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2016.11.11
出生年份预测流感感染几率
美国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你的出生年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你在一种动物起源的流感病毒爆发中如何可能患上严重性疾病或死亡。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禽流感病毒:H5N1和H7N9。一个人当在小孩时在他或她首次感染上流感病毒期间碰巧接触到哪种人流感病毒毒株会决定着他或她在未来的感染中,将抵抗哪种新的禽流感病毒毒株。这种“免疫印迹”效应似乎仅仅依赖于在生命中第一次接触到的流感病毒,而且也是难以逆转的。
《自然:生物技术》2016.11.14
首次CRISPR?lncRNA基因高通量功能筛选
CRISPR–Cas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中就包括功能基因筛选。人们可以建立一个单链向导RNA的库,用其中的sgRNA去靶向作用于多种基因的编码区域。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和哈佛大学刘小乐教授的联合团队基于上述策略,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出pgRNA库,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近700个癌症或其他疾病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基因进行了功能筛选。
《细胞》 2016.11.10
埃博拉病毒突变增加感染能力
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报道,研究人员鉴定出在2013年到2016年在西非发生的埃博拉病毒(EBOV)流行病期间出现的EBOV突变会增加这种病毒感染人细胞的能力。EBOV被认为在一种未知的动物宿主中传播,而且仅罕见地跨越物种侵入人体。当这种病毒确实跨越时,它会给那些受到感染的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直到最近,这种人类疾病爆发持续时间较短,而且这种病毒有很少的机会在遗传上适应人类宿主。到2016年EBOV流行病结束时,超过28,000人被这种病毒感染,而且超过11,000人死于这种EBOV疾病。
《癌细胞》 2016.11.14
肿瘤转移与炎性免疫新机制
新一期《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与博士生刘洋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特征与作用》综述性文章,该文章评述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促肿瘤转移的过程,尝试性地提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大特征,并对该领域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该综述首次提出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个特征,为深入认识肿瘤转移机制提出了新观点。
《自然》 2016.11.10
旧牙换新牙
儿童的乳牙掉落时,掉下来的是牙冠,牙根则被吸收。在研究一具硬骨鱼Andreolepis hedei的化石的牙齿替换时,Per Ahlberg及同事发现牙根吸收似乎是所有硬骨鱼类替换牙齿的原始模式。人类是硬骨鱼类经过高度分化的后代,而这具有4.24亿年历史的硬骨鱼Andreolepis hedei与所有硬骨鱼的祖先相当接近。Andreolepis通过牙根吸收换牙是这一现象的最早证据,牙根吸收或许也是原始硬骨鱼类替换牙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