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王送军
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 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 祁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王送军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量标志,是解放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依托,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祁阳县将农机资源优势与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对接,积极为本地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装备服务,发挥农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带动了优势产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
(1)发挥农机补贴优势,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农机购置补贴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优势。自2004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祁阳县以落实好这一强农惠农政策为助推器,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用够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快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现代农业生产能力。2004-2015年,全县共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2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1亿元,购置补贴机械8625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30台套,水稻联合收割机1126台,插秧机621台,烘干机82台,水稻生产耕、灌、插、收、运、烘等环节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二是发挥农机购置累加补贴优势。2014年以来,为了提高农民购机积极性,湖南省政府实施“千社工程”,规定集中种植水稻33.33hm2(500亩)以上、新购100万元以上农业机械的,除享受约30%的农机购置补贴外,还将额外享受约30%省市县配套的财政补助。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全县新增种粮大户116户,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62家。三是发挥购机补贴项目成果辐射优势。近年来,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由于政策宣传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程序到位、责任机制到位、部门协作到位,每年均取得了十分明显成果。由于购机补贴项目成果的辐射,祁阳县还争取和实施了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全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全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农机化项目,通过农机化项目的带动,促进了全县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优化了全县的农机装备结构,为推进现代农业打下了物质基础。
(2)发挥农业机械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发挥机械作业优势。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优势,积极开展农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益,农机作业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祁阳县从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入手,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全县现已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2个,每年与农民签订机耕、机灌和机收服务订单12万余份,完成作业面积5.33万hm2(80多万亩)。二
是发挥机械大户优势。采取农机大户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促动,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拉动等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植机械化种植大户,不断为他们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当中遇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扶持他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机械化使用程度,创造机械化种植效益。全县已涌现1.33hm2(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6000余户,承包稻田总面积达1.44万hm2(21.6万亩),其中种植规模在6.67hm2(100亩)以上的机械化种粮大户226户。三是发挥机械救灾优势。在旱灾、洪灾、冰灾等自然灾情面前,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抗灾救灾功能,组织全县农业机械投入抗旱保苗和抗洪抢险。据统计,每年农机抗洪抗旱救灾为农民减灾增收3000多万元,为推进现代农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3)发挥农机技术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近年来,由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田间地头。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农业机械的价值,保证农机操作人员作业安全,增强农民综合素质,祁阳县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优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发挥技术培训优势。结合阳光工程,采取校内与校外,走出去与请进来,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等办法,举办各类农机技术培训班,大力培训农机技术人才。每年举办长短班12期,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2168人。二是发挥技术维修优势。在春耕、双抢、冬修期间,祁阳县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检修带病农业机械和大马力机埠,保证农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全县已组建农机医院23个,农机田间诊所69个,采取诊断、修理和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的方式。三是发挥技术监管优势。始终把文明监理,优质服务作为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优质服务,切实履行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通过深入田间和乡村,加强农机技术检测、农机技术监控和纠章违章作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
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济要求、技术条件、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和体制环境来看,当前,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许多有利因素。
(1)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马克思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近年来,由于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先进的农机具,联合收获机等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相对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全县种植面积90%实行机耕、深松、旋耕以及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70%面积实行机械化收获,通过油菜机械化种植、晾晒、机械化脱粒等先进新型农机具推广,使全县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过程基本上实行机械化作业。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机作业费已经远远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油菜人工种植、收获需人工6~8个,人工费900~1200元,而机械化种植、收获仅需作业费200元左右,机械化作业工效每小时2~5亩。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每亩100元左右,不到半小时就可完成作业,每亩可节约人工等费用600元左右。随着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支付农机作业费用的能力增强,农忙季节农民大量雇用农机专业大户从事农机作业的观念已有普遍的转变。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专业大户,通过跨区域专业服务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即发挥了社会服务效益,又增加了农机专业户的经济效益。同时,解决了大部分农户因劳务输出造成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大范围普及推广应用的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近年来,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新式农机具的科研投入,农机科研创新成效显著,一些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速度加快。从祁阳县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水稻和油菜生产耕、播、收已完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县油菜种植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经近几年的机具引进推广示范,结合祁阳种植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已探索出了机械化直播、收获、晾晒的油菜机收模式,再经过2~3
年的机械化播种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普及,基本可实行油菜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收获已成功引,分别适应于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牵引,已扶持农户购置21台。经2~3年普及推广可完全实现机械化收获。
(3)农机化管理、推广、监理、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体制保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体制,有一支人员配备合理,队伍整体素质高,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敬业精神强的干部队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健全完善农机组织机构网络,必须配强各级农机工作干部队伍。同时,加强农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一心一意为农机化发展不懈努力,确保早日推进全县实现农机化。
“十二五”期间是祁阳县农机事业发展的加速期,若要发展得更快,要找出薄弱环节,找准发展的重点。首先祁阳县农机整体水平刚刚迈向中级阶段,农机化发展还不够平衡,数量与质量、生产与效益、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耕、插、收等机械化比例不协调。作业领域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油菜机收尚处于起步试验阶段,经济作物、畜牧业机械、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机械化发展缓慢,有的甚至空白。其次从政策体制上讲,《农机促进法》虽然确定了农机化事业的主体地位,但相关政策措施还不能满足促进发展的需要,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农机化资金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比较紧缺,许多先进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由于启动资金和配套资金缺乏,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推广,加之近年来柴油价格不稳定,原材料上涨,农机作业成本加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再者,农机服务的手段还比较薄弱,龙头服务组织的示范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机服务产业化还没有形成链条。
(1)农机农艺结合。农机部门在农机化发展中,应把大精力花在农业机械化适应现代农艺发展的需求上,不要坐待农艺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而应在寻求适应中探索出农机化与现代农业优化配置的新路子。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搞好机耕道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农机协调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
(3)加大对农机化的重视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到农机化的协调发展与优化配置问题,在诸多方面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和使用空间,将发展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4)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代替人力,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催生了“土地托管”模式,建议政府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规模效益。
(5)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