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鹏 谢正阳 丁 宏
(1.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3.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4.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
唐 鹏1谢正阳2,3丁 宏4
(1.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3.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4.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国务院于2014年10月20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好“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既要规避体育产业政策成为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又要杜绝体育产业政策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通过不断完善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进体育互联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业发展;积极主动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创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产业品牌;逐渐形成规范有序、可持续运行的良性市场环境,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式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机遇;对策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仅对扩大体育消费需求、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于2014年10月20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战略目标[1]。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到国务院印发《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再到《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坚持改革引领、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调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只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由此可见,《意见》的颁布,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是国家宏观层面顶层设计;而各地方政府建设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相匹配的新举措则是微观层面的 “具体操作”。
(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发展发生了战略性转变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既表明了国家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提升了更高层次,又标志着对体育产业政策导向发生了战略性转变。纵观我国体育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奥运争光计划中“金牌战略”来说,还是“小、快、灵、女子项目”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界、政界中人,以及普通老百姓都认识到,“以举国体制为支撑、以多拿金牌为目标的‘争光体育’发展模式,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发展模式,它带来的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等多方面、多环节、多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不均衡;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不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3]。这种体育发展思路已经不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要转变发展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和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与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是《意见》中都把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是国家关于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顶层设计,同时也表明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由以往“金牌战略”向“全民健身”战略发展方式转变,从“精英体育”向“大众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从单方面重视“体育事业”向“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方式转变[1]。
(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为激发体育产业活力释放强大政策利好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为激发体育产业活力释放强大政策利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法治环境以及有效的企业制度。我国体育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体育发展的市场化步伐要低于其它诸多领域。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社会化发展落后、途径不健全、协同创新不够完善”,导致自由发展空间狭小,究其原因,“政府统得过死”,开放的市场空间不够。国务院颁布《意见》改变了过去政府发展体育的单一主体,行政指令运作体育的旧格局,引发并推动中国体育组织体系和组织格局的变化;打破了阻碍体育产业发展的藩篱,最终形成体育产业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管理职能履行到位,一个多主体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通过简政放权和改革创新,激发体育产业活力。例如,江苏自2010年以来,依托建成全国体育产业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相继出台《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10),《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2010),《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等一系列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了加强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为此2014年国家取消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给企业“松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参与到体育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通过资助、补贴、奖励方式等扶持符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体育产业项目(如表1所示),释放出强大政策利好。据江苏省体育局资料显示,江苏省自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年以来,累计共投入资金4亿元,共扶持571个体育产业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元,为江苏省培育、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引导资金应强调“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引导资金的引导作用是对体育产业发展中政府全面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否定和超越,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达到引导体育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的目的”。
表1 2011—2015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体育局网站整理所得。
(三)体育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意见》颁布以来,体育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以往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发展体育经济既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必然,又是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体育产业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它的基础动力来自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体育产业的直接动力则来自居民的体育需求。因此,无论从社会环境的变革、政府的宏观调控视角从发,还是从民众的体育需求来看,我国体育产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意见》中提到,按现今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2025年中国GDP总量将在143万亿元左右,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将占GDP的3.5%左右,依照这样估算,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体育产业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推力,表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为640.2亿元,占GDP比重达1.09%;即使按江苏经济8%增长速度、体育产业占GDP3.5%的简单统计口径,到2025年,年复合增长速度将超过19%,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5000亿元[1](见表2所示),体育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为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据江苏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人员介绍,从2015年江苏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情况和导向功能来看,1亿元资金拉动社会投资近37亿,充分体现出资金良好的引导功能和乘数效应。
表2 2013-2025年体育产业增长预测值(单位:亿元)
(一)不断完善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表明,“经济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增长点和消费点,而是需要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做出独特的贡献”[5]。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抓住此次良好的机遇与美好的愿景,制定出台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逐步形成和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优秀的专业人才、丰富的经济积累、新颖独到的营销策划、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的引领模式是其发展的真正取胜之道。首先,进一步认识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加强引导培育和重点扶持,不断完善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在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引导扶持的同时,加快“简政放权”改革,推进“管办分离”进程,如果“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还继续维持下去,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就难以避免。其次,进一步加强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各类信贷、捐赠、财税、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尤其是关于体育用地政策、用地指标以及土地价格等倾斜,确保体育用地需求。第三,进一步加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扩大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体育产业的“乘数效应”,积极与各类投融资机构合作,加强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并对初创体育产业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咨询与协助。鼓励开发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上市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适度开发中小微体育产业企业的信贷产品。第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积极推进地方体育产业集团的组建步伐,鼓励民营资本的持股及适当放大持股比例。加快推动国有体育资产改组改制步伐,进一步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1]。
(二)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契机促进体育消费业发展
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涵。要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抓手,更大力度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是《意见》的两大主题,这也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推动产业发展和消费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调整,体育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育锻炼也将成为人们健康文明休闲方式的主要选择。体育消费的基石和根本主要靠全民健身来拉动,没有足够多的人群刺激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就是空谈。[5]“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同样也是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体育服务业占比重甚至超过80%”[6];而我国2013年体育服务业比重仅为21.44%,差距明显[7]。若能通过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强力推动和民间自下而上的自发热情,再加上企业和媒体的助推,体育消费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5]。因此,要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契机促进体育产业长足进步、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体育消费呈现较快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结果表明,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通过健身既节省医药费用,又提高生活品质。但从目前情况看,2014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645元,比欧美人均300至500美元的消费水平相距甚远,发展潜力很大。为了推进健康端口前移,鼓励和激发更多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体育消费,应当研制促进体育消费优惠政策,培养民众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建设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和南通市等地医保健身一卡通的做法,市民可以利用医保健身一卡通上的结余金额进行体育健身消费。
(三)推进体育互联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
推进体育互联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尤其是将体育互联网经济,作为未来地方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业已成为“红海”,占据我国体育产业比重的80%以上,占世界体育用品产业65%的份额以上,发展空间极其有限,由之造成的体育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比如江苏人口众多,尤其在苏南地区,城乡发展比较均衡,居民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高,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人才、媒体等优势打造体育互联网经济建设平台,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智慧体育、智慧场馆、智慧电商等思路,推进体育与旅游、健康、科技、传媒等项目融合,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用品研发、体育产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资源社会化运作等信息服务平台;为江苏体育服务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翅膀,实现体育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四)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娱乐业为代表的核心层比重的同时,必须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实现以体育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才能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首先,促进体育企业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型民营企业跨界发展的趋势及优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乐视体育依托乐视网的资源,从内容运营入手,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互联网体育公司;万达集团以10.5亿欧元收购全球第二大体育市场营销公司盈方体育传媒集团,强势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其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但要借鉴医疗、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而且要鼓励体育产业与文化、医疗、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扩大体育产业的内容,丰富体育产业内涵[1],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潜力。第三,促进行业生态融合发展。如在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以公共体育服务为根本,带动体育健身、体育养身、体育演艺、体育商贸以及体育会展等新兴业态进一步融合发展,进而打通体育服务全产业链,促进体育相关消费。
(五)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
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是促进地方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培育和创建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过程中,既要坚持集中发展和树立品牌支撑战略,又要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道路[1],即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体育品牌和体育企业,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立足地方、培育特色、创立品牌,最终提升体育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例如,晋江作为品牌之都,继深圳、成都之后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的体育产业,培育了运动鞋服品牌安踏、361°、乔丹、特步、贵人鸟,足球运动品牌喜攀登、卡尔美,健身设备品牌舒华,泳装品牌浩沙等。2015年,晋江体育产业总产值超110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近30%;体育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占全市GDP近24%;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之城”,形成了体育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地方特色体育产业经营模式。在打造品牌赛事方面,北京、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上海有3支中超赛球队、北京拥有足球、篮球2支顶级联赛和2支次级联赛球队,这种分布很不合理。而其它城市可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地方特色的赛事品牌,如宁波的女子排球赛事、南京的“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通过培育或引进一项国内国外品牌赛事,哪怕是分站赛也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在《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优秀的专业人才、丰富的经济积累、新颖独到的营销策划、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的引领模式是其发展的取胜之道。根据体育产业的特征,发挥好“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既要规避体育产业政策成为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又要杜绝体育产业政策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尤其在市场准入、税收和补贴、融资和信贷、土地优惠等方面的区别对待;既需要进行体育产业政策自上而下层级式推进方式,又需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改革精神以及企业家的想象力、判断力、创新力。通过不断完善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进体育互联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业发展;积极主动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创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产业品牌;逐渐形成规范有序、可持续运行的良性市场环境,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式健康发展。
[1] 丁宏.促进江苏体育产业跨越发展若干建议[N].新华日报,2015-04-28.
[2] 如何实现全民小康 习近平这样说[N/OL].中国日报网,2016-08-27.http://china.chinadaily.com.cn.
[3] 鲍明晓.体育产业:下一个中国经济超预期增长的行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1-5.
[4]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N/OL].光明网,2016-08-21.http://guancha.gmw.cn.
[5] 易剑东.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7):5-12.
[6] ERUOPEAN COMMISSION.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Sport to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R].2012:177-203.
[7] 宋昱.体育产业的集群发展研究:中国的经验与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8):17-23.
[19] 易剑东.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5-12.
[责任编辑:黄 昇]
唐鹏,管理学博士,河海大学体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经济与管理;谢正阳,教育学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体育管理、体育文化;丁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体育产业。
G114
A
1002-6924(2016)11-05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