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萃
(山东省成武县成武第二中学 山东成武 274200)
高三复习课需要老师“对症下药”
李秋萃
(山东省成武县成武第二中学 山东成武 274200)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与不学都没有多大意思。”“语文成绩提的慢,花很多时间也不一定提上去”对于语文的学习,这样的认识很是“深入人心”,学生如此,很多家长,甚至“非语文”教师们也都这么想。果真如此吗?高三语文成绩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理科生大多是不重视语文的,甚至几乎不学语文。很有意思的发现,有很多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从高一到高三,犹如平坦宽阔的大道,曾何有过起伏?哪怕语文成绩不怎么好,也不愿去花精力去学语文,花时间去提高语文成绩。他们宁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到学习其他学科上,也不会给语文的学习留出时间。他们觉得花时间学习语文是一种浪费,学语文就是浪费时间,真是令人痛心。
事实上,大家对语文学习的这种认识,仅仅只停留在了表面,太过肤浅。只要我们对考生试卷多加分析,不难发现,成绩很难再有较大的提升这种现象只是针对部分学生或者部分题型而言的,比如,一个同学的语文成绩平时可以考到一百二十分,或着更高,那么对他来说,给他一百三十分的目标,难度会较大,因为学生可提升的空间小了,那么可提升的难度自然就比较大。再比如,不同的题型有着不同的特点,有些试题是在短时间内的确是很难提升的,而有些则不然,就比如两个同是考到一百二十分的同学,有的是在病句或者科技文阅读上问题较多;有的是在作文或者表达能力上。病句或者科技文这些题型,除了所谓的语文“基本功”,语文素养外,还更讲究做题的方法和策略。如病句题,只是单纯的依靠语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培养一定的敏感点。如:杂糅句式类型题需要培养对杂糅句式的敏感度。对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否搭配、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等)、顿号(考虑并列成分是否并列、并列成分是否有交叉或包含关系等)两面对一面、谓语动词“是”、连词“和”、成分赘余等的敏感度。对于对病句一头雾水的同学而言,只要培养了这些敏感点,这部分的成绩是可以在较短时间有个较大的提升的。科技文阅读方面,有不少同学自认为已经读懂了文章,在做题时仍然错误百出。究其原因,是对这类题的出题特点不够了解。这类题往往是有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等特点,我把这类题成为陷阱题,如果同学们了解了这些特点并培养对这些特点的敏感度,那么做这类题时就会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对于各项题型都处于浮游状态的学生,特别是成绩在八十分左右徘徊的学生,他们的可提升空间是比较大的,只要分析出错原因,“对症下药”,他们的成绩是可以再短期内有个较大提升的。
近两年带高三,每次开学,我都会跟学生们分析并寻找他们的“弱点”,而每次带领着他们分析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那微微上翘的嘴唇和那泛着亮光的惊喜眼神告诉我,他们认识到了,语文的学习是别有洞天的。对语文学习重拾信心的同学们是多么的可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成绩始终在八十分左右徘徊的男生,他的主观题做的还不错,但是前面的十二个选择题,每次考试都稳定在答对两三个上,真的是很差!在给他的试卷做了分析后,我给了他一个“私人订制”,先从容易提高的题型入手,比如病句,第一个星期,坚持每天做两个,第二个星期每天做一个,第三第四个星期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同时要配合理论知识,比如句式杂糅句式,要会背或者熟读。科技文部前两个星期坚持一个星期做两到三篇,以后根据提升的程度在做题量上再做适当调整。当然只是做题是远远不够的,所谓知己知彼,很多题型是有规律或者方法可言的,如果同学们能了解规律和方法,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的。比如科技文阅读的这三道选择题,是很多同学的弱点,我时常把他称作“陷阱题”,跟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很类似。比如张冠李戴,比如范围过大或过小,比如过于绝对等等,可能仅仅是一字之差改变了原文意思。同学们平时习惯于看文章,然后很盲目的做题,他们没有培养出对个别词的“敏感”意识,做起来就费时费力,还经常做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同学们就需要去结合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对症下药”的方法在这位同学身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选择题可是对了六七个,再后来可以稳定在八九个了,做的顺手的题他甚至可以全部答对。他的高考语文成绩考到了一百多,我看了他的总成绩,高出二本分数线十几分,真是为他捏了把汗。后来发现毕业后还能时常主动联系我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在语文成绩上尝到甜头的。
一个月的时间,语文成绩提高了十几分,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已经放弃了语文,他们只是不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只要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语文的成绩也会在短时间内有个大幅度提升的。所以,今年的高三复习,我把这种方法落实到了实处,以表格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并能对症下药。相信今年定时丰收的一年。
高三的复习课,学生需要老师们能够帮助他们找出学习的“弱点”,需要老师的“对症下药”,并能督促同学们去认真完成,以更有效的学习去提高成绩。
图1 图2 图3
这样不但能形象有力地验证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时还解决了实验室器材不足的问题,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加强联系、深入实践:学了密度知识之后后、要求学生学而致用,引导学生测量生活中食用油、酱油、小麦等的密度;学习热学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导热性能差和导热性能好的材料,看看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了杠杆知识之后,寻找自己身体上应用杠杆的部分,并尝试分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分析家庭用的扫把、筷子、羊角锤、剪刀分析是什么的杠杆等等。
总之,如果让课外小实验持续的开展下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拓展,学习物理的兴致得到激励,自主探究的思想得到陶冶,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