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庞峰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陌生化思维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郭翔,庞峰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陌生化”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被运用到景观建筑设计中,指导着我们景观建筑设计行为,将日常的熟悉事物加以改变,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感,唤起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增强作品的审美情趣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陌生化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表达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并适当运用陌生化思维的中心思想。
陌生化;景观建筑;设计
1.1 陌生化来源。“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文学理论。简单说“陌生化”就是改变了我们对熟悉的人和事物的定式印象和思维,用创造性的方式人为地改变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并赋予事物新的感觉,让人们对过于熟悉的事物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1.2 陌生化思维。目前不仅在文学、戏剧等领域,在设计领域陌生化同样得以运用。通过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陌生化的大量运用,对于设计艺术而言,陌生化已成为一种思维模式。陌生化思维更多地从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出发,其基于一定的经验积累,并且对熟知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积极发现另外一种可能实现的表达方式。
1.3 陌生化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当今社会的各类设计常常是利用陌生化思维来达到创意目的。通过对被设计物体的陌生化,可以使设计作品唤起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增强作品的审美情趣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美国作家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设计心理学》中对消费者心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过于熟识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因为过于熟识可能视而不见,而完全陌生又会产生心理拒斥。诺曼在书中提醒设计师重新看待平常已十分了解的事物,如门把手、水龙头、档案柜等,并对这些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提出问题。
2.1 观看高度与观看距离的陌生化
2.1.1 熟悉的观看高度与观看距离。人眼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人类最普通、最一般、最熟悉、最习惯的观看方式。人眼大约相当于50mm焦距的照相机,视野体呈锥状,水平方向较宽,垂直方向较窄(水平视野约180°,垂直视野约130°)。人站立时视高约1.4~1.6m,视野方向为水平偏下10°,坐姿时的视野方向为水平偏下15°。(图1)
图1 人的视野
2.1.2 陌生的观看高度。改变观看主体与观看对象常见的相对高度,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观看体验。
(1)降低视点。安藤忠雄设计的水御堂(图2),主体建筑位于地下,地面上是一个覆满绿莲的椭圆形大水池,水池中央有一直跑楼梯,当人们沿着楼梯向下行走,视点与水面的位置关系便开始发生变化,某一时刻,人的视线几乎与水面平行,此时观景的视点低于常见视点,给人一种新鲜感。
图2
(2)抬高视点。奥地利的溶洞高山观景阁(图3)是一个环形的玻璃房子,用钢柱支撑在木制观景平台上方。观景平台的位置己经在海拔956m的山峰上,建筑师还要把人托举到空中观看。将观景视点抬高,使所观看到的景色异于日常,提高观景者的观景兴趣。
图3
2.1.3 陌生的观看距离。观景需要适当的观看距离与角度,观看角度往往与视距有关。研究认为,人在观看某个物体时,视距为物体高度的2倍,即视角为27°左右时,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既能获得对物体的整体印象,又能兼顾细节。当视距为物体高度的4倍,即视角为14°左右时,适合观看整体效果。(图4)通过控制观看距离,使人们在观看熟悉的景观时产生新鲜的感受,也是陌生化的一种方法。
图4 观赏角度控制(图片来源:赵晓光《民用建筑场地设计》P115)
2.2 视野形态的陌生化
2.2.1 比例。基于人的自然视野,通常来说,当景框长宽比接近黄金分割比例1:0.618时,人的视觉感受是最舒服的。如果景框采取非常规的长宽比,将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1)大长宽比。大长宽比表现为水平向狭长。大长宽比景框可以突出框景的水平特性,使观看者的视线有横向运动的趋势,对海平面、原野、连绵的山峦等具有水平舒展特性的景观起强调作用。
大长宽比景框给人以安全感。如在埃斯特雷拉地区的门户古维亚,建立了一座古维亚法院(图5),在二楼大厅位置开了一个横向大长宽比的玻璃窗,其既满足了人们观赏室外景观的要求,又带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并且保证了私密感。
在我国航道管理条例之中明确的规定了航道所包括的大到沿海、江河等水域,小到一些湖泊与运河等可以通航的水域。航道设施所指的主要包括一些具有协航导航功能的设施、整治建筑物、过船建筑物、航运梯级以及一些具有其他功能的航道工程设施。与航道有关的设施所指的主要指会对航道通航条件造成影响的桥梁、闸坝、码头、水下电缆、架空电线以及管道等跨河、拦河与临河的建筑物,并且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类型的工程设施。
当长宽比大到一定程度,即景框成为一道狭缝时,狭缝具有神秘的特质,将激起观看者的好奇心,引人“窥视”。荷兰Ateliereen事务所设计的观景塔(图6)成功运用了这一原理,创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观景点。
图5
图6
(2)小长宽比。小长宽比表现为竖向狭长。更加突出“暗示远处的景物”。亚历山大提出:将狭长的竖向洞口开在走道旁、楼梯转角处等过渡空间或交通空间,于是观者从窗洞前经过时“能够瞥见远处的风景”,远胜过“造大窗让人在那儿不停地赏景”。
2.2.2 形状。各种形状有其相应的文化内涵,正方形是最人工的一种形状,而圆形则象征自然,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天空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倒扣在大地上的半球体。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则打破了天空的常规“形状”,让人们对有中国意义的建筑产生了新的观感。(图7)
图7
2.2.3 遮挡。在景框前用格栅、穿孔板等构件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能够产生陌生化的效果。遮挡构件本身与景框中的自然景观形成叠加,增加了景观视象的信息量和复杂度。例如位于卢布尔雅那的Kekec幼儿园,这座建筑的玻璃表面还装有一层可旋转的垂直百叶窗,百叶窗的一面漆有五颜六色的油漆,另一面则保持木材的原样。(图8)
图8
遮挡手法特别适合于处理那些景观相对匀质、单一、缺乏变化的场景,如一片单一品种的树丛,通过不规则的遮挡破解景观的匀质性,为视景增加活跃因素。
2.3 其他特殊手段产生的陌生化体验
2.3.1 反射。反射可以形成戏剧性的观看效果。
图9
2.3.2 透视。位于法国的Saint-Denis幼儿园和小学,考虑建筑比例,为避免单调而固定的立面形式,建筑师设计了木制表层系统,木板的下表面涂成橘黄色,上表面涂成苹果绿,前表面保留原色。正立面进校看起来是绿色,出校时却变成橘黄色,这种效果是对训练大脑有着很好教育意义的视觉错觉。(图10)
图10
2.3.3 光学装置。光是视觉的基础。巧妙使用某些光学装置,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陌生化的观景体验。
建筑中使用彩色玻璃并不新奇,但与哥特式教堂、朗香教堂不同,有些建筑的彩色玻璃不是为了给室内提供特殊颜色的光线,而是为了观看外部景观。有时,彩色玻璃成为滤镜,看天的窗口加蓝色滤镜,看树的窗口加绿色滤镜,使欲强调的色彩愈发浓烈。
我国古代园林拙政园中三十六鸳鸯馆内的蓝色琉璃玻璃,夏季晴天时透过普通玻璃看窗外景色时,一片郁郁葱葱,而透过蓝色琉璃玻璃看窗外的景色时,犹如雪景一般,给观景人带来别样的新意。(图11)
图11
3.1 陌生化思维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用陌生化设计手段创造不同的观景体验,增加观景兴趣,使日常景观增加魅力,提升观景品质。具体手法包括:改变常见的观看位置、视线方向,进行适当的遮挡,或者利用反射、透视、滤镜等光学和视觉原理等。
“陌生化”思维究竟如何去指导设计实践?首先从“看”着手,即如何发现“陌生”。这里的“看”指看什么、怎么看。“看什么”就是指通常被我们忽略的某些现象与细节,这些形象一旦被提炼,我们就获得了新的形式美素材。“怎么看”主要指非常态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周围环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视点的转移,另外我们通过仪器设备观察物体的微观世界,同样也能得出新的物象,这些物象对于我们而言同样是一种陌生化的元素。
3.2 陌生化思维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3.2.1 注意合理性和适度性。陌生化思维并不是绝对地追求新鲜、奇异,只顾追求奇异而采用完全陌生的事物加以表现,会使设计的本质出现问题。这其中就要准确把握陌生化的度,“熟悉中的陌生”才可能造就优秀的创意。
3.2.2 注意适宜性。陌生化思维的出发点必须是适宜的,要保证作品在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时不会产生不良歧义。由于陌生化大多是由原有的、人们熟悉的元素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新的事物领域,这种新的构建如果没有经过详细合理的推敲,会存在很大的被误读的可能,因此要格外注意。
3.3 陌生化思维对设计的影响。陌生化的设计思维虽不完全等同于创造性思维,但它强烈地体现出创新,强调对现实事物的再思考与重新实现的可能,给人们一种崭新的面容。陌生化思维既是结果,又是实现结果的途径。陌生化思维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因此,陌生化思维应在景观建筑设计领域中被广泛的应用,且必须运用得当。在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陌生化这种思维,通过重新构造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受,把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唐纳德·A·诺曼(美国).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3-10-1
[3] 周至禹.设计与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 马辉.景观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郭翔(1993-),女,汉族,山东曲阜人,硕士,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艺术与空间设计。
导师简介:庞峰(1971.0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文化部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山东省传统民居与老建筑保护改造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室内设计研究所所长。
J59
A
1671-1602(2016)20-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