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对策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五泉镇为例

2016-12-14 09:39盛,刘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照料养老老年人

曹 盛,刘 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对策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五泉镇为例

曹 盛,刘 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农村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照料者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福利覆盖面窄和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成为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五泉镇周边农村的驻村走访,运用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了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生活现状,分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剖析影响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因素,尝试探索更适合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

农村地区;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养老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至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至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5%[1]。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即由于人体各器官、各组织功能弱化甚至发生病变而导致的在心理、生理和人体机构上丧失某些功能,不能以正常生活方式活动的老年人。彭荣基于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05—2050年,我国处于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口数将从2 173.0万增至7 077.6万[2]。在未来的数年里,我国的失能老人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老年人的研究更加偏重于经济需求的研究,主要在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形成的研究成果多数围绕城市老人展开,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总结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际经验、对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分析、失能老人照料模式研究。相比于城市老人,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务工、社会保障薄弱使得农村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更加凸显,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料面临更大的困境。统计表明:2015年陕西省五泉镇60岁及以上老人有22 055人,占总人口数的10.9%,该镇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基于此,笔者调查走访该村失能老人生活现状,分析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探索更适合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访谈和半结构化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走访了陕西关中地区五泉镇的10个自然村,对村里60周岁及以上的失能老人照料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其照料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93.3%。通过半结构化问卷的调查方法共收回调查问卷112份,其中男性53份,女性59份;调查对象为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其中70岁以下有31人,70~79岁有49人,80~89岁有31人,90岁以上只有1人。

2 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现状

随着五泉镇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趋势快速增长,对老人的照护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刻不容缓。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养老人力资源流失,传统家庭照护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农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堪忧[3]。

2.1 人数多,失能程度大 根据驻村调查结果显示,五泉镇的农村失能老人呈现出人数多、失能等级较高等特点,同时伴随着高龄化、空巢化、孤寡化。统计结果显示,该村70岁以下老人中失能老人占12.9%,70~79岁老人中失能老人占16.3%,80~89岁老人中失能老人占32.3%,90岁及以上老人中失能老人占100%;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达到20.5%(表1)。由此可知,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等级和年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年龄越大,失能的程度会越高。

由表1可知,一方面,五泉镇农村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所占比例较高,老龄化进程加快。2015年五泉镇60岁以上人口为2.21万人,占总人口的10.9%,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0.93万人,以每年0.19万老人人口的数量在递增。根据随机抽样的估量,2015年该镇的失能老人数量已达到0.45万人。另一方面,五泉镇农村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仍在快速增长。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和慢性病高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上升[4]。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老人平均寿命逐渐增加,但是各类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不减反增导致该镇农村失能人数规模不断增长。

表1 老人年龄、数量及失能程度分布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该镇失能老人将仍然会呈现出人数多、失能程度大等特点。

2.2 家庭贫困,经济来源少 经济状况是制约农村失能老人生活水平以及照料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成为失能老人生活困难和照料困境重灾区的关键原因。

根据2015年五泉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 423元,仅相当于同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9.6%,按2015年农村贫困标准2 300元测算,2015年末该镇农村贫困人口为1 542人[5]。该镇的村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农村老年人口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狭窄、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医疗费用较高等原因使得失能老人得不到较好的照护。

调查数据显示,五泉镇农村失能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赡养费。在该镇的传统农村社会中,尽管近年来政府社会保障的辐射面越来越广,但是以养儿防老为主的家庭养老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农村失能老人的月花销普遍不高,500元以下的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相比城市失能老人,该镇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困家庭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能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

总体来看,五泉镇农村失能老人的年可支出收入还处于普遍偏低的水平。从这可以看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长期医疗和护理费用与“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存在一定的联系。即使有一定积蓄的农村家庭,也往往受老年失能人影响而致贫。

2.3 家庭照护是最主要的方式 与城市失能老人情况不同,农村失能老人对家庭养老有着更为强烈的依赖。调查显示,在城市对于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护的比例为90.8%,在农村该比例高达97.3%,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家庭雇保姆的非常少,仅占0.3%[6]。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家庭照护还是农村养老最主要的方式。

五泉镇农村失能老人对家庭依赖性较强,这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密切相关。112份问卷调查显示,74个老年人经济上基本上依靠子女供养,这些老年人大部分早已不参加体力劳动,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常开支只能靠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其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赡养的意愿。而且,在五泉镇,家庭养老历史悠久,传统的孝道观念根深蒂固,多数老年人仍然倾向于家庭养老的方式,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也使得老人选择家庭养老而不是其他养老方式。调查显示,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到养老院里生活”时,回答愿意的占19.2%,看情况的占20.2%,不愿意的占60.6%(表2)。由此可见,该镇中大多数老年人在观念上还是比较排斥养老院式的养老方式。而且在家庭养老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上,亲人会更加注意其生理和心理问题。

表2 农村老人是否愿意在养老院生活调查情况

Table 2 Whether the rural elderly are willing to live in the nursing home

老人意愿Elderlywillingness人数Numberofpeople∥人比例Proportion%愿意Willing2219.2看情况Dependingoncircumstances2320.2不愿意Unwilling6760.6合计Total112100

3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失能老人迅速增长,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很大。从2030年开始,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是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在2030 年以前,在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初步建立起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7]。

3.1 照料者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五泉镇经济情况较差,大多数家庭主要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农民家庭年总收入在14 000元左右,除去生活开销后一般无所剩余。所以对于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来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老人巨额的医疗费用,小病拖大病没钱看的现象较多,老人最终也就不得不等待自然离世。

3.2 农村社会福利覆盖面窄 根据2015年五泉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该镇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6户,计1 542人[5]。在该镇现有社会福利机构中,社会服务机构的数量与城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有些机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也较差,部分敬老院的服务管理工作存在观念守旧、管理不到位、督察不利等问题。

据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该镇养老方面不仅存在着巨大资金缺口,同时在工作方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低保户“进来容易出去难”、低保发放体制不健全、医疗救助费用报销机制不合理。

3.3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落后 在社会发展均衡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然而,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落后的状态。目前五泉镇的养老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主要依赖于保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全社会防范老年失能的风险意识淡薄,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长期照料服务费用缺乏制度性保障,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8]。同时,由于养老院高昂的费用使得有意愿选择养老院的农村失能老人无法进入。

3.4 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 我国历来重视孝道,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将更多的关心给了下一代,小孩成了家庭的中心,导致孝道观念逐渐淡薄,老人逐渐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而且现在农村年轻人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收入,老人逐渐成为了空巢老人,不能得到相应照顾。

受“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儿媳成为照料老人的主体。而根据与老人的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大部分农村婆媳关系一般都存在问题,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出现缺失。而女儿在照顾父母方面缺少责任机制,很多女儿常常会在父母生病时前来看望,随着瘫痪在床的日子越来越久,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甚至最终拒绝照顾老人。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孝道文化的宣扬 应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同步转变[9]。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增长,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农民工子女可以随同在打工地上学的政策解决了很多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孩子可以在城市接受到好的教育。然而,这也使得农村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对于失能老人的照顾更是缺少人力。失能老人长期有病在身,需要医药费,需要经济支持,但是农村老人大部分没有退休金,其养老金由子女提供,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应得到妥善解决。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更应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积极创造当地就业机会,既可以减少大城市人口的拥挤和就业压力,又有助于子女留在农村照料老人。

4.2 鼓励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多线互助养老模式 重度失能老人基本上丧失了生活能力,处处需要人的照顾,村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适应这一类特殊人群,需要发展其他养老模式。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也让家庭成为照顾老人的主力军,老年照料中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并非是简单回归传统的“家庭养老”[10],需要形成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多线互助养老模式。

4.2.1 鼓励家庭养老为基础,大力弘扬孝道,弘扬典型。对于重度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者,实行“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孝心媳妇”等的评选,弘扬真善美,当作典型来弘扬,给予其社会正能量的肯定,激发照护者信心,使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主义新气象。

4.2.2 发展多线互助养老模式,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养老体系。多线互助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基础单位,村委会、政府、社会非正式组织等多线互动,形成一种多方向、广渠道、覆盖面广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老人拥有固定的宅基地,针对于这部分老人应充分发挥家庭在生活照料中的基础作用,这样易于使老年人得到精神慰藉,易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道”的优良传统。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我国的“结婚即分家”的传统习俗,导致了家庭逐渐小型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又必须依托所在村庄和政府提供必要资金或其他物资的支持和补充。因此,可充分利用农村留守妇女等剩余劳动力,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通过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形式为老人提供一定的精神慰藉;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活动的途径,实现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能力的不断提升。

4.3 发展社会养老,放低准入标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在当前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的情况下,我国要加大投资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兴建各类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发展护理服务行业,培训各类护理专业人才,满足农村失能老人群体日益壮大的护理服务需求。

4.3.1 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雇用专业护理员,为失能老人提供吃饭、穿衣、洗澡、进食、如厕等方面的家庭服务,以及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感需求,以应对农村失能老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4.3.2 加强职业护理人员培养。在对农村失能老人生活长期照料方面,应坚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主导作用,开发和培训专业护理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加大对其的培养,对农村失能老人进行科学照料、合理服务,并且对不同老年人实行针对性的生活照料规划和管理。同时,由于专业照料机构和人士的有限性,专业化护理服务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较长过程,当下仍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民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弥补专业护理力量的不足。

4.3.3 放低养老机构准入标准。我国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存在着诸如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准入关卡,应逐步废除这些限制条件,使更多的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

4.3.4 因地制宜,合理养老。在条件好的村委会,可以逐步建立以村委会牵头的互助幸福院的村集体模式,就近的农村失能老人可以通过与村委会签订责任关系合同在村里养老;而在发展较差的村落,可以建立起一种由村干部负责(每个村干部负责监督几家老人的照护情况),家庭照护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的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养老新模式。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2016-08-0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 熊吉峰.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对社会支持的需求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107-112.参考文献

[3] 高利平.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方式及社会支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5,21(4):92-102.

[4] 林宝.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4):77-84.

[5] 杨凌示范区统计局.2015年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1)[2016-08-02].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5/371/215436.htm.

[6] 吴蓓,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7,31(3):61-70.

[7] 倪荣,刘新功,朱晨曦.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7):39-41.

[8] 凌文豪.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困境及出路:基于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3-22795.

[9] 熊吉峰.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2):216-222.

[10] 石人炳,宋涛.应对农村老年照料危机: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5-68.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ng-term Care for Disabled Elderly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of Wuquan Town,Gu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CAO Sheng, LIU 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Due to the status of concept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n rural areas gradually weakening,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of caregiver, narrow coverage of social welfare,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the long-term care for rural disabled elderl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interviewing villages around Wuquan Town, Gu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status of long-term care life for rural disabled elderly was investigate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aim was to explore amore appropriate pension model for rural disabled elderly.

Rural area;Rural disabled elderly; Long-term care; Pension model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课题: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1201510712201)。

曹盛(1994- ),男,湖南新晃人,本科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2016-09-22

S-9

A

0517-6611(2016)32-0248-03

猜你喜欢
照料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