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晴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
凤凰苗族祭祀服饰区域分类研究
易子晴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
湘西苗族自古“信巫鬼,重淫祀”,巫风遍野。“祭祀服饰”作为湘西传统的民间祭祀礼仪中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不仅在仪式过程中起到丰富和美化的作用,同时也能体现湘西苗族特殊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但是由于自身和客观原因,湘西祭祀服饰的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诸多的图形符号未曾被破译。对此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土流传的分类方法,对凤凰苗族祭祀服饰进行系统的分类,便于对湘西苗族特有的文化体系的梳理。
湘西苗族;祭祀服饰;区域分布;形貌特征
湘西凤凰地处重山叠嶂的武陵山脉之下,酉、澧、武、沅四大水系逶迤千里,自古便有 “信巫鬼,重淫祀”[1]之俗。当地苗民无论生老病死,还是红白喜事,无不笼罩在一片氤氳巫傩文化气氛之中。即使到了当代,人们提到湘西民间信仰就不禁会想到“神秘”二字,而“湘西苗族祭祀服饰”便是在这种崇巫祭祖的民间信仰中产生和发展的。
“湘西苗族祭祀服饰”主要是指民间信仰仪式中祭师的着装,主要包括巴岱、梯玛①、胜乃莽②几大支系。其中巴岱服饰因其原生态,最具代表性。
“巴岱”是湘西凤凰苗族的主要民间祭祀礼仪。就目前巴岱发展的体系,主要形式有巴岱雄(bax deib xongb)与巴岱扎(bax deib zhal)两支。民间也习惯按这种方式对“湘西苗族祭祀服饰”进行分类。但该分法仅仅流于表面,没有细致深入。因此,在民间本土的分类法的基础上,笔者注重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间信仰等各种因素,立足诸多审美因素,借鉴地理学中的“综合分区法”③对“湘西苗族祭祀服饰”进行区划研究。通过对湘西凤凰31个乡镇、344个行政村,进行自上而下的“地毯式”田野调查,最终在“生苗区”④和贵州交界一带发现巴岱仪式的踪影。其区域分布如下,按各自特点分为“禾库——腊尔山型”“山江型”和“茶田型”三类(图1):
图1 湘西苗傩信仰流布图
(一)禾库——腊尔山型
主要分布在禾库镇(鸭堡寨)、上茶寨、补丁寨、板吉寨(天星寨)、龙角村、米坨、两林乡,腊尔山镇。
(二)山江型
主要分布在山江镇、大门山寨、好友村,廖家桥镇的都里乡。
(三)茶田型
主要分布在茶田镇。
凤凰县的本土祭祀礼仪主要集中在腊尔山台地一带,即凤凰县北部的禾库镇、腊尔山镇和中部的山江镇附近。南部的茶田镇,毗邻贵州铜仁,则受其影响较大。其中禾库、腊尔山两地的风格统一,简单直白;山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文臆造的元素增多,风格杂糅;茶田则是造型精美复杂,装饰趣味浓厚。
以上几种类型,无论长袍还是短褂,无论做工精细还是简单,都喜用大面积的纯色布料打底制版,而且限定五色,即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曾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礼制规定中被视为“正色”,是身份尊卑的区分。⑤在这作为祭祀服饰的颜色,可能有湘西苗民希望借此契机“正身”的意味。在这五色中,纯正苗区使用最多的就是青、黑二色。对此的由来,在民间除了流传着“迁徙祭祖”的故事,⑥还有一种“青色代表天空,黑色代表黑土;青天黑土之间就是湘西苗族的家园”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算巴岱服饰用色的一种源头或滥觞吧。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花草纹成为湘西苗族祭祀服饰的首选装饰题材。它的搭配不似苗区的生活服饰,
呈二连续纹样排列,而是自由丰富。比如在衣摆的角隅、对襟的边缘,花草纹自由造型,空隙处另挑小花填满。这种凸显主题,又相互呼应的构图观念,不仅形成了一种庄严的气质,而且也体现了苗族人民万物兼容的个性和追求“繁复之美”的心态。
现通过对祭祀服饰的结构、用色、布料及民俗习惯,详细了解下湘西苗族祭祀服饰的几种类型。
(一)禾库——腊尔山型
“禾库——腊尔山型”,因其地缘、血缘关系,使得原始文化基因保持完好,在湘西苗区也极具代表性。其中“巴岱雄”与“巴岱扎”衣饰,虽然风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巴岱雄”的服饰
其形态由头帕、上衣、下裤、布鞋构成,着装与普通的苗区男子装扮并无太多差异,十分朴实,用色深沉。青、黑两色搭配使用。
头帕多用麻布,一般长一丈以上。其缠戴的手法与苗区女性平行叠加不一样,多成倾斜交叉状,成型后状如小笠。颜色限于黑色,用以区别苗区的普通男子。因为湘西凤凰的生苗区男子有扎花色头帕的传统,所以黑色头帕便是巴代雄亘古不变的一种身份标志。
上衣为小立领七星盘扣对襟短褂,短褂前后左右四处开衩;裤装为宽管胯裆裤,均用麻布或土布制成。颜色限于青、黑二色,可混搭,无纹饰装饰。鞋子不做太多要求,黑色布鞋最好,忌穿皮鞋。(图2)
2.“巴岱扎”的服饰
“巴岱扎”的服饰源于巴代雄服饰,受外族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服饰系别。其造型由红头巾、五人冠⑦、红袍组成。颜色仅限于五色。(图3)
红头布(xioul meix),缠裹于巴岱扎头部,藏头露耳,禁忌漏发。红头布的长度由巴岱扎的年龄决定,巴岱扎多在20岁左右接坛,此时的红头布长为3尺5寸;50岁后,长度调整为5尺。材质不限,麻、布、锦均可。
图2 禾库——腊尔山型的“巴岱雄”服饰
关于红头布的传说是,太上老君为了保护自己的徒弟,将自己的红色裤腰带送给徒弟。徒弟感恩戴德,将裤腰带视为神物。习法之人认为,人体中天灵盖是最易进邪气,于是将裤腰带严严实实的缠裹在头上,起到护身辟邪的作用。
五人冠(gueax chad),由鼓皮或者硬纸壳制成,巴岱雄自行绘制,置于红布之上。画面由左至右分别为“巴岱祖师→三清神→玉皇→巴岱扎(法师本人)”⑧,其间附有寓意神力无边的云气纹、宫殿和龙凤纹样,两侧绘有代表日月双神的日月双耳。五人冠整体造型类似王冠,巴岱扎戴上显得神圣无比。关于其造型的来历,历代巴岱扎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则说法:之前的巴岱扎做法事只扎红头布。有一次有位巴岱扎卜卦,怎么都不灵,于是灵机一动,将令牌放置其额上,再卜竟然灵验。于是按照令牌的造型做了了头冠戴在头上,果然以后做法次次灵验,故这种类似令牌构造的五人冠孕育而生了。
赤服(end qint),仪式上巴岱扎使用的服饰,用于镇邪压鬼、保身护法。赤服色如烈日,彤红色正。整体为袍状,大V领开襟蝴蝶盘扣,袍面垂至地面,藏脚。使用布料介于土布、土锦或缎面,但衣面上原本是不允许有任何纹样装饰,讲究用色纯正。现随之发展,衣面也出现了装饰纹样,常见的有龙纹和团花纹。但禾库——腊尔山型仍以无装饰为主。
图3 禾库——腊尔山型的“巴岱扎”服饰
(二)山江型
随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其最初的形态我们已无处遁寻,只能通过传承下来口头资料和现存的巫衣,来揣测大概:“山江型”服饰大概源于“禾库——腊尔山型”。
1.“巴岱雄”的服饰
“山江型”服饰形貌与“禾库——腊尔山型”服饰大体一致,其形态也由头帕、上衣、下裤、布鞋构成,但装饰意味浓些,更具观赏性。
“山江型”巴岱雄所缠的头巾,不再只局限为黑色头帕,而是改用山江男子最喜用的花格头巾。服饰的颜
色仍是以青、黑色为主,但有高饱和色调颜色加入,比如,上衣前后片缝合处的宝蓝色如意纹装饰纹。服饰面料改用缎面,整个轮廓线更显挺拔。缎面上布满了福字团花纹,隐隐约约,配上轮廓线上的金线绞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具神性。(图4)
图4 山江型的“巴岱雄”服饰
图5 山江型的“巴岱扎”服饰
图6 茶田型的“巴岱雄”服饰
图7 茶田型的“巴岱扎”服饰
2.“巴岱扎”的服饰
“山江型”巴岱扎的服饰,不是长袍形式、颜色也不显眼,保留了巴代雄服饰构造,短襟上衣、阔脚裤、布鞋。颜色仍是以青、黑色为主,隐隐约约配上8个银灰色的福字团花纹,显得含蓄而精致。整套服饰中最有特点要属其帽饰。巴岱扎以帽束发,帽檐有一圈绒毛,帽顶有类似“发髻”的造型,以红绳扎之,分上中下三节,上节插有2根鹡宇鸟尾部的羽毛,代表通神之力。⑨(图5)
(三)茶田型
“茶田型”受贵州铜仁地区民间礼仪活动的影响,在保持基本形态构成的同时,装饰功能得到了放大。
1.“巴岱雄”的服饰
其整体形态与之前两种装扮并无太多差异,而用色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
头帕的颜色绚烂,用色要比苗区普通男子丰富。所缠戴的五色彩条头帕是“茶田型”巴岱服饰最有特色的标志。
“玄衣朱裳”,上衣为红色对襟短褂,下装为黑色胯裆裤,脚穿黑色布鞋。其装束颇有古傩中“方相氏狂夫所服玄衣朱裳,左右同色,不得为偏衣也”[2]之遗韵(图6)。
2.“巴岱扎”的服饰
“巴岱扎”的服饰与“禾库——腊尔山型”形态大体一致,由红头巾、五人冠、红袍组成。其区别在于所用的装饰图案不同。比如“禾库——腊尔山型”的五人冠的装饰纹样一般为云气纹、宫殿和龙凤纹样,而“茶田型”只用凤纹。这跟两地的图腾崇拜有关。尽管楚人崇凤,但是湘西苗族并没有凤鸟情结,其有关的凤鸟造型均属外来文化的引入。而贵州铜仁地区,战国时期就属于楚国黔中郡,自古便有“嘎闹(ghabnes)崇拜”⑩。故对凤鸟纹尤为热爱。“茶田型”五人冠受其影响,整个帽冠都由凤鸟纹装饰。
另外红袍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之前的红袍大体比较素雅,装饰纹样也仅限与宗教题材有关的,比如团型“福”纹、八宝纹、太极纹等。“茶田型”的装饰纹样却与之前的截然不同,颇具生活情调。平常苗区喜闻乐见的事物都是袍面的装饰素材。比如桃花、马鞭草、山鸡等等。这些鲜活的素材,也为神圣祭祀礼仪增添了一份娱人的情趣(图7)。
至此,我们已经理顺了湘西凤凰苗族祭祀仪式服饰的基本形态,大致感受了湘西苗族民间礼仪的绚烂多彩。我们应以传统为依托,兼容并包,对湘西苗族礼仪中所保留下来的民族的文化投入更多的情感和喜爱。
虽说如此,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湘西苗族巫衣几乎成为“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如何才能使人们对其有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认识,并吸收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并让其在现代社会里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梯玛”又叫“土老司”,是湘西土家族巫傩仪式中的祭师,均为土家族人。
②“胜乃莽”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傩仪式中的祭师,均为苗族人。
③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讲究综合性的把握,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将自然、人文、历史等一些因素结合起来,全面了解区域特征。
④湘西凤凰的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熟苗”是指明清时期,苗族地区被强制接受汉化、加入民籍、有户口登记在册,处于土司统治或政府委派的流官管辖之中的苗民。主要分布在马颈坳、振武营、乾州、竿子坪、吉信、沱江镇、廖家桥、阿拉营等地区的苗族。“生苗”是指未受“教化”,没有编入户籍,田地不在赋税之内,人丁不在徭役之中的苗民。主要分布在湘西腊尔山一带。
⑤按周代奴隶主贵族传统: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是礼服的颜色。而绀、红、缥、紫、骝黄是间色,卑贱象征。
⑥关于“巴岱雄”的服饰用色,在苗区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众所周知,苗族是个迁徙的民族。涿鹿之战后,苗族先民一路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们的身体被荆棘岩石划开,鲜血伴着尘土将原来的干净衣服染成类似黑色的深颜色。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苗族把这段艰难、悲壮的历程记录在服饰上,代代相传,永世不变。他们把着重色衣服看成认祖归宗的标志,仿佛不着深色服饰就得不到先祖认同和庇佑。因此每逢苗区信仰仪式,着深色服饰的男子比比皆是。“巴岱雄”作为仪式中的纯正祭师,更是严格要求着装颜色。
⑦也有人称“五人冠”为凤冠、五岳冠。
⑧五人冠上左右两边的人像绘制稍有不同,其中巴岱祖师像是以一人形象代表其所有的师傅;而巴岱扎像则是代表法师本人。
⑨南宋陆游在《老雪庵笔记》有关于苗族男子头饰的描述:“以金习插髻”。之后《黔记》也有大抵相当的描述:“插鸡尾于巅”“上插白鸡毛”。这是贵州苗族男子的普遍装扮。
⑩“嘎闹”汉译为“鸟”的意思,“嘎闹(ghabnes)崇拜”即“鸟崇拜”。这是贵州苗民的鸟图腾崇拜的反映。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66.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台北: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1:71.
[3]张子伟.湘西祭祖习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5]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何积全.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7]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M].上海:国立编译馆翻译出版社,1951.
[10]龙炳文、龙寿祥,古老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0.
[1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12]张应和,彭容德.苗族婚姻理词[M].芷江侗族自治县:长沙:岳麓书社,1987.
[13]杨正保,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14]龙颂江,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5]臧迎春.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6]孔德明.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7]刘玉堂.长江流域服饰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18]黄能馥,乔巧玲.衣冠天下——中国服饰图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张玉燕.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J523.5
A
1003-9481(2016)02-0038-04
易子晴(1986-),女,苗族,籍贯湖南,硕士,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