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伟 高建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编辑室太原03002;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太原030024)
高建忠推理辨证临证举隅
宋伟1高建忠2◇(1.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编辑室太原030012;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太原030024)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临床上推崇仲景学说与李东垣学术思想。倡导“外感遵仲景,内伤法东垣”。临证用药既具有伤寒学派的缜密,又具有易水学派的精细。高建忠老师认为:当临床上辨证的素材有限,不足以支撑辨证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推理,为临床辨证开辟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高建忠老师临床病案的学习和整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高建忠老师的学术思想,举例说明临床推理辨证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高建忠 经方 易水学派 推理辨证 活血化瘀
跟师临证日久,对于辨证有了不同的感悟。临床辨证,有易辨者,有难辨者。患者除主诉外,伴随症状越多,提供的辨证线索也就越多,也越容易辨证。反之,伴随症状越少,越不容易辨证,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无证可辨”。对于这种情况,高建忠老师认为,适当的推理对于辨证是有益的。
“很多时候,面对病人,医生无法准确地辨出典型的寒热虚实。作为医生,我们需要适当的推理。”高建忠老师经常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高老师的著作《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中医是理论医学》一文中,开篇即说:“毋庸讳言,临床医生论治前的辨证是允许推理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是理论医学。”这段话告诉临床医生,当辨证从正面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陷入僵局的时候,不妨从反面来考虑。如果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反对我们的辨证论治,即视为支持。曾见高老师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人,其间或巧妙运用推理辨证,或从反面出发论治,可谓精彩。
崔某,女,70岁。2010年8月1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乏力半年余。伴双下肢浮肿,畏寒。曾患“脑梗”,2007年曾行右股骨头手术。纳可,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缓。开方:麻附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减。
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9g、怀牛膝12g、茯苓12g、泽泻12g、猪苓12g、丹参12g、赤芍12g,7剂水煎日一剂。
药后乏力减轻,浮肿消退。后以此方加减调理而愈。
3.1以方测证谈推理辨证思路:本案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了牛膝、茯苓、泽泻、猪苓、丹参、赤芍这几味药。其方看似杂乱,却是根据推理辨证得出的结论。
首先,由“畏寒”、“乏力”,推测有少阴病。虽然在本案中没有典型的少阴表现:四逆、脉微细、但欲寐等,并且脉诊记录为“脉弦缓”,和少阴病“脉微细”的差别很大,但由于辨证依据太少,只能从畏寒的角度推理,考虑有阴证。
其次,由病人伴有“双下肢浮肿”,考虑到“阳虚水停”。治疗阳虚水停时,高建忠老师经常会在五苓散和真武汤之间进一步判断。本案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真武汤,于是通过排除法,锁定为五苓散。
最后,因为病人有脑梗病史,属于“旧病”,在治疗畏寒、乏力、双下肢浮肿的时候,尽可能不去影响患者的旧病。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前两个处方的基础上又少佐了一些活血化瘀之品,这是用活血化瘀药的理由之一。
3.2从理论上去推导脑梗与刻下症状的关联性:病人有脑梗病史,医生在辨证时,需要考虑到下肢乏力等症状是否与脑梗有关系。因为在临床上,有一部分脑梗,用经典的辨证体系辨为虚证、寒证,补虚、祛寒的时候发现,不管我们怎么温补、祛寒,乏力症状改善很有限。而转换思路,将治疗着眼于脑梗,有意使用活血化瘀药的时候,发现治疗效果要比单用温补、祛寒药来得快,效果要更好。这是本案使用活血化瘀药的另一个理由。
3.3脑梗与活血化瘀思想:本案因为见到了下肢乏力的症状,于是想到了脑梗。在一些铁杆中医的眼里,这不算纯正地道的中医思维,为什么要这样用药?高建忠老师这样解释:“我跟杨建屏老师学习的时候,他治疗脑梗引起的半身不遂,经常使用三个活血化瘀的虫类药:土元、水蛭、地龙。当时我就奇怪,为什么杨老师治疗脑梗必用这三味药?为什么以虚证为主,老师用药的时候反而用这类破血、攻破的虫类药,并且剂量都不小?这个疑问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读到天津邢锡波先生所著的《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他在书中讲到用抵挡汤治疗脑梗效果很好,才明白了杨建屏老师的用意。”
在没有足够辨证依据的情况下,高建忠老师通过推理辨证,巧妙地从太阳、少阴找到突破点,并将脑梗与双下肢乏力联系在一起,确定了治疗方案。
在开方用药时,高建忠老师始终秉承易水学派的用药特色,未选用性烈气悍的土元、地龙等虫类药,而是择性平气淡的丹参、赤芍用之。
在对水饮的辨治中,高老师以麻附细辛汤代替桂、术的气化左右。此处不用术、桂的原因是:担心温燥的力量过大。
疗效会验证辨证、开方、用药的思路正确与否。在此方基础上,病人加减调理而愈。可见,这样的推理是正确的,也是有效的。
[1]邢锡波.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5.
[2]邢锡波.中医临床传薪集——邢锡波学术经验集粹[M].第一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15-16.
[3]高建忠.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15.
◇指导老师
R 249
B
1672-8351(2016)11-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