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泉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平正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因此,如何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成为促进农村与城市教育平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教师在教育公平中的地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公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教师在教育公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因此,提升教师素质、平衡教师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
1.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倡导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缩小因地区差异、贫富差异而造成的社会不公。教育公平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有教育公平,教育不公是社会不公的反映。所谓的教育权利公平,即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也不管是发达地区的公民还是落后地区的公民,其享受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我国推行的义务教育正是这种教育权利公平的体现。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对教育权利公平也有明确的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所谓的教育机会公平,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三种含义,一是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人都有入学的机会。二是过程均等。即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均等。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由于教育公平的上述内涵与我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相比较,这种反差更为严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因此,教育公平理应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
2.教师在教育公平中的地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和传承者,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的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决定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而且直接关涉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优秀教师通过自身价值的发挥,可以大大减轻因教育条件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一般或较差的教师恰恰相反,即便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因自身素质的局限,也将无法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育资源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及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衡,既是中国教育不平衡的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也是改变中国教育不平衡局面的切入点。而作为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师,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研究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状况,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物质待遇及生活状况
物质的生活状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及履行职责的热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农村教师不仅生活条件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经济状况也比城市教师差很多。从生活压力方面看,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是单职工,家庭成员靠种地为生。因而,农村中小学教师除了要进行正常的教学之外,也是家庭的主要的劳动力。一年四季的农活都必须全程参与,尤其是南方地区,忙得更是不可开交。多数教师用于耕作等农事活动的精力要远远超出教学上的投入。从工资水平方面看,农村中学教师一般学历较低,有一些只是函授专科,还有一些是代课教师转正。工资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加上地方政府的克扣,经常拖欠工资。这也是很多农村教师都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事中的原因。有些教师为了全家人的生活,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小买卖,来贴补家用,减轻经济压力。
2.工作任务、投入状况及水平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加之生活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很难沉下心来研究教学。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待遇普遍偏低,一些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调入城区,这也使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村教师缺编比较严重(一方面,很少有人愿意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减少行政开支不放编制),这些承受着巨大生活压力的教师不但缺少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而且经常是一个人代几门课程。虽然相比于城市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农村学校的要求较低,但这种较低的要求是相对的,一些硬性的指标还是必须要完成的,加上生源质量的差距,这种“相对”“较低”的要求,并不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变得比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容易。从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使农村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而工作方面的压力,不仅使农村中小学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没有了空间,而且也严重地侵害了教师的权益,工作量过大,使他们很难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应付便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三、教育公平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减负策略
教师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减负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教育公平所必须做的工作。
1.提高工资待遇,减少工作量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因素,而政府是教师资源平衡的关键。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素质的差异,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策调整。一方面,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的状况。使农村中小学不仅能够留住教师,还要能够吸引更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就业。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在人力、物力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尤其要增加教师编制,减少现有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所教课程的备课和教学中。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农事和子女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农事问题,可通过提高工资水平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养家糊口的需要,情况比较好的,可将土地进行转让,情况差一些的,家里的劳动力不足时可招一些短工,学校方面给一些补助,使教师彻底摆脱农事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子女问题主要是上学和就业的问题,上学问题主要是根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及所在学区进行妥善安排。政府就业指导部门应出台教师子女就业政策,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农村教师的子女,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增加农村教师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了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局)和业务培训部门应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开展具体的培养、培训活动。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国培、省培和地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要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活动,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要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挂钩。在学校的主导下,教师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设定自主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对农村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去培养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认知水平。农村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城市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封闭的环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二是教育水平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两个方面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小学生。即便如此,农村中小学的优秀者又进一步被城市重点中小学挖走,进一步拉开了农村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用与城市中小学生一样的要求来要求农村的中小学生,农村中小学生不仅很难达到,而且会在无形中加重农村中小学师生的精神负担。因此,降低对农村中小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快乐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为此,借用不同省份高考不同录取分数线的做法,农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在通考中要有不同分数线的合格要求。借用不同省份高考独立命题的做法,在考核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时,适当降低试题难度,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入学和发展机会,为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奠定基础。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而,在大力倡导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前提是要合理安排教师。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发展的严重失衡,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为此,必须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困难为起点,以提高他们的素养为目标,通过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减负全面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水平,从教师角度突出基本的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