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华, 刘国华, 曹仁勇, 薛俊菲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丘陵地区旅游型乡村植物配置模式
刘玉华, 刘国华*, 曹仁勇, 薛俊菲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通过对江苏省句容市西冯村绿地调查,分析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的特征,以保护原生植被、形成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为原则,借鉴当地稳定的植物群落,提出8种以乡土树种为素材的配置模式,对现有绿地提出改进方案,并为同类地区的绿化建设提供借鉴。
丘陵;乡村;植物配置
低山丘陵区拥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具有生态多样性,为发展典型特色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1]。旅游型乡村是在城镇规划控制范围以外,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以内,主导产业为旅游的村庄。近几年来,学者在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2]、农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研究[3-4]、新农村绿地规划研究[5]等方面已开展了相关研究,而针对旅游型乡村的不同绿地类型、乡土树种配置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植物是营造乡村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素材,植物配置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但多数乡村对原生植物景观保护和应用不当,缺乏植物配置的意识及相关理论指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特征,提炼适合丘陵地区旅游型乡村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句容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西冯村位于句容市东南部,距国家5A级景区茅山8 km,拥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地理坐标为119°15′29.75″E,31°49′4.61″N,占地面积1 280 hm2;属北亚热带中部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 ℃,极端低温-13 ℃,极端高温40 ℃,年平均降雨量1 018 mm,年平均无霜期201 d;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土质大多属黄棕壤土[6]。按中国植被图(2008年),西冯村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宁镇茅山低山丘陵平原栎类混交林、马尾松林小区。
1.2 研究方法
1.2.1 群落调查。2014年在对西冯村绿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将村域内的绿地划分为农户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休闲绿地、水域河渠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6类。每类绿地选择20个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进行植物群落种类调查分析,选取每类绿地的前10名共60个植物群落样方(约50 m×50 m)进行调查。对乔木层(≥3 m)树木逐一登记调查,记录种名、株数、胸径、高度、盖度等,对灌木层(<3 m)和藤本,记录种名、盖度、高度,并绘制植物配置平面图,获得群落基本信息。
1.2.2 群落分析。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每个样方乔、灌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各树种相对重要值,分析群落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树木观赏价值和季相特征,对群落植物构成进行提炼,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配置模式,并分析适用区域[7]。
1.2.3 树种重要值。计算每块样地各树种在其所在层的相对重要值(IV),用以分析每种树种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
IV=(RF+RA+RC)/3
(1)
式中,RF为相对频度,RA为相对多度,RC为相对盖度[8]。
2.1 样方群落特征
2.1.1 植物组成。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木本植物169种(含变种、栽培品种),隶属59科129属。其中,乡土植物88种,栽培品种和外来种81种;裸子植物4科11属12种;被子植物55科118属157种。
2.1.2 植物频度。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将60个样方中出现的各树种按照频度分成A~E级(表1)。各频度所占比例为A级的树种约占35%,B级27%,C级19%,D级15%,E级4%,A>B>C>D>E。对照C.Raunkiaer频度定律,E级树种偏少,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植被有分化和演替趋势。
2.1.3 树种重要值。以样方为基本单位,根据169个树种在各层中的相对重要值,得到60×169个二元数据矩阵,采用Twinspan对样方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中,乔木成为划分植物配置模式的主要依据,将样地划分为5类18种植物群落。统计样地乔木、灌木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H=-∑PilnPi)范围(表2)。
2.2 植物配置模式 从表2中筛选物种多样性指数H>1的群落共8种,统计各样方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层的平均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种数;计算各层的盖度比、高度比、种树比;提炼每种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及其株数比例;进行群落垂直与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为植物造景提供每层对应的可选择物种和搭配比例,详见表3、4。
表1 样方树种频度
表2 5类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
表3 配置模式群落空间结构
注:盖度、高度、种树取样方平均值;盖度单位为%;高度单位为m;草本层平均高度取0.35 m。
Note: Coverage, height and species number were average quadrat. Units of coverage and height were % and m. The average height of herb layer was 0.35 m.
2.3 植物景观设计 旅游型乡村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模拟自然群落,结合绿地现状,完善总体规划和绿地改造、建设方案。
(1)树种规划。西冯村以村庄绿化为中心,以车行道、自行车绿道、沟渠为生态网架,以生产林地、农田、防护林为生态板块,组成交融的生态绿地。根据对各类绿地的调研,总结树种的习性、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提出树种规划建议,确定各类绿地可以选择的树种材料。
(2)绿地管理。近年来,西冯村苗木、草坪业发展较快,受市场影响,大量种植榉树、木犀、红枫、紫薇、红叶石楠等树种,给植被环境带来一定威胁。目前急需要选育乡土树种、统一规划种植形式、建立苗木生产销售信息系统和植被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生产、管理绿地建设,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和苗木市场风险。
(3)选择植物配置模式。根据具体的乡村绿地类型及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综合各植物配置模式群落季相特征、观赏价值、物种多样性、树种特殊抗性等,总结其绿地应用范围如表5。
例如,500 m2的长方形宅旁绿地,根据表5,可以选择榉树-女贞林、栓皮栎林、黄连木林、糙叶树林四种植物配置模式。
如果选择榉树-女贞林,根据表3,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盖度分别为60%、60%、30%,盖度乘以绿地面积得到各层种植面积分别为300、300、150 m2。如果选用胸径10~15cm规格的乔木,拟种植密度为0.1株/m2,可以种植30株乔木;如灌木拟种植密度为0.3株/m2,可以种植90株灌木。
表4 配置模式树种配比
注:1.乔木层“配比”为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的株数比值,灌木层“配比”为优势种与伴生种的株数比值;植物配置时,建群种、优势种为必选种,伴生种可根据情况选择一至多种。2.表中标注“*”的树种表示可作为乔木上层植物,“#”表示可作为乔木下层植物,未加标注的树种可作为乔木中层植物;另外,同一个树种也可采用不同龄级作为乔木上、中、下层的植物。
Note: 1. Proportion of arbor layer was the percentages of plant number of constructive species, dominant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Proportion of shrub layer was the percentages of plant number of dominant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During plant arrangement, constructive spec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must be selected; one or more companion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2. * in the table indicated the upper plant of arbor; # was the lower plant arbor; tree species without label could be used as the middle plant of arbor. Besides, the same tree species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according to their ages.
表5 植物配置模式景观特征及其适用绿地类型
注:1为宅旁绿地;2为道路绿地;3为公共休闲绿地;4为水域河渠绿地;5为生产绿地;6为防护绿地。
Note: 1is Greenland next to residential house; 2 is Road greenland; 3 is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 4 is Greenland in waters of the river canal; 5 is productive greenland; 6 is Green area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根据表4,乔木层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株数配比为1.0∶0.3∶0.3,乔木30株可分配为建群种榉树10株和女贞9株,优势种冬青3株和朴树3株,伴生种梧桐2株、黄连木2株和黄檀1株。灌木层优势种、伴生种株数配比为1∶1,90株灌木可分配为优势种山胡椒20株、枸骨15株和牛鼻栓10株,伴生种六月雪、胡颓子、牛鼻栓、胡枝子、小蜡各9株。草本层采用麦冬90 m2、过路黄40 m2、野菊20 m2。
(4)选择植物造景形式。结合绿地与地形、建筑、道路、水体等其他景观要素的关系,在植物种植设计中,安排乔木、灌木、草本在群落中担任不同的景观角色,可以形成不同的群落景观结构和林冠线(表6)。
表6 植物造景形式及其适用绿地类型
注:1为宅旁绿地;2为道路绿地;3为公共休闲绿地;4为水域河渠绿地;5为生产绿地;6为防护绿地。
Note: 1 is Greenland next to residential house; 2 is Road greenland; 3 is Public recreational green space; 4 isGreenland in waters of the river canal; 5 is productive greenland; 6 is Green area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模拟自然群落形成的不同的植物配置模式具有不同的树种材料、景观特点、生态功能和生长习性。在乡村绿地建设中,需要调查分析绿地的具体要求,以此为基础,对提炼形成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加工,形成适合于不同乡村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5]。
为科学保护乡土植物并对植物造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今后需要制订旅游型乡村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效益、美景度、经济效益等项目。生态效益可以包括植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稳定性、乡土树种比例、蓄水保土效益等指标,美景度可以包括观赏性(色彩、线条、质感、构图)、生长势、野趣程度、季相变化多样性、植物景观空间多样性、地形环境多样性等指标,经济效益可以包括栽培养护成本、生产效益和旅游市场效益等指标。以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评价方法,系统构建评价模型,对旅游型乡村绿地分类、分项评价,对不同植物配置模式评价,以期为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9-10]。
[1] 陈良.江苏丘陵区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以盱眙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6):6-10.
[2] 徐琴,陈月华,熊启明.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72-74.
[3] 祝遵凌,刘亚亮,褚茜.长三角新农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7):35-37.
[4] 任斌斌,李树华,李法红.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1): 52-57.
[5] 任斌斌,李树华,殷丽峰,等.苏南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55-1661.
[6] 张帆航.句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7] 张佳平,丁彦芬.江苏云台山糙叶树群落调查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中国园林,2013(4):18-23.
[8] 沈静静.常州丘陵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主要森林群落及其资源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9] 刘淼,刘心茗,董丽.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6):245-249.
[10] 曾凤,李许文,胡晓敏,等.广州白云山典型景区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J].中国园林,2014(8):97-101.
Plant Configuration Model in the Tourism Village of Hilly Area of Jiangsu
LIU Yu-hua, LIU Guo-hua, CAO Ren-yong et al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ccording to the green land investigation on Xifeng Village of Juro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and semi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Aiming to protect the native vegetation and format the local pla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from the local stable plant community, 8 models for plant configuration were put forward which used the native tree species as materials. Finally, the improvement plan for the existing green space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ee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imilar area.
Hilly area; Rural areas; Plant configuration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1324);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LYSX〔2014〕06);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2〕39)。
刘玉华(1975- ),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和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从事园林植物景观教学和研究。
2016-09-26
TU 986.2
A
0517-6611(2016)32-0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