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

2016-12-16 06:16:37郑吉春黄荟宇高春娣
关键词:协同育人政治

郑吉春, 黄荟宇, 张 超, 高春娣

(1.北京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北京 100124; 2.北京工业大学 学生处, 北京 1000124;3.北京工业大学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北京 1000124; 4.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

郑吉春1, 黄荟宇2, 张超3, 高春娣4

(1.北京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北京100124; 2.北京工业大学 学生处, 北京1000124;3.北京工业大学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北京1000124; 4.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依托协同理论,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机理,进而提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平台,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等4条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实现路径,以制度优化为牵引,以管理协同为动力,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高等学校; 协同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优化; 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新的形势,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育人效果。当前高校中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与生活环境与上一代大学生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新一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立足现实,认真研究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引入“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工作机制的优化,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近年来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空间和创新维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系统的协同理论则形成于20世纪 70 年代,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Haken H.)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 由于协同学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新的学科,因而,这一理论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涉及物理、数学、化学、医学、生态、工程、经济等众多领域。其基本思想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协同效应。(2)伺服原理。(3)自组织原理。具体而言,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系统中子系统产生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一般情况下会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或控制子系统行为;自组织则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条件影响的环境下,内部子系统之间能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自动形成某种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2]。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角度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应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需要协同学理论的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有其复杂性,需要吸收协同学理论与方法中的先进部分,用于解释并维持其系统内部的稳定,同时调整各个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协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1.共同的培养目标使协同成为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协同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战略主题部分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3],强调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同时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倡导德育。要将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衔接起来,在德育形式方面力求创新,内容方面不断丰富,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下工夫,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再一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协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协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纲要》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此外还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4]。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教育内容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而且必须协同,才能实现共同的培养目标。如果偏离了这一目标,各系统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就会各行其道,一盘散沙,甚至造成能量内耗。因此,只有各系统协同合作,才能在多元协同中和谐地实现各自的功能,同时,实现整体效果的最佳状态。

2.系统的整体性使协同成为内在必然要求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他们通过综合,统一形成的整体,具备了新的特定功能,也就是说系统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是各子系统、子子系统的简单加和,而是各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彼此呼应、互为补充构成的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子系统、子子系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特殊的功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各子系统、子子系统的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子系统的协同成为实现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协同机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为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用哈肯教授的话说:“即使我们发现了结构怎样组成,还得明白组件如何协作。”[6]为了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如何运作,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4个维度,即内部协同、外部协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等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外协同

1.内部协同

内部协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开放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关联性的重要支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存在着诸多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人际协同、部门协同、制度协同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部协同的重点。学生工作系统内部诸多非平衡关系需要协同一致开展工作。例如,“校院两级”的协同,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效结合;学院内部“院系办”三级协同,可以使信息传递与反馈更为便捷有效;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协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教师队伍与学生组织的协同,可以营造交互主体教育的和谐氛围[7]。

内部协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动力源泉。内部协同行为的结果是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有效地维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成为主导高等教育育人工作前进方向的重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协同是一种动态的协同,协同意味着有序,但并不代表着静止。上述各种协同主体都是不同分类体系中的序参量,当集体行动和临界点涨落出现时,协同关系将发生改变,而协同效应也将随之变化。

2.外部协同

外部协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部协同的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做好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非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组织。社会发展与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还存在若干外部并列主体,如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不仅要接收具有权威性的高层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还可能对此产生正向的或负向的反馈。如果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符合上述主体的需要,其他主体则遵从上级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见,并创新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那么这类互动调适即为良性协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向和横向协同

1.纵向协同

纵向协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支撑。纵向协同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时间纵向协同。(2)层级纵向协同。只有把握好这2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不断优化。

在时间纵向协同方面,要重点把握协同的连续性。社会持续变化,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也经历了从幼儿园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层次、有顺序地接受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协同即体现在重视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性特征,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心智特点。做好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将学生的社会化进一步完善,使其在转型时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平稳过渡且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在层级的纵向协同方面,要把握协同的有序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以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为中间层,指导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层级制的教育管理分层体系。在学院内部,也是在院级党委的领导下,学生工作办公室作为中间层,指导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纵向的层级关系中,协同作用不容忽视。

2.横向协同

横向协同是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横向协同主要体现为空间层面上的协同和机制层面上的协同2个方面。只有确保横向协同,才能使其作为纵向协同的补充,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固本、扩展和创新。

在空间横向协同方面,包括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协同以及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空间上的协同。现实空间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现实空间,即传统的育人空间。而虚拟空间则主要是指计算机互联网络育人空间。这2种空间无法相互替代,难以分清主次,同时并存,需要保证其中的横向协同性。空间协同还包括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空间上的协同。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则为理论的更新优化提供验证与支持,二者须协同一致。

机制的横向协同方面,要建立扁平化的横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一,需要建立直接的沟通、管理、服务模式。其二,要畅通双向沟通反馈的渠道,消除校院两级各行其是的弊端。其三,减少育人服务层次,增加育人服务的幅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的金字塔结构(甚至是橄榄型结构)转变为倒T型结构,以保证实效。扁平化的横向协同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队伍的协同。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对学生的潜能智慧的挖掘,对学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培养。以学生为主旨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主张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淡化管理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和育人意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是为了所有学生,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覆盖。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要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最后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该为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把新生适应教育、学生规划教育、学生提升教育、学生发展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大学时代。

2.树立“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

“三全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和原则,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员育人”。二是“全过程育人”。三是“全方位育人”。

参与主体维度上做到全员育人。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力量,三位一体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做到全过程育人。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时间段及环节的育人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以及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在本职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育人因素。在内容维度上做到全方位育人。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分年级、分阶段系统地实施育人工作,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在不同的年级设立不同的教育主题。

3.树立“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

立德树人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德行高尚、学业有成的高素质人才,即有德有业之才,因此,高校要进行“立德、立业、立人”教育,通过立德、立业达到立人的目的,这正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具象化。

(1)开展“立德”教育“导航工程”。首先,学校可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强化方向引导,促进德育教育。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与管理,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再次,学校可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为依托,以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为目标,深入开展心理辅导计划,成为立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2)开展“立业”教育“助航工程”。第一,实施杰出学子计划和基础课辅导计划,加强学业辅导。第二,实施“5个1”工程,深化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阅读10本经典著作,参加10场以上的人文或科技类讲座,参与10次以上实习实践活动,独立制作1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三早一晚”计划。

(3)开展“立人”教育“起航工程”。其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其二,以见习、实习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践工程。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1.建立与完善校院两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

(1)建立校院两级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实施本科生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牵头的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工作副书记参加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协调会,统筹部署全年工作,研讨工作重点,强化统筹协调。同时要求学校各二级教学科研院(所)要成立院级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形成育人合力[8]。(2)建立教师家长联席会机制。教师家长联席会成员由在校学生家长中关心学生成长、热心教育事业并热情支持学校工作的人士以及部分学院教师组成。在职责方面,教师家长联席会有权了解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方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权对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提出意见和合理建议;有权对学院工作及教职员工给予监督和评议,向学院反馈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等等。

2.成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协调机构

在学生需求日益个性化的今天,高校党委应该成立一些校级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协调机构。武汉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该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涵盖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主要事项,由学校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国际交流部、招生就业处、后勤保障部、教务部、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等部门进驻,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一站式服务”。

3.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党委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以重庆大学为例,该校从平台搭建、活动策划和方法研究入手,建好并用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学业辅导。学业辅导,不是传统狭义上补课辅导的概念,而是要突破狭义的范围,实现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务系统的协同,通过联合开展辅导活动和支持服务实现协同增效。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平台

1.领导与导向协同平台

组织领导与导向平台建设既要全方位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计划,还要从协同学角度统一思想并为实现方向目标做好组织及导向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组织领导平台,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协调和制约作用。

2.运行与监督协同平台

建立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平台。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连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校际、社会间互动的关键环节,是从个体岗位互动走向群体组织互动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学科间的联动与渗透的平台、教学与管理相互渗透的平台、学校同家庭与社会协同平台[9],优化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不断优化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部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系)的主要负责人,既要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发挥不同的领导者角色职能,从而使职能更加清晰;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一起研究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类别和层级关系上完善监督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主体进行过程监督和评估,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或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实现动态优化。

3.教书与育人协同平台

完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参与入手,如使课堂内容丰富化、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

4.激励与约束协同平台

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岗位责任体系,在工作中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对工作进行定性、定量管理,实行从过程到结果的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后,激励主体依据这个目标,组织激励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完成其组织激励的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动态运行过程。

(四)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

1.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家庭”的和谐联动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课堂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无一不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和社会也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在这个联动机制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是一个重要前提。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机制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机制建设重点体现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机制,包括人的因素和制度因素。人的因素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鼓励大学生的民主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制度因素是健全舆情引导应急制度、强化舆情引导反馈制度、完善舆情引导评价制度、规范舆情引导激励制度。

四、结束语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彰,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行政化割裂,从宏观的布局规划,到中观的职能划分,再到微观的组织实施,这3个环节呈现出“多线平行”模式,而其系统内部多种元素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从协同论视角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同样需要多要素的整合协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是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为导向,以提升新生教育的实效为目标,以提高思想教育的协同度为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化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制度、管理、文化和资源等要素得以创新,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以协同理论推进机制优化,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要实现由分散向统一、由个体到团队的转型。团队协同精神是协同协作的核心,其最高境界是团队全体成员都拥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过程衔接、方法多样等特征明显,在实现各类组织机构主体协同、过程协同、方法协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衔接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研究需要破解的难题。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2016-03-01]. http:∥www.xinhuanet.com.

[2] 陈英, 杜彬恒.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基于协同理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24-12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6-02-25]. http:∥www.moe.gov.cn.

[4] 胡晶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6): 99-101.

[5] 陆宝益. 论协同学理论在 Information Commons中的应用——Information Commons构建的理论基础研究之二[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10): 67-53.

[6]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7] 陈峰. 协同学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移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4): 107-111.

[8] 王起友, 张东洁, 贾立平.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0): 13-14.

[9] 胡新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 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143-146.

(责任编辑李世红)

Research on the Optimum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echan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

ZHENG Ji-chun1, HUANG Hui-yu2, ZHANG Chao3, GAO Chun-di4

(1.The Party Committee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3.Advising Center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4.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The 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morality education”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e report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coordin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four optimization mechanism way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irst, setting up the correct education concept; second, optim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echanism; third, building the collaborative platfor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urth, cultivat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argued tha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we must realize it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mechanism optimization, and with the power of management synergy.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optimization; path

2016- 07- 02

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战略项目资助(BJSZ2014ZL02)

郑吉春(1961—),男,黑龙江海伦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

G 41

A

1671-0398(2016)05-0089-06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