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实践探索

2016-12-15 18:45郑轶文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震台站减灾

郑轶文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地震监测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实践探索

郑轶文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科普宣传形式之外,如何利用大量专业地震监测台站开展科普宣传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几年来北京市地震局地震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例,提炼归纳出利用地震监测台站开展科普宣传的独特优势,提出应该转变传统科普宣传思维模式,切实发挥专业地震监测台站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的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地震台站;科普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0 引言

我国地震多发,频率高、震级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是基本特点,仅近几年就接连发生了汶川、芦山、鲁甸等一系列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害过后,如何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震、自救能力是一项重要工作。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灾前的防御比灾后救助更经济也更人道[1]。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应对地震的能力,是灾前防御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扩展宣传渠道和传播途径,扩大其覆盖面,台站宣传就是其中一个途径[2]。

1 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分析

1.1 初见成效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指导、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格局基本形成,全民重视防震减灾的理念基本确立。二是固定宣传阵地和流动宣传阵地基本形成,目前多数地市具备专业或者综合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并对外开放,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在每年“5·12”等重点科普宣传时段围绕防震减灾内容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三是近几年多次大地震的发生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唤醒了广大公众的忧患意识,谈震色变的局面基本得到改变,多数人能够正确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并掌握了一些防震避险知识。

1.2 差距较大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总体科普水平不高。根据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科普程度也不平衡,城市好于农村,东部好于西部,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3]。在防震减灾领域也大致如此,根据调研结果 ,在北京这样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仍然有40%的人群没有接受过有组织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4],与多地震的日本、美国等相比,我国公民的防震减灾素质也存在不小差距。

针对科普现状不容乐观的现实,作者认为影响科普宣传效果的主要问题在于4个方面:一是科普作品数量不少,针对性强的不多,往往都是“普适”性的;二是科普作品品种不少,原创的不多,许多都是相互传抄,赶不上科技进展的步伐,吸引力不够;三是科普工作者不少,领衔专家不多,多数科学工作者对传播科普兴趣不高,认为做这些工作似乎有些“浪费人才”;四是科普活动不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传播不多,缺乏对公众深远的影响。

2 转变开展科普宣传的思维方式

科普一般是指利用公众易于理解或接受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科学知识或科学技能,其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由此可见,普及科学知识只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应该包括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多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传播其影响会更加深刻、重要。在这方面,现在的科普工作中或多或少重视的不够,这也是广大科普工作者尽管已经很努力,但仍然对科普成效存在缺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在教育领域已经形成共识,其内容绝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就给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规定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推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强调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为了弘扬正能量,社会往往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方式教育大家,但绝不仅仅是想让大家记住典型人物的具体事迹,也不是想让大家模仿他们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先进人物的精神,鼓舞全社会奋发向上。

科普过程中如果过多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最多只能教会大家少量所谓的知识,难以形成一种思维方式,难以形成正确应对大自然的科学技能,更难以发挥科学精神对人类的鼓舞作用。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防震减灾独有的,是科普工作的共性问题,而在防震减灾领域表现得比较明显。目前全国有2万多地震工作者,大批科技工作者坚守在地震监测第一线,按照“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要求兢兢业业地观察、分析着海量的数据,目前的科普宣传中很少涉及到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探索和思考。

3 利用地震台站开展科普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防震减灾工作日益关注。为了监测地下信息,地震系统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地震监测台站。多年来,台站的基本任务主要有监测、预报、科研三个方面,其中首要任务是监测,为震情判定提供连续、及时、准确、可靠的地震观测数据。地震台站的社会价值要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拓展,在新时期下,我认为台站还应该肩负着科普宣传的任务,尤其在宣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做出贡献[5]。当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台站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地震监测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有着其它宣传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3.1 宣传地震事业与科普宣传并重

地震台站科普宣传不但让受众掌握了地震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让社会理解地震事业的内涵[6]。地震台站包含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仪器,公众通过实地参观,可以看到这些仪器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也能了解到地震工作的现状,便于向公众揭开地震监测的神秘面纱。同时台站科普宣传使公众看到并明白地震专家们具体在做什么,国家建设有大量的地震监测台站,有的台站就在我们身边,时刻监测着地壳活动,可以提升公众安全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3.2 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并重

在地震台站,公众可以看到台站工作人员为确保监测数据连续可靠,24小时值守,看到地震专家在精密的地震仪器前测量着一个个数据,亲身体验到每一个结论都来之不易、有理有据。这种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的精神正是全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比地震概念更加重要。

3.3 拓宽业务领域与培养人才并重

用感情的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将被动的宣传转变为人与人的交流。大批地震台站人员在做好监测的同时,又能对社会宣传,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宣传人员就能达到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素质的目的。为了做好对社会的科普宣传,科学回应社会公众的提问和咨询,台站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全面了解地震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推动专业人员进步的压力和动力,既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又节省开支。通过台站科普宣传活动可以加强台站与社会交流,拓宽了台站业务领域,扩宽了台站功能,使台站人员与外界的接触途径增多,提高台站工作人员的素质。[7]在地震队伍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的同时,社会对地震事业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防震减灾的社会氛围逐步得到改善。

3.4 增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重

台站宣传可以增强受众的感性认识,大幅度提高宣传效果。人类认识事物首先是感性认识,其次是理性认识。尽管从认识论的角度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比不够深入、全面,但从科普这个角度看,感性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经历过地震,也没有感受过什么是地震,如果一开始就给他灌输一套关于复杂的构造运动引发地震灾害的地球物理理论,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接受。相反,在地震台站,地震监测仪器和数据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实物承载科普常识比较容易接受并印象深刻。许多台站是集多种观测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震台站,如北京市新建的海淀地震台在繁华的市区内,台站内建有具有真实体验地震的模拟振动台和仪器研发实验室,通州地震台多年来地电地磁测项手段比较全,丰台地震台流体测项比较突出,延庆地震台三大学科体系的观测手段均有,群众可就近参观还可根据兴趣有选择的参观,了解一定的地震科普知识,还可以站在振动台上亲身体验4级地震的震感,模拟地震避险。

4 地震台站科普宣传实例分析

几年来北京市地震局非常重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各种契机在台站开展科普宣传,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4.1 台站覆盖面广,宣传以点带面

几年来北京市地震局开展了以台站为窗口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目前北京市地震局建有8个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在不同的区(县),覆盖面很广。已经有海淀、昌平等6个台站举办了对外开放活动,遍布北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到北京市区和郊县,6个台站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累计达到十几万人,间接参与人数达到几十万人。

4.2 媒体广泛宣传,产生社会影响

与媒体合作广泛,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震台站开放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了受益群众的覆盖面,把活动效果提高到新的、更广的层面。“5 ·12”防灾减灾日对外开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参观人员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年龄段。台站宣传取得的宣传效果、普及效果十分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4.3 宣传手段多样,认识地震全面

活动期间,台站制作并发放了大量宣传手册,展出了多种宣传展板。台站均设有宣传资料发放区、展板展示区、视频播放区、地震仪器区,体验区。体验室里有高层逃生,可以模拟如何使用绳索和缓降器在高楼逃生。科普展厅里有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小屋,可以让更多的市民真真切切的体验到地震来临的感受,并学习到避震、逃生方法等。产品展示区公众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震仪器。实践证明,宣传手段多样性,有利于受众全方位认识地震。

4.4 建立长效机制,逐步辐射社会

宣传形式丰富多彩,包括邀请、接待当地街道、企事业单位职工或学校学生到台站进行参观访问等,有时候台站人员还进入社区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指导群众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与所属区县地震局联合开展活动等。例如海淀地震台与西三旗街道办事处、枫丹小学、清河4小联合举办了地震疏散演练,旨在提高公众的防震避震意识,增强大家的防震避险技能。

4.5 专家亲自讲解,精神广泛传播

在多年的台站科普宣传中,科学精神传播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其他宣传方式难以做到的。退休老专家讲述与地震事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经历,讲解地震仪器在观测地震等方面的应用;群众亲身体验到监测仪器的灵敏,看到监测仪器上的曲线图,听到地震专家讲解我国地震工作状况,大家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了地震工作是科学性工作,地震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台站科普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教育效果,不仅很好地传播了科学精神,让群众认识了地震事业,还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环境,提高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5 加强地震台站科普宣传的几点建议

随着地震观测数字化的发展,地震台站的基础设施、观测手段、观测方式、工作内容和观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台站工作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8]。如何将有条件的地震台站按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地的要求进行建设,发挥好地震台站科普宣教阵地的作用值得不断探索,加速推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为台站提供政策支持

赋予地震监测台站开展科普宣传的任务,每年要有计划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并把“5· 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作为固定开放日。

5.2 丰富台站宣传内容

科普的内容应该更加全面,不但应包括科普知识本身,更多的应该能让受众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注重对受众的深远影响。

5.3 增加互动体验式产品

科普形式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尽量减少说教模式,多采用能够增加人们感性认识的科普方式,比如增加互动展示产品,尽量让受众直接体验,对大脑产生感性刺激。

5.4 提高科普宣传针对性

针对不同人群,提炼普适的知识要点,运用多种宣传方式传播给大家[9]。科普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细节,尽量以给受众留下基本概念为主,让受众形成科学的理念。

5.5 加强台站人员培训

科普工作者是学者,不但应该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对科学充满热爱,能够随时随地传播正能量,建立起人人自觉参与的防震减灾文化,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能力[10]。

[1] 陈冬柏,闫俊义.关于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思考[J].今传媒,2010,(9):177-178.

[2] 韩渭宾.初涉地震科普宣传的几点体会[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169.

[3] 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5-09-19)[2016-09-18]. http://www.xinhuanet.com.

[4] 邹文卫,洪银屏,翁武明,等.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6):15-31.

[5] 王锐锋,陈鲁刚,马利军,等.地震台站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宣传科普工作[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8(3):46-125.

[6] 王世昌.浅谈地震台的改革[J].山西地震,2005,(1):31-36.

[7] 樊冬,鲍从民.地震台站拓展职能服务一方[J].城市与减灾,2012,2(69):24-25.

[8] 徐芳芳 ,崔居全,荆 强.浅析专业地震台站在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地震动态,2016,(1):28-31.

[9] 郑轶文.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力求简单易懂分层次[J].城市与减灾,2015,(1):32-34.

[10] 郑轶文.建设人人自觉参与的防震减灾文化[J].中国减灾,2015,(10):38-41.

Popular Science Advocacy in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Exploratory Practice by Seismic Monitoring Stations

Zheng Yiwen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Beijing,Beijing 100080,China)

Popular science advocac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overall work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Apart from traditional popular sicnece advocacy ways,the new way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seismic monitoring stations turns out to be an important issue.By analyzing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popular science advocacy in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hina,this paper,relying on the publicizing practice of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Beijing in the last several years,summarizes th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this new publicizing way,and proposes that traditional publicizing ways of thinking should be changed so that seismic monitoring stations will be well leveraged.Further,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carry on the task of seismic monitoring stations in popular science advocacy in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seismic monitoring stations;popular science advocacy;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scientific quality

X43

1673-8047(2016)04-0079-05

2016-09-18

郑轶文(1972—),女,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猜你喜欢
防震台站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基于ETL技术的台站信息同步应用研究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地震台站基础信息完善及应用分析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基于语义分割和空间上下文信息的防震锤识别
一种具备干扰台站剔除的多台站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