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表1 胸围、颈根围、颈根宽三者相关性
关于旗袍领口结构设计的思考
孙茜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颈部特征影响着服装领部的结构造型设计,而领部的结构设计是服装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着装的一个重要视觉中心。在旗袍的结构设计研究中,为表现女子的含蓄端庄美,它要求领部更加贴合人体,像人体的第二层皮肤,依附在人的颈根围处。本文在国内外研究领口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基于对随机选取的143名20-25岁女大学生做了人体数据采集,利用SPSS做了大量数据分析,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探讨领口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问题。
旗袍;领口结构;造型设计
1.1 人体颈部的定义。如图1,颈部是连接头跟躯干部的连接部位,是服装衣领所覆盖和修饰的人体部位。颈部的骨骼是由7块颈椎骨组成,服装工程上用第7颈椎棘突作为人体测量颈部的重要标记点之一,即后颈点BNP(Back Neck Point);颈部肌肉除了最外面的颈阔肌以外,大致都是由沿着颈椎、前后细的肌群并倾斜的包围在外侧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而形成①。
1.2 人体颈部形态。人体的颈部形态因人而已,但大体可以看成一个椭圆台体。不同的人,颈部形态是有一定差异性的,有粗细程度的差异、长短差异以及前后倾斜角的差异(图2)。
图1 人体颈部结构图
图2 人体颈部形态图
1.3 颈部的测量方法。颈根围的确定,是根据人体颈部的三个标志点来定的。即BNP(Back Neck Point)、SNP(Side Neck Point)、FNP(Front Neck Point)。后颈部的第七颈椎棘突可以从体表上看到,或者低下头便可更直观的颈部表面明显凸起,是基础领窝后中心标志后颈点BNP点。颈侧点SNP在标志过程中先需要确定斜方肌前端在颈侧向头后部延伸的位置,斜方肌的前缘和从肩端沿肩棱线朝颈部逆行的支点,就是颈侧点SNP点,前颈点FNP、侧颈点SNP和后颈点BNP的光滑连线与颈部的下界重合,这条线就是我们要确定基础领窝线②。颈根宽(Neck Width)是左右颈侧点(SNP)之间的距离;颈根厚(Neck Thickness)是后颈椎点(BNP)到前领窝点(FNP)之间的前后距离。
2.1 颈部的运动范围。由于颈部僧帽肌和胸锁乳突肌的作用,颈部可以作内外旋转、多角度、多方向运动。研究表明,颈部的运动前屈时达49.5°,后伸时为69.5°,侧屈时左方达43°,右方达41.9°,回转运动时左右方达74.2°。这些运动引起颈部尺寸的变化和皮肤的伸展收缩,使颈围线也发生变化③。
2.2 颈部的运动特征对领部结构设计的影响。颈部可做四周运动,前屈运动是颈部的主要运动状态。颈部的运动范围是比较小的,对应的在进行领口结构设计时可以着重考虑它的静态结构,再根据颈部的生理需求和运动量加一定的放松量。旗袍对人体颈部与领口贴合度要求很高,所以了解人体颈部的结构特征,对旗袍领口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领口结构设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是从研究各国原型的领口结构设计出发,比较各国领口结构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根据SPSS研究分析所得数据,探讨领口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问题。
3.1 国外领口研究现状。在进行旗袍领口结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当代各国的原型的领口结构设计进行必要研究。原型本身的含义是指在各种实际应用变化之前的基本形态,可以应用与多个领域。现今国内外大多采用的胸度式作图法,在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均采用的这种方法,只需测量穿着者胸围、背长、袖长等少数几个尺寸,以胸围为计算基准算出其他部位的尺寸。在种制图方法简单快捷,英国的尺寸测量相对比较充分,测量部位相对较多。
(1)美式女装原型领口结构设计。美式女装基本纸样是按年龄阶段来进行划分的,主要分为两种:青年型和少女型。参阅美国女装规格及参考尺寸表,以女青年规格12为标准,厘米cm为单位,胸围88.9腰围67.3袖笼长41.9背长40.6落肩度7.6。后领口宽为B/16+1.3cm=○,垂直向上取1.9cm确定后颈侧点。前领口曲线长确定方式为:前中线顶点向下取2.5cm,分别水平和垂直作出长度为○-0.5cm,为前领口的宽和深,再作前领口弧线。
(2)英式女装原型领口结构设计。与美式女装原型的分类方法不同,英式女装基本纸样是按照服装种类来划分的。这里主要介绍套装基本纸样的制作。以厘米cm为单位,胸围88背长40袖窿深21颈宽7.25肩宽12.25背宽34.4胸宽32.4乳凸量7。前后领宽取颈宽尺寸,后领深为1.5cm,前领深为颈宽+0.7cm,再作领口弧线。
(3)日本新文化原型领口结构设计。新文化原型是日本文化女子大学从1995年开始研究,与1997年7月推出,2000年4月全面用于教学的新一代女装原型。胸围84背长38。前领口宽=B/24+3.4cm=○,前领口深=○+0.5cm;后领口宽=○+0.2cm=●,后领口深=●/3,连接各关键点即得领口弧线。
3.2 国内领口研究现状
(1)第三代女装衣身纸样领口结构设计。胸围84腰围66背长38。第三代女装原型中,前领口宽为B/12=○,前领口深为○+1cm;后领口宽为○+0.2cm=●,后领口深为●/3,连接各关键点即得领口弧线。第三代女装衣身基本纸样,前领宽公式采用B/12,比第二代(B/12-0.2cm)增加了0.2cm。这样使一系列尺寸发生微妙变化,整个领口尺寸有所增加,肩斜度加大。肩省省量从2cm改为1.5cm,后袖窿与背宽线相切又回到了第一代的状态,但袖窿最低点作了适当的前移。
(2)东华原型领口结构设计。原型的制图的规格:号型为160/84A,背长为38cm。东华原型中,取0.05B+2.5cm=◎为后领口宽,自背长线上端向上量取◎/3为后领口深。取◎+0.5cm画前领口深,取◎-0.2cm为前领口宽,连接各关键点即得领口弧线。
(3)国内学者最近研究的衣身原型领口结构设计。该原型制作的对象是90后少女的体型,采集数据后进行SPSS的分析研究,由此建立90后少女服装原型。并按国标方式将体型划分为四类。该原型采用少女中间标准体(162/82),原型制图需要用到的规格与尺寸有:胸围、背长、背肩宽、前腰节长。胸围(B)=B*+12cm=94cm背长=0.05B*+0.2G+1.8=38.3cm背宽/2=0.13B*+6.8=17.5cm。后领口宽=0.05B*+2.5cm=7.2cm,后领窝深=2.35cm,前领口宽=7.7cm,前领口深=6.9cm,连接各关键点即得领口弧线。
3.3 原型领口结构设计比较。美国、日本以及国内研究的原型在领口结构设计上有其共同之处,即用胸围做领口结构设计的依据,根据胸围的尺寸来设计领口宽和领口深。英式原型则用颈围作为计算依据,对比可知美式女装原型的4个尺寸值相对比较小,新文化式女装原型的取值为相比比较偏大。各原型取值之间都有一定差异性,互不相同,这与地域人体体型相关,也与他们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
美国、日本、国内研究的原型在领口结构设计上都是根据胸围的尺寸来设计领口宽和领口深,而在服装工业中,用胸围这个指标来设计领部的结构是无法描述对相同胸围的人而颈部形态差异的。颈宽主要影响因素为颈根形状。颈根横截面可分为偏圆形和偏橄榄形两种形式,较瘦人群颈根稍偏扁,较肥胖人群颈根稍偏圆。较扁颈根颈宽较宽,较圆颈根颈宽较窄,后颈宽较前颈宽稍宽,如图3。
图3 人体颈根形状图
图4 人体胸围与颈根围散点图
为此,我们先分析胸围与颈部各尺寸的关系。根据所测量到的胸围与颈根围的数据我们利用SPSS进行相关关系得到的散点图如图4。如图可知,胸围为86cm的女子其颈根围的取值范围在35.3cm-42cm之间不等,相差区间为7.5cm。可见用胸围这一单一指标来设计领部结构是有其一定的不足之处。那么是否可以用直接用颈根围做领口宽跟领口深的确定依据。英国女装原型的领口设计就是用人体的颈围设计领部结构,但是同样颈围的人,其颈根围的具体形态是大不相同的,所以用颈围做服装的领口宽及领口深的确定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
对数据测量胸围与颈根围、胸围与颈根宽、颈根围与颈根宽之间的相关关系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得出结果如表1:
表1 胸围、颈根围、颈根宽三者相关性
由表1得,胸围与颈根围的相关系数为0.122,胸围与颈根宽的相关系数为0.046、颈根围与颈根宽的相关系数为0.103。可见他们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较弱的,所以基于人体胸围或颈围的尺寸这两种方法去确定颈宽是很难做到上衣领口与人体颈根部的形态相吻合的。
旗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良好的品牌发展趋势必将迎来广阔的服装市场。符合人体工学的旗袍领口结构设计十分必要,国内外的研究在领口结构设计上多是采用胸围或颈围的数据做推算领口宽与领口深的依据,而人体体型差别各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人体胸围或颈围的尺寸这两种方法去确定颈宽是有其不妥之处的,用人体胸围或颈围的尺寸去确定颈宽是很难做到上衣领口与人体颈根部的形态相吻合的,故关于旗袍领口结构设计的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注释:
① 中泽愈著.人体与服装[M].袁观洛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② 王海宁,王厉冰.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领部在结构设计中的处理办法[J].北京纺织,2005.26.55-56
③ 王海宁,王厉冰.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领部在结构设计中的处理办法[J].北京纺织,2005.26.55-57
[1] 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7).33-127
[2] 中泽愈.人体与服装[M].袁观洛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 蒋丽君.基于颈部特征的衣领三维结构数字化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12.35-38
[4] 王海宁,王厉冰.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领部在结构设计中的处理办法[J].北京纺织,2005.26.55-57
F27
A
1671-1602(2016)20-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