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浩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洪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至此,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马云与李连杰联袂打造的“太极禅苑”正式开业。商业巨头跻身武术领域,使人们对武术的产业价值刮目相看。事实上,武术作为具有民族情结的传统体育健身方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具有相当的人才需求。然而,在当前武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供给侧面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面出了问题,抑或两者都存在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与建议。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干,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和悠久的教育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担负起了为国家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沿袭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二是泛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忽视了武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三是武术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在武术专业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套路与散打;四是武术教学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学习,淡化了对武术人文精神的传承。按照经济学理论供给侧也需多样化,才能满足需求侧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走向自主创新型发展的模式,推动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步,更好地发挥武术的时代价值;武术教育不仅具有与其他体育项目教育共有的价值,还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价值;武术技术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套路和散打的束缚,形成教育功能突出、内容丰富的体系;武术专业应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以专业细化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拓展,跨学科联合的教育和培养,注重武术文化教育,从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地域特色突出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武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应定位在为中小学培养武术教师或为武术专业队、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培养教练,还要为社会培养国际武术文化交流、武术商务助理、武术表演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凝练与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形成内容丰富、结构科学、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特殊性;既要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根据各地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不同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各专业要结合学校情况和地域特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分析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同电池的正极与负极,离开了供给与需求的任何一个侧面的来讨论都将是荒唐与徒劳无益的。从需求侧探讨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国内人才需求来看,中小学武术教师十分匮乏,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明显不足,但人才需求的增量在政策层面尚未突破。为传承武术文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拟建设120至150所武术特色学校,2016年命名了首批40所中小学,并颁布了《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武术特色学校的每教学班每周保证至少一节武术课,学校至少有一名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在此政策的引导下,该省的很多中小学都在积极招聘武术教师。如果武术特色学校建设在全国展开,武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从国际视野来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健康需求高涨的潮流中,武术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目前,少林寺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家少林功夫中心,亟需一批既会武术又懂外语的武术专业人才。综上可见,面对需求侧的多样化需求,从供给侧角度创新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