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杰
摘 要:为了深入探讨新课标教学改革理论对业余运动队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描述性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以业余运动队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现代教改理论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业余运动队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揭示现代教改理论对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管理形成的冲击以及在冲击之下进行的反思,在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背景之下对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革措施,以期为业余运动队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们提供训练管理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改理论 业余运动队 训练 冲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9—0144—04
业余运动队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为中国竞技运动输送高水平优质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全新改革是业余运动队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单一的训练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业余运动队的发展。而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为业余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生机。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教改理论,怎样客观地看待业余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及其内部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教改理论的冲击之下如何反思,如何在反思中求变革,都是当今中国设有业余运动队的各个高校,对业余运动队进行教学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们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现代教学改革理论的概述
1.1 教改理论中的教学认识论
作为新课标改革中教学认识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人类在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直观反映到认识,再从认识理性上升到实践的循环性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通过不断扩大已知认识世界和持续缩小未知认识世界来填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过程[1]。现代化的教学是一个和这种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联性的活动,指的是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与总结的规律之上认识已知世界、理解现在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活动。教师在这一活动的完整过程中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和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和认识日常生活实践的基本能力。
从认识论中发展而来的教学认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理论:一方面,作为新课标教改理论的根本目标,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中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体现。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通过认识人类的科技文明成果来实现。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关系是教师位于指导和组织的服务性主导地位,而学生位于受教师引导,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地位。还有一方面,处于现代教学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综合型模式为主。教学模式的发展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转变既是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必然趋势,也是全面落实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这三个方面的教改理论是教学认识论的三大支柱,有效解决了现代化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关系和教学方式等基础性领域提出的问题,也为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考。
1.2 教改理论中的教学实践论
作为新课标改革中教学实践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论认为,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归宿,更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第一性,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意识具有第二性,是对实践的反映[2]。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主要是对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现并且经过证实的系统知识进行意识上的继承,促使自身尽快达到现代化社会环境所要求的平均水平。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集中、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实施并且收效显著、影响深远等特征。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职能决定了教学活动必然是一个经过理性总结和简化提炼的认识过程。可见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同样也需要遵循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认识以及在认识中实践,储存在认识体系中的意识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站在实践的角度上来看,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目的、实践环境和实践的方式方法这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实践目的方面来进行分析,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理性知识,并且把学生掌握的理性知识放回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进而培养学生将理性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能力。从实践环境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基本上都局限于校园环境内。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引导和组织学生适当地参加校外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从实践方式方法方面来进行分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操作演示和实习参观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直观的感性世界,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新课标改革规定范围内的教学任务。
1.3 教改理论中的教学建构论
教学改革理论中教学建构论的理论基础是从皮亚杰认知发生理论中发展延伸出来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直观认识和知识理解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设起来,进而形成和构建出独属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体系的。这里所说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基本的过程。同化过程指的是一种由认知个体把来自外界刺激的所有新信息全部整理汇合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上的过程。顺应过程则是指认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因为受到外部世界刺激的影响而产生某些变化的一种过程。同化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补充,而顺应则是个体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转变和改善。认知个体通过同化过程和顺应过程这两种形式的认知整合过程,可以达到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当儿童应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提供的新信息时,个体认知和周边环境之间就达成了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如果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成功地同化或顺应这些来自外界的新信息时,个体认知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需要通过修改现有认知结构或是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和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人类早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样循环往复的同化过程与顺应过程中不断补充、丰富、发展和提高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社会环境的发展可以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认为,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有两种发展的活动水平,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3]。现实的发展水平指的是认知个体在独立活动的情况下多能达到的实际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认知个体在其他认知个体或成熟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活动水平之间的落差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为教学建构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新课标的教学改革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建构论就明确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指导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首创性精神,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之下,成功构建起涵盖了所有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系统。
2 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现状和问题
2.1 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
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需要对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决策,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学生不同的训练需求和不同的训练时期而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训练计划,同时还要对训练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掌控,及时地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调整、纠正和改进。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业余运动队伍内部训练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运用先进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指导作用,调动起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努力完成和实现业余运动队管理机制规定的训练目标。
2.2 业余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基本特点
业余运动队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的相关规定和队伍成员的个体特征等因素和条件都决定了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形式的多样化和组织方式的灵活性[4]。开展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直属于体育部的业余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以社团为主的社团联合体育协会和以学院班级划分的体育代表队,以及以个人为主的自发性体育组织等多种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不同的队伍组织和不同的活动形式,其训练的目的和任务,管理的制度和要求都会有所差异。不同活动形式中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而业余运动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则主要表现为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竞技比赛的奖惩制度和体育技能现场交流的沟通大会等多种组织体育活动的形式。业余运动队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是普通的在读学生,所以组织训练的形式安排也要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不高的普通学生为主。在遵循学校基本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来对队员进行辅导型的组织和监督。
2.3 业余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环境和训练设备都很简陋。这跟学校和教师的轻视态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各个高校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都是以文化教育课为主,体育教学知识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结果就是业余运动队的边缘化发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工作量较大,经常一个人负责几个班级的体育课程,而且露天式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跟其它学科教师相比社会地位较低,所得薪资也不高,再加上学校的轻视态度,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就很难提起来。业余运动队训练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就更加没有保障了。
2.3.2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下最常见的一种思维观念。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时间都是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安排的,一旦用于体育训练的时间被其他科任老师占用,学生就会产生很强抵触情绪,既不能专心地进行文化课的知识学习,也会影响体育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有的学生在训练初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又会对训练项目产生厌倦感,往往会因为面临着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双重压力而放弃参加体育训练。
2.3.3竞技能力水平的差异性
参加业余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先天性的生理条件、后天形成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以及建立在一定运动基础上的体育能力水平[5]。学生之间的个体情况不同,训练管理的根本目的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培养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了。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不同,即会导致业余运动队无内部整体实力的失衡,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不利现状。队员之间的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也会逐渐拉开差距。
3 教改理论对业余运动队训练的冲击和反思
3.1 现代教改理论对业余运动队训练手段的冲击
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教改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个体认知结构的培养。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保持学生的运动热情入手,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关注学生个体之间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和对体育教学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这正是竞技运动训练管理过程中对必须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灵魂。
传统的训练模式、训练手段和管理训练的方法就像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注浆压模的塑形过程。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按照统一的计划和模式来进行设计安排和过程管理。训练模式的设置既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也没有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强调运动的强度和训练的密度。这就直接导致了运动员们对体育训练缺乏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没有通过积极主动进行体育训练来提升自我能力水平的意识和观念。在没有清楚认识到训练目标,没有深入理解到训练意义,并且对训练方式和技术原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进行的运动管理,机械地完成教师安排的训练项目。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和训练效果。
新课标教学改革理论的出现对业余运动队的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6]。在启发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对训练方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也为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教学建议以及现代化、科学化的改革措施。
3.2 冲击之下对业余训练队训练模式的反思
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是组成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就目前而言,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业余运动队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则是体育教学改革内容的一部分,但和体育教学改革一样,都是顺应中国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水平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7]。要在竞技体育的领域中改善和提升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就需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体育训练的思想理念、计划策略和制度管理等,加强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对自身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有效管理,全面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3.3 改革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具体案例
以正在尝试改革校内田径业余运动队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某高校为例,作为县级田径训练的主要基地,该校可以利用自身在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方面的名号特别聘请一些专业的田径运动员到校担任田径业余运动队的顾问、教师或教练。然后从学校内部各个班级里选拔出一批具有田径特长且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为原有的田径业余运动队补充或添加一些品学兼优的后起之秀。加入新成员的田径业余运动队可以直接组建成一个体育田径的教学班级,有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组织整齐的训练,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刚入校的田径特长生,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应该首先对其进行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综合审核和初步评价,将审核得到的初始数据和评价总结出的前期信息存入田径业余运动队的档案库中。一开始的训练设置以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为主,通过各个项目训练的完成情况来考察队员的实际能力与个性特征,以便教师在充分收集到队员的各项指标数据之后能够为学生拟定适合其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训练项目,并且根据训练时间的具体安排而制作出短期和长期不同的训练目标[8]。在管理训练业余运动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队员训练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为后期完善训练手段和设置训练项目的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事实依据。田径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时间需要根据队员的空余时间来灵活安排。每天放学后的课外时间、体育自选课的时间和健康知识课的时间都可以用来作为田径业余运动队统一教学的训练时间。在强化田径技术的项目训练过程中,由专业的田径教练来对学生的田径技能进行现场的教学指导和评价提升,而体育老师则主要负责对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体育技能的教学和培养。根据以往的教学记录和活动档案可知,该校田径业余运动队队员的身体素质一般但是性格特点较为鲜明,对内团结友善,对外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个人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一个能够通力合作、团结协作的优秀队伍。
该校的田径业余运动队在当地去年举办的高校运动会中所获得的奖牌只有奖牌总数的一四分之一。而在经过了教改理论改革的今年,该校在高校运动会的田径项目运动中获得的奖牌占到了奖牌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教改理论对该校田径业余运动队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反思过后进行改革的显著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学改革理论中的教学认识论、教学实践论和教学建构论等知识原理为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改革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现代化的参考标准。在当下中国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过程中,虽然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也普遍存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能处理好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竞技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等问题和矛盾。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教学改革理论对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9],促使业余运动队内部的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冲击过后的反思之中开始了漫长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易善立,刘河旺.普通中学业余运动队训练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对策分析[J].学习月刊,2010(06):89.
[2]徐志平,谢叶寿.高校运动队训练进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1(04):62-65.
[3]柳 金.大学生业余体育运动队建设研究——以云南省农业院校院系为例[J].学术探索,2014(05):106-109.
[4]谢叶寿,徐志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164-166.
[5]魏志远,姜兆媛.体育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20.
[6]何 伟,武英满.对北京市高校业余运动队现状的调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6):100-103.
[7]刘屹东.学校如何开展业余田径运动队训练——以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分校为例[J].运动,2012(11):51-52.
[8]林震文.体育教师组织学校运动队进行冬季业余训练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2(09):64,77.
[9]杜天华,朱二刚.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业余羽毛球运动队发展因素及建议[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03):33-37.
On the Impact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form on the Training of Amateur Sport Teams
Ma Guojie(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on amateur sport team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ode,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akes amateur sport tea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rief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do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educational reform theories on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amateur sport teams and the counter consider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amateur sport tea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ir sport teachers and sport coaches to do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Keywords:teaching reform theory amateur sport teams training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