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郑 蔚 (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
刘岩郑蔚 (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走向成功的科学理论,理论被广泛接受是取得成功实践的前提,接受研究尤为必要。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创新需要相吻合。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接受;研究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取得成功的思想理论。纵向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革命道路问题重新思考,不难发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研究具有较好的历史借鉴意义。与学术界关于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背景、过程、主要内涵、指导意义等研究不同,笔者选择接受的视角,从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中,从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中等三方面,对该课题予以提出,阐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看。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野蛮的侵略战争,在烧杀抢掠之余,通过与清政府签订诸多不平等的条约,大肆侵吞着中国领土,破坏着中国主权领土完整;通过干预中国内政,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通过大量资本输入,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祸根。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由原来的独立主权国家演变为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封建政权,由原来的封建性质演变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又保留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中,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最大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同时,封建地主阶级及封建剥削制度,使得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另一主要社会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上升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围绕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而展开的。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解决旧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理论。从改造社会实现社会变革的角度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指导革命实践,解决旧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途径,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变革。旧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及与其相勾结的封建主义是使中国社会畸形发展、使人民饱受饥寒交迫的敌人,是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拦路虎,是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消灭压迫在人民头上的凶残敌人,是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关键之举。马克思曾指出,解决矛盾的方式无外乎矛盾的双方同归于尽或其中一方战胜另一方这两种方式。毛泽东说过:“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1]。要想解决旧中国的主要矛盾,要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唯有采取革命的方法消灭剥削阶级,唯有找到一条正确而行之有效的道路来实现目的。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中,不畏艰辛,前仆后继,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把矛头指向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依托广泛的革命者阶级作为革命动力,同时凝聚中华民族广泛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解决旧中国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崭新的社会制度,在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同时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社会的彻底变革,大踏步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是重要问题。首先,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思想理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呈现出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它是中国社会畸形发展的历史阶段,是阻碍社会健康进步的历史阶段。解决社会矛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结束当时的历史现状,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健康发展,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他们杰出的代表。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党的革命理论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是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实践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它无论在目标、任务或者方法、途径上,都为改造社会的广阔实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思想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将它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需要将思想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党的革命思想一方面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提供了目标、任务,指明了斗争方向,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办法、途径,提供了斗争策略。广大的革命阶级作为实践主体,需要掌握这一革命理论作为思想武器,才能真正发挥革命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需要将这一革命理论内化为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需要将这一理论变成行动中的指南,切实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再次,思想理论为实践主体提供精神动力,转化为行动指南的前提是理论被广泛地接受,接受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如何才能转化为革命阶级的政治觉悟,如何才能转化为他们行动的指南,首要的前提是这一革命思想中的内涵能为广泛的革命阶级所认可接受。广泛的实践主体只有接受了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将这一思想理论内化为主观意识,也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观,从而将这一理论转化为自己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并成为行动的指南。接受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中国共产党寻找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看。革命道路关乎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至少早期革命实践的曲折发展和付出的惨重代价说明了这一点。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不善于驾驭革命发展形势,在没有革命经验的前提下,再加上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我们党采纳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经验,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实践指导,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共八七会议是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会议集中批判并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但是,由于受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使得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武断地认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这种路线上的错误给党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失,在遭到党内很多同志的反对后得到了遏制。此后,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国内革命形势出现了好转。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这种新形势下,党内“左”倾情绪却又滋长起来,当时掌握中央实权的李立三主张以一省或数省的革命胜利带动全国革命的胜利,坚持错误的革命道路,结果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又遭到了损失。此后,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等人取得了中央领导权,开始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他们无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长期性,在错误革命道路的指导下,军事上否认敌强我弱的事实,盲目发动战争。结果是一方面白区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大批干部被捕;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严重失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实践经历的惨痛失败教训,使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解决革命实践核心问题的思想理论。在经过党独立领导革命实践的初步探索之后,革命道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党内的共识,革命实践的核心问题就是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转而将部队拉上了湘赣边界的井冈山,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载入革命的史册。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后,面对国内革命形势和红军队伍中的种种疑问,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成为必须回答的迫切问题。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和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阐述了红色政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否定了城市中心论,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指出,“放手发展红军战争、发展土地革命和建立红色政权,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1](98-99),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夺取全国政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中国革命最核心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智慧结晶。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是重要问题。正确的革命道路理论能否回到实践中去,能否把革命实践引上正确轨道并获得成功的实效,关键要看这一理论能否成为各革命阶级的主导观念,能否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力量。这其中,对理论的广泛接受,使理论走进实践主体的内心世界是首要前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当作为实践主体的革命阶级接受了这一理论,就产生了巨大的实践效应。首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斗争意志。最初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异常艰苦的革命环境,红军队伍里不免要产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面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出身的红军队伍,树立革命斗争意志成为我们党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本身包含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基本内容,党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广大群众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把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和革命目标结合起来,使红军部队这支拿起枪杆子的农民军接受了党的革命道路思想,树立起革命斗争意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次,接受革命道路理论聚起工农阶级统一战线的革命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需要调动起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力量,形成强大的革命洪流,凭借薄弱的革命力量是不能取胜的。工农联盟是中国社会最广泛的阶级联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出的路线纲领被农民阶级广泛接受,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共同利益上的默契,再加上工人阶级自身与农民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就使工农阶级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凝聚了阶级力量,它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动力。再次,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使党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组织,需要党极具战斗力和影响力,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这一战斗堡垒作用的形成来自于党内共同的革命目标和对革命事业的认同。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使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形成目标与任务的共识,加深了对形势的认识,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综上可以看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是重要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及研究任务看。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解决当前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在与其他学科双关的位置上,一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来源,它又处在基本原理的位置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对我国当前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任务是对当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巩固,同时弥补研究内容的不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该学科建设走向完善。
从教育学中的接受理论看。对接受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有解释学的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以及教育学的接受理论。西方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从一开始单纯的对文本的理解发展到对文本、作者的理解,最终发展到将所有的社会行为看作是解释的文本,即认为行为是价值观念所用的“语言”,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只需要看其行为即可。接受美学以文学阅读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接受者活动为研究中心,将读者视为文学活动的主体,认为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领会也必然不同,由此认为接受活动在本质上是理解活动,因此,这种接受观也可称之为“理解接受观”。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主要有三种理论,即“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理论”。“子弹论”认为当大众传媒把信息传到受众头脑中,受众就会产生同传播者一致的态度、观点或意向。“有限效果论”则认为传播不是单向影响的,而是传播者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行为。“宏观效果理论”集中于探究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5]。而对该课题有借鉴意义的接受理论主要是教育学中的接受理论。教育学中的接受特指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接受过程五大要素组成。它反映了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指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6](31)。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过程和外化的行为。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是学科交叉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接受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与教育学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发展阶段、理论成果、经验教训、未来发展等方面,而关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研究则比较少。然而纵观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之所以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则必然是基于对党各项方针政策的领会与认同。领会与认同就是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将教育学的接受理论应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利于学术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从新设立的一级学科的定位上看,该课题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具体研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定位要求。从二级学科的定位上看,该课题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研究,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具体要求。从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来看,该课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研究范围内。从研究方向上看,该课题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向领域。该课题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两学科交叉空白处,是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6]。总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1-293.
[2]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110.
[3]樊文娥,金怡顺,盛清才.中共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9.
[4]刘书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建设[J].理论前沿,2006(6):6-7.
[5]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13.
[6]刘岩,李彩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J].求实,2010(06):13-14.
(责任编辑郑艳凤)
On Acceptance of Theory on R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Cities Surrounded by Rural Areas
LIU Yan,ZHENG W ei (CollegeofMarxism,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bstract:The success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y on r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cities surrounded by rural areas and to the political power by armed forces.But the key to success lies in thewide acceptance of the theory.So,it is important to do research on the acceptance of the theory,which should be done in accordancewith the requirementon soci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in old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theory on r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cities surrounded by rural areas;acceptance; research
作者简介:刘岩(1970—),男,博士,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蔚(1991—),女,硕士研究生,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接受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辽南高校为研究视角”成果(项目编号:W 20143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梦思想的普遍接受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4BKS008)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