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菊
当下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以人物的政治活动为中心。学生更喜欢了解的是一个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教师要能够更立体化地展现人物思想与特征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与深入评价。
一、借助丰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物
仅凭教材上对于人物生平、重要政治事件等方面的讲述,是不足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特点的。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搜集相关历史人物的各类资料,正史用来强调知识内容,野史用来调节气氛。有“人情味”的故事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立体地看待人物特征。了解一个人的“来龙去脉”,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人物、时代的记忆与理解。
例如,讲到“贞观之治”就必须要提到唐太宗。他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而唐太宗这个人究竟是具备了什么样的品质,才会造就这样的大唐盛世呢?教师可以借助唐太宗非常经典的那件事例。在魏征去世后,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几个唐太宗与魏征因政事而争执的故事。这些足以说明,唐太宗是一个唯才是举、不避亲仇的明君。忠言逆耳,他却因为这些忠言而越发强大。他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从他与房玄龄、杜如晦的故事中可以体现。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一个帝王除了政治举措外,最能够体现性格与品质的,就是他与臣子之间的故事。教师可以多方查找这类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明白一个时代背景形成的原因。
二、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历史人物是造就历史背景的重要推手,因而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也能够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唯有将人物与时代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可以多方面地看待问题,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例如,在学习“同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时,教材讲到: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说明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之后又简化了税种,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生产的发展,可以看到康熙帝对于农业与土地所投入的心血是相当大的,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总是不能成长起来。这也能够看到康熙帝有才无识的一面:没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历史给予的机会,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落的封建制度。因此,看待一个人的特征需要从多个事件、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有思考、有讨论。
三、客观看待功与过,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一个人的优点,可能也恰好就是这个人的缺点。历史上有许多人既有功也有过,因而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正确对其进行评价,也是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位历史人物。令人印象深刻的有统一六国的伟业,有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举措,还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度量衡的统一。除此之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赋税沉重同样是关于秦始皇不可忽略的关键词。可他究竟是个正面人物还是个反面人物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实正是因为他的专横、独裁,才使他能有统一六国的雄心,而也是因为他的专制,摧残了一代文化,折磨了一众百姓。客观地去看待他的功与过,不同的方面给予人物不同的评价,才是学习历史的正确思路。
历史人物不是平面的,是需要通过多个角度进行立体呈现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到立体呈现,多方面地分析人物,要考虑到人物对时代的影响以及时代对人物的影响,正确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正确的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不足的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从历史事件与人物中理解时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宽容的胸怀,通过学习历史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四川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