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的关键技术

2016-12-15 11:19张君杨彤田晓萍马亮亮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海蜇关键技术

张君 杨彤 田晓萍 马亮亮

摘要:海蜇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发展水产养殖的热点。主要是土池养殖和塑料大棚养殖海蜇。土池养殖首例获得初步成功的是凌海市娘娘宫乡,在1999年利用4个养虾池,共200亩,进行虾、蜇混养。当时,该虾场在6月下旬将伞径10cm(体重70-80克)的幼蜇放入养殖池中,在通常养虾管理条件下,不对海蜇专门投饵,经2个月于8月25日将海蜇养到7-8kg/头,最大10kg。收获7000kg,加工一矾销售,产值9万元(28元/kg)。近几年,辽宁的丹东、庄河等地利用较大型的盐厂蓄水池或养虾池养殖获得很好效益。山东有的利用塑料大棚进行长年养殖也获得较高效益。分析总结其土池养殖和大棚养殖主要技术要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海蜇;养殖;关键;技术

一、土池养殖海蜇的技术要点

1.养殖池的选择和处理。海蜇养殖一般选择30亩以上的对虾养殖池或蓄水池,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附近有淡水资源以便能调整海水盐度。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对较硬。无护坡的虾池或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止海蜇抢滩。放苗前,应将池底清淤,防止池底腐败影响水质,同时防止水草生长。一般用30-50g/m3的漂白粉或100-150kg/亩的生石灰消毒。设置40-60目的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通常虾池先进水50-70cm,进行肥水,可施鸡粪0.5—1kg/亩。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量。

2.苗种运输。海蜇苗在运输过程中使用器具根据气温和路程远近而异,短途运输可使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长途运输时,应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伞径15-20mm幼水母运输密度为600-800个/升。若运输时间过长(超过5小时),应考虑适当降温并降低密度,以保证运输成活率。

3.苗种投放

(1)由于海蜇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对海蜇投放的数量应严格控制。几年的养殖情况表明,收获的商品海蜇数量一般为25-30头/亩,平均体重5-10kg/头,个别可达15kg。因此根据不同伞径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差异,投放苗的数量也不同。伞径20mm以上的幼水母放养密度为100—150头/亩。

(2)一般条件下,伞径15mm以下海蜇苗,养殖成活率低于15%,15-20mm,约20-30%;20-40mm,约40%;50mm以上幼水母苗的养殖成活率大于70%。由于养殖池的位置不同,底质和水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伞径相同的幼水母在不同的池中的养殖成活率也存在差异。

(3)放苗前要注意池内的盐度与育苗厂家的盐差不能超过5‰,最好先拿少量的苗试养几天。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苗种到达池边后,先将苗种放入一个较大的容器中,添加一些池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再放人池中;放苗时应该用小船将苗种运人池塘中间,均匀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4.日常管理

(1)由于养殖池中的水母是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保证水中有大量浮游动物的存在是海蜇苗正常生长的关键。每天巡池并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水质肥瘦是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务、水质透明度保持在60cm左右为宜。水色以淡茶色为好。水质瘦,浮游动物繁殖慢,影响海蜇苗正常生长;水质过肥,到8月高温期,易引起水中缺氧。水质瘦时要适当施些尿素。水质过肥时,要适当加大换水量。

(2)放苗后20天内不用换水,逐渐加水,至加满时可长到10—20cm。以后换水时应遵循前期少换勤换的原则。排水时速度也不要太快,尤其是在5cm之前,否则,苗粘网上而导致死亡。以后随着个体生长,可加大换水量。排水口的网目随着苗的生长而逐渐更换。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恶劣的影响。换水前应对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中的差别不能太大,主要是盐度的差别不能超过10‰,温差不超过3℃,超过这个数时则不要换水,水质要求:水温适应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6%,最适是18-25‰。对于那些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应能力的区间保持相对而言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加入要均匀,不能因局部过低而导致海蜇的死亡。

(3)海蜇在早晨或傍晚有上浮的习性,在投放幼水母后,每天早5-7点巡池,巡池时,应将滞留于池边的幼水母(通常伞径小于15cm)送回深水处,同时,对其生长进行观察。水温20-23℃时,伞径20cm的幼水母放养15天,平均个体伞径可长至10cm以上,约250克;最大司达1000克。

(4)对于虾、蜇混养时要注意,对虾各期幼体均不摄食海蜇各期幼体,但海蜇苗20-30mm的幼体可引起20mm以下对虾苗的死亡,但20mm以上的对虾苗与海蜇幼体同养未发现死亡,所以在对虾与海蜇同养时,要调整好投放苗种的时间和规格。

5.收获和加工。虾池养殖海蜇的收获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当水温降到24℃以下时可捕获,过早捕获会影响其加工的出成率。

二、塑料大棚养殖海蜇技术要点

1.塑料大棚的建设。选择适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度20—40米、深1.2—1.8米的条形池塘,平整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在此基础上,用直径10cm以上的竹杆作立柱,其间距为2—2.5米;用细竹和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2.0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即可。一般每个塑料大棚面积0.7—7公顷为宜,面积过大则不易管理和调控,且塑料大棚内的池塘四周易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动受限而致死。

2.投苗。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8只/m3为宜。投苗前,养蜇池应放水50—60cm,施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以满足幼蜇摄食需求。作为常年生产的塑料大棚池塘,应设立单胞藻培育池,轮虫培育池和卤虫培育池,以培育幼体的饵料生物,并视海蜇生长速度分级投喂。投苗前,应注意池内的水温、盐度与育苗厂家的差距。

3.养殖和管理

(1)水质调控:肥水放苗后应稳定5—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时,池塘再行加水。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总水体的15%。水量加至最大时,应进行适量换水,以保持幼蜇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指标变化过大。在冬春两季,因塑料大棚内外气温和水温差别较大,可在塑料大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将水抽入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为每日午后3-4时。

(2)饵料投喂:选用饵料要鲜活、不变质、无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投喂次数每日2-4次,投喂量视定期观察海蜇生长情况来确定,在养殖中后期,因海蜇摄食量不断增大,可采收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以避免海蜇忽饱忽饥,影响其正常生长。

(3)日常管理:海蜇生长需要良好的气液环境,故应注意塑料大棚的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的后期,由于棚内特殊的环境,导致水流、气流相对不畅。针对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水体增氧,但切勿用较大型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因为这两种机型的叶片较大,容易对海蜇造成伤害。在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进行保温;在温暖季节,可将塑料大棚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使棚内通风顺畅,以利降低温度。

(4)收获:海蜇在投饵情况下生长很快,经50日龄个体即可达5-10kg以上,此时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大棚养殖一年四季可养六茬,每茬每公顷大棚纯利一般在3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发展塑料大棚养殖海蜇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海蜇关键技术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海蜇(zhé)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教你区分真假海蜇丝
真海蜇撕扯更易断裂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