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有关资料说明:婴幼儿期正是幼儿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他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然而,现在有的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对幼儿的活动层层设防、处处限制,有的幼儿园教学忽略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小学化,整堂课采用教师讲演、幼儿听讲的形式;有的幼儿园布置简单,缺乏幼儿动手的材料;有的幼儿园虽然有各种区角,可是只充当摆设,没有很好地利用区角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目前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保护。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拱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怕捧在手里掉了,含在嘴里化了,被“圈养”起来;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生活缺乏自理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一、幼儿园应设置适合幼儿动手操作的区角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因此,幼儿园应设置适合幼儿活动的各种区角,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娃娃家、种植区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比如:让幼儿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角色,照顾娃娃、打扫卫生、学习做饭、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在科学区,幼儿动手操作,搭房子、拼汽车等,比如准备可转动的大吊车、带磁性的花和各种材料(积木、铁、泡抹、绳子、纸等),让幼儿自由摆弄操作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转动大吊车,产生对磁铁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利用磁铁让大吊车做不同方向的转动,初步感受磁铁的正负极,然后进一步的尝试,让大吊车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转动,探索利用正负极进行各种尝试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并乐于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成果;在植物角,可以让幼儿认识大蒜、萝卜、芸豆等,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剥一剥,学习简单的种植方法,让幼儿在亲手埋土、浇水、拔草的过程中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练就一双“小能手”。
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善于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兴趣。例如,在计算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图形”中,教师先出示用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小鸟、金鱼、老虎等,教师先出示美丽的范画来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老师这幅漂亮的画是怎么拼成的?你们还可以用这些图形拼成什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拼,自己动脑想,用各种图形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还比如在趣味小实验中,可引导幼儿观察如“汤勺折了” “多彩的气泡” “会变的颜色”等科学小实验,并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孩子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家园同步,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一天当中有很长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互相沟通协调一致,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动手是幼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也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改掉以往“保姆式”的教子方法,即事事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来转去,过分操劳。家长应该有意识引导幼儿做事,如擦擦桌子、洗洗抹布、扫扫地。同时要抓住时机不断对幼儿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动手做事是大人们喜欢的,使其变得愿意动手、愿意做事。当然,在幼儿动手做事时难免产生一些失误,如把鞋子穿反,将衣服扣系错等,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幼儿肌肉发育不完善,所以动作协调不起来。
总之,培养一个人养成爱动手会思考的习惯,幼儿阶段尤其重要,广大教师、家长及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下一代心灵手巧、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