雕塑辅导老师。1972年,国家对民间工艺重新重视,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十个工艺美术研究所及不计其数工艺美术培训基地。厦门工艺美术厂此时为了生产,也开办了两期漆线雕方面的工艺培训班。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本的国营企业不适应刚刚实行的市场经济,一些像工艺美术厂这种手工艺小企难以为继,就连工资都难以发出,更不用说人才培养了。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整体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漆线雕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漆线雕工艺比较复杂,不易掌握,精深的技艺,只有经过刻苦训练才能全面掌握,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漆线雕人才传承问题断档现象最严峻。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不象传统的漆线雕技艺只传男不传女了(图4),但传人不易寻觅,后继乏人,还是最紧迫的问题,应呼吁有关方面对这一闽南民间独特工艺进行抢救保护。

闽南漆线雕在传承培育新人方面,有自独特创新的培养方式,早期的漆线雕被称为“漆线妆佛”,即用“漆线”的工艺来装饰佛像的意思。传统的漆线雕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对外秘而不宣的家族式师徒传承。如今传承方式虽以不同过去,但基本还是师徒相传的模式,只是可以对外收徒。当漆线雕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首批非遗后,这的确给漆线雕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几年在闽南的漆线雕公司发展很快,它们虽已不再像以前传统的漆线雕企业传承方式,能容纳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员,但大多数漆线雕企业只重视产量,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由于追求现实效益,对于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的观念比较滞后。人才培养还是靠师徒相传的模式,缺少培养计划及理论知识,不利于漆线雕工艺的弘扬与发展,人才断档的现象依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前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海峡文化博览会上,闽南漆线雕作品大放异彩。在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参加的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潘莉萍提出:“应以严谨和谦虚的态度来从新认识闽南漆线雕,应把人才培养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闽台两地漆线雕业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培养人才。”目前闽南漆线雕代表人物有厦门同安蔡氏团队的代表人物蔡水况大师,其儿子蔡士东及两位入室弟子王志强与蔡彩羡。在过去3年,他们共获得全国的工艺美术大赛金奖多个,有中国工艺百花奖、中国漆花杯等4个金奖。4件作品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工艺美术馆。其他代表人物有泉州永春蓬壶的吕俊杰、晋江安海的邱加田、泉州张坂黄雪玉、漳州龙海的黄胜阳、黄培聪。

(二)台湾漆线雕传承状况漆线雕源于闽南并已流传千年,自从三百年前随着闽南先民跨过海峡来到宝岛台湾,已经早已融入台湾当地文化气息,在传承方面也有其本土特色。根据《台湾省通志>记载:“本省之漆线匠人,明清以来,乃传自福建,均以神像、神龛涂漆罩金为业。”明清时期,大量的中国大陆移民渡海来台湾,其中的有些闽南人纷纷开设漆线雕的作坊,以本家族子弟为主的师徒传承模式。最有名的属泉州人沈绍安的漆器店,有资料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沈绍安第五代继承人沈正镐将作坊带到在基隆首次接受家族外徒弟。清未,厦门人薛乃恭在台北现在的宁波街一带开设建兴漆艺店,也制作“漆线”并招收学徒工,该店是一个前店后工坊店铺。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对漆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日本人开设了同和工艺美术漆器制造所,后又开设了新竹漆工业株式会社,其中漆艺的生产也包括“漆线”工艺,企业均以学徒式的生产教育来培训员工,这对当时台湾“漆线”业的员工的技艺提高是有建设性的。除学习“漆线”的制作技术及生产外,每周均加强技艺提高课程,是一种有纪律的职业训练。

台湾光复后,一些原本在日本工坊的台湾学徒自行开业承制漆线雕。除了刘淑芳女士创立“美成工艺社”从事生产和招收学徒外,台中、新竹等地也有,这些社团为台湾培养大量漆线雕人才。台湾培养漆线雕人才的功臣是米尔帕赫罗工厂,该厂1961年设立,由美国资本家出资,雇用了大量的台湾员工学徒,如今活跃在台湾漆线雕行业的一大部分技师就出自于该工厂。1976年起,政府除了较早委托的台湾工艺研究所培养漆线雕人才外,还相继委托其它民间单位,有南投县南投漆器博物馆和台中埔里镇的天然漆文物馆。这一系列举措对台湾漆线雕的发展、传习均做出了很大贡献。1984年起,“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在传统工艺技术文化的研究中,将漆线雕工艺传习列为优先办理。近年来在一些大学也纷纷开设漆线雕相关课程,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台湾东海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等,但这些学校理论性较多,教传统漆线雕技艺少,多数毕业生还是无法独立操作,往往还得到漆线雕工场回炉,从这一方面看校企联合是培养一个合格漆线雕技师的关键。台湾漆器的人才培养从先前闽南师傅带徒传习,到结合有自身的本土传习特点,加之日据时期工厂式培养,这一系列的多元培养,产生出一大批漆线雕技师,这里要提到3位对台湾漆线雕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台湾漆线雕发展的推动力,分别是陈火庆、赖高山及王清霜。

1.台湾漆工艺的先驱应该说是陈火庆,陈火庆先生是中国台湾台中县人,早年在台中工艺专修学校当漆艺老师,后来到台湾手工业研究所作漆线雕指导才让业界重新发现,而手工业研究所则是基于对传统漆艺文化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漆艺的本质是重要的产品涂装技术,这也是对漆线雕进行造型设计,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再创造,陈火庆先生技艺水平丰富且纯熟,在台湾漆线雕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漆线雕界的最大贡献者,而其技艺得以传承更是行业界的万幸。

2.赖高山在台湾漆线雕工艺应是传承见证者的角色,一生经历台湾漆线雕发展兴盛期,到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进入转型期,再到上世纪70年代漆线雕产业恢复发展期,如今赖高山不仅在台湾岛内非常有名,也得到日韩漆艺界的肯定。

3.王清霜扮演台湾漆线雕工艺守护者的角色,创作至今已逾一甲子,对于台湾漆线雕工艺从粗简至开花结实,贡献良多,并建立了漆线雕的“台湾”艺术风格,他对漆线雕教育、传承技艺、人才培育都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于2007年获得“台湾漆艺终身成就奖”。

展望台湾的漆线雕自有与闽南一脉相传的历史轨迹,是台湾人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不能说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但它本质上却是文化上、艺术表现上很重要的技艺。台湾漆线雕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漆艺人师却用心用力地经营、发展它,其所留下的足迹反而成为今日台湾发展漆线雕的记录,值得学习之处甚多。但漆艺本身不仅因其历史悠久,而是因其特殊的属性让它成为文化的瑰宝,从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推广、发扬。

三、漆线雕培养的国内外经验与瓶颈

(一)国内外相关漆艺人才培养状况:自从漆线雕成为国家首批非遗项目之一,闽台漆线雕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行业的发展与专业技师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漆线雕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对此应呼吁有关教育机构尽快探索与构建漆线雕职业化教育体系,搭建学校与企业桥梁,并使其要有法可依。此前多部委已经发布了相关通知及文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的第34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了推动民间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供了可依法规。另外,教育部也提出“为深度构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机制的重要措施”,从而为漆线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政策性的保障。

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手工业的传承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德国把手工业教育视为其战后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日本人也把生产产品高质量的奥秘归结为得益于手工业传承。这也说明人类手工创造精美的艺术,它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第三届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大会上,来自两岸多所大学的校长围绕“海峡两岸民间工艺与教育合作“为主题进行了研讨。福建省副省长李红指出,希望大陆高校学习台湾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经验,两岸携手加强合作,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台湾方面代表吴清基总校长认为,希望两岸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展职业教育的合作领域,相异互补。本次主要探讨的是手工产业的人才培养,如何与高等院校教育相结合。而在漆线雕人才培养方面如果将学校、企业相关部门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漆线雕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我们可以在国家提倡“一路一带”战略的形势下,促进两岸漆线雕人才培养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吸收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这也是提升闽台漆线雕这一传统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两岸相关漆艺人才培养述评:漆线雕可以说是闽南、台湾“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因此制作与研究主要也在闽台两地,目前国内所刊载漆线雕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即使东南亚有制作漆线雕的华人地区也鲜有报道。对漆线雕的研究,一般多关注其市场价值,艺术性、技艺、制作等方面的问题,对漆线雕的人才培养关注不足。目前两岸开办有漆艺专业的院校比较少,现有开办漆艺专业的院校,如大陆的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学校,也只是以为漆画主。在台湾有台中的东海大学、逢甲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学校,主要以漆器制作。台湾虽曾有与大陆一样企业生产式培养,也有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及院校开设过漆线雕培养,但它针对只是业余或培养形式单一很难独立生产的学员,而闽台两地至今还没有校企联合培养漆线雕人才的基地或院校。

(三)国外相关漆艺人才培养述评:当然漆线雕是闽台独特的民间工艺,但作为漆艺的漆线雕人才培养,可借鉴国外一些相关漆艺的培养经验。韩国与日本两国的漆艺培养相对我国起步较早。比如我们邻居韩国,上世纪60年代,由著名漆艺家金圣洙创立了韩国漆艺家协会并任第一任会长。漆艺家协会的创立为韩国漆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促进了韩国的漆艺教育,如今,韩国整体从事漆艺研究人员达数千人,开设漆艺专业和漆艺课程的学校有蔚LU大学,光云大学、全南大学等十几所大学,都有较深厚漆艺理论和制作水平,总体培养规模已经远超目前的中国。而在隔海相望的东瀛日本,其政府对漆艺行业也很重视,政府文化省出台了各种条例保护民间技艺,为国宝级艺人提供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省,教育厅管辖下有很多大学都开设漆艺课程。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是日本最早设立漆艺专业的院校,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该校开设的漆艺课程有制作、创意、理论研究,能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另有几所比较有名开设漆艺的大学,如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千叶大学。

(四)漆线雕培养的瓶颈:

1.瓶颈一、目前两岸企业培养的学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漆线雕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家族作坊式,传承依然全靠走“口传心授”的路子,尽管在过去的传承有其合理性及独特性,但随着时代发展对一个漆线雕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的单一工匠型,而是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复合型技工人才,家族作坊式这显然桎梏学员创造性。再有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家族作坊式缺少整体的综合培养计划及理论知识。招收学员的起点不高,大多是本家族本村的一些待业青年,知识水平较低,进来前没受过相关的美术造型训练。这也使之入行后接受能力慢、培养困难,周期长。由于作坊式,招收学员人数少,规模有限,这难于达到目前整体漆线雕产业对技师数量的需求。

2.瓶颈二、目前院校培养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大陆方面还没有培养漆线雕技师专业院校,在台湾近年来有私立大叶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有开办漆线雕专业,但其教学的方式还是按照现有的艺术学科一样教学,重在课堂上讲授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培养。可漆线雕恰好是一门工艺复杂、重实际操作、重工艺制作过程的技艺性实践学科,学生的实践课程不足、缺少传统漆线雕工艺制作训练指导,必将掌握不了漆线雕技艺的复杂制作流程,一旦毕业却无法独立从事漆线雕操作,往往还得回炉到其他漆线雕作坊进行二次学习。这种缺少实践的单一院校理论教学形式,充分证实了学校与漆线雕企业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3.瓶颈三、目前两岸的政治生态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大陆方面虽已制定一些促进两岸交流的政策,台湾学生到大陆学习是没有问题的,可大陆学生到台就不一定很顺畅,是要受到配额数量,学科方向等限制的。按照现在的条件还只能让台湾的漆线雕指导技师、学生到大陆上课,只是实习和考察可以部分课程到台湾。另外,当前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所取得的学历,在岛内很难得到认可。加上岛内一些不和谐声音,这一系列因素是两岸联合办学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4.瓶颈四、目前对中小微文化企业政策与法规方面,我们国家现行关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与法规分散于各类行业部门及协会中,这会导致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缺少公共服务。让一些搞创业的小微文化企业起步发展难,由于漆线雕毕业生无法得到扶植性的支持,创业成功率不高也为后续的学员对前景产生怀疑,不利于将来人才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小微文化企业缺少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平台,无法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直接帮助与指导。另外是融资方面的政策,小微文化企业一般资金量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关于融资政策,就要解决贷款难、抵押难、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只有尽快完善有关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法规,才能为漆线雕毕业生创业及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从而增加漆线雕企业信心,吸引更多学员进入漆线雕行业。

四、改善条件、改变方式、创新构想

(一)改善漆线雕从业人员的工作及生活条件:漆线雕这一闽台共有的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依靠的是世代工匠的薪火相传,而这些肩负着漆线雕传承的技师,他们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闽南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漆线雕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中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岁月流逝令老年技师逐渐力不从心,亟需要有一批年轻的传承人来接班。而现代都市文明的兴起、物质膨胀的诱惑,把这项本已岌岌可危的传承事业推向了一个更为令人尴尬的境地。如果说能让这些手工艺传承者有较为富足的生活、舒适工作环境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所谓“非遗”“传承”,一切将迎刃而解。可现实是让人遗憾的,一些民间手艺人不仅生活没富裕,整天还为生计挣扎,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这样看将会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投入漆线雕行业中呢?由此可见,在关注漆线雕行业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到技师们工作及生活条件,尤其还应培养现代学艺的年轻人,不仅要让他们具备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培养他们具备有追求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为有目标、有远大理想的承传人。因为他们应认识到,当今他们不仅肩负着继承的重担,还要勇挑漆线雕业创新与发展的使命。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尽可能为漆线雕艺人提供适宜工作环境和创造发展的空间,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成立相应的扶植漆线雕业的专项基金,使其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漆线雕创造性制作,这才可能提高整体漆线雕从业人员的素质,让全社会重新认可并尊重民间艺人的付出。

(二)改变方式:

1.改变漆线雕行业原有招收徒弟的传统模式,将原有只从本家族、本村待业青年(人员层次参差不齐,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美术造型培训)招收徒弟,改变为从大陆的艺考及台湾联考或港澳台侨联考统一招生的办法,这样起点高,可以提升学员的入学质量,也为漆线雕行业走向更高层次,提前到招收学员的起跑线上。

2.改变原有漆线雕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原有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传统家族式的培养模式,第二种则是近年来台湾的院校培养模式。但以上两种形式均是较为单一模式,前者虽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有实践、传统程式、技法等,但较少理论指导及文字记载,这对学员将来的提高和漆线雕行业的发展是短板。反之,后者缺乏前者的实践性的优势。综合两者的优点,创立新型校企合作的漆线雕人才培养院校或基地,应该是在现有条件下,较有利于漆线雕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特点。

3.改变闽台两地各自培养漆线雕人才为共同办学,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前提下,让闽台两地相关行业的技师共同参与漆线雕人才培养。漆线雕业在两岸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在世世代代漆线雕工匠传承中,也各自积累相当丰富的漆线雕制作技艺,这无异于给两岸漆线雕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技艺遗产。为了使漆线雕这一闽台共有的民间工艺奇葩能够发扬光大,闽台两地漆线雕技师应发挥各自的技法优势,共同培养闽台漆线雕人才。

(三)对漆线雕人才培养创新构想:创新点是凭借闽南漆线雕传统技艺的优势。厦、漳、泉是闽南地区漆线雕工艺的传统生产地,台湾的漆线雕与闽南漆线雕师出同源,若能推动闽南漆线雕技师与台湾漆线雕同行进行交流,从而发挥两地技师在漆线雕工艺方面的各自优势,联合培养漆线雕后备人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闽台两地的漆线雕艺术领域大放异彩,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几点独特构想。

1.选择漆线雕培养城市的构想,选择在闽南的厦门作为漆线雕人才培养城市,这也是充分考虑到——厦门与宝岛台湾一水之隔,有“五缘”的优势,有大小“三通”的便利,综合各方面考虑厦门可以成为校企联合办学地点,因其漆线雕传承的各项条件均具备,应该是漆线雕最合适的传承地点。

2.综合两岸技术优势的构想,两岸在漆线雕的传承中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如能将两岸的优秀技师汇集起来,并共同把两地漆线雕技艺优点传承于两岸漆线雕学员,那将会为两岸漆线雕业培育出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漆线雕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条件。

3.技艺培养及理论教学基地选择构想,漆线雕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都能达到,加之该校是国家211重点大学,有雄厚的工艺美术方面师资力量,定会为两岸漆线雕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可靠的保证,也足够成为两岸漆线雕人才培养基地的坚强教学后盾。

结语

两岸漆线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它有起有落、有兴有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全靠历代漆线雕匠人的执着与坚持。其中近现代分别经历了清末民初衰落时期,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至今还没发现有出于那一时期的漆线雕佳作出现;日本侵华时期,百叶凋零,闽南漆线雕也难逃此厄运。但与此同时,由于台湾日据时期日本生活需要漆器,所以台湾漆器业反而得到了发展。之后又经历大陆解放初期破除迷信的群众运动,漆线雕停滞了一小段时间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漆线雕又重获新生。如今国家已经把漆线雕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人才培养问题也逐渐成为漆线雕发展道路上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之下,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如果能够把闽台漆线雕的人才联合培养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院的教学结合,这种校企联合办学定会给漆线雕人才培养史上,带来全新的并具有现代气息的培养模式,这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更有意义的是,当前两岸一些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大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通过两岸漆线雕艺术的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可以为两岸从事其他民间工艺的人才培养,探索出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漆艺闽南工艺
蹇然漆艺作品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四川省三国漆艺传习社:天府之韵 漆艺之美
大漆:鲜活的现在进行时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