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月爽
【摘 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1]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创造有两学习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企业角度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合作模式,以山东省大型石化企业利华益集团为例,从他们的具体工作中,找寻产教融合实施中的可借鉴之处与存在问题,以期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车间与教室;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学徒;老师与师傅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创造有两学习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华益集团是以石油化工、制药为核心产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制药等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多年来,利华益集团不断加大实训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实训理念,着力构建了“车间与教室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的“四合一”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大企校联合力度,持续推进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再造工作,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 坚持车间与教室合一,构筑开放式实训平台
生产一线车间是企业的基层单位,也是开展实习实训的主体。企业致力于打造车间的生产与实训双重职能,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成为一线员工培训与高校学生实习的前沿平台。
(一)打造“书—图—板”学习连,实现车间教室化。企业将大部分车间建设成具有生产与实训双重职能的实训车间。将工艺流程编制成册,便于实习学生集中学习;将安全生产规定制作为宣传图进行张贴,强化对实习学生的一是灌输;将岗位要求与职责在车间黑板集中公开,督促实习学生自觉执行。通过推行“书---图---板”学习,使实训学生实际接触所处的环境,实现车间实训工作的立体化与全程化。
(二)打造“学—练—行”实训链,实现教室车间化。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硬件配备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据了解,该企业每年划拨专款用于实习实训工作,建设培训室,配备多媒体培训设施,炼油、花颜、维修、消防、救护等专业器具,根据实训人员的专业不同编制不同的培训课程,如化工原理,炼油技术、安全分析、防火防爆等,使实训人员实现由理论学习到亲手联系直至掌握、运用的逐级提升,确保了实习实训工作的实效,保证合作高校每年近200人次的实习实训要求。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合一,健全互动式实训机制
在强化实习实训人员理论培训上,突出实训人员的专业特色与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重点强化岗位培训,其中岗前培训50个课时左右,在岗培训每天保持在2个小时,在完成近四个月的实训后惊醒综合能力的考核,以此作为实训成绩,对优秀的给予奖励,对成绩不理想的给予指导,以适应以后的工作。企业充分尊重实习实训人员的聪明智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到集团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活动中,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快成长步伐。有实训人员参与的石化公司硫磺车间“改造酸性水汽提塔供热方式”合理化建议在“全国职工节能减排活动月”中,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
三、坚持学生与学徒合一,强化市场化实训意识
(一)树立“学生即是学徒”的意识,做好优秀学生的考核选拔工作。企业从知识、技能、态度、纪律、应变等方面严格考查实训学生,健全完善了实训聘用考核制度,使留下来的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的角色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树立“学徒即是学生”的意识,做好选用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企业制定了“一年而立、两年而立、三年而为”的“三年制”要求和“知识、智力、素质、觉悟”的“四要素”成才思想,要求每一名实训人员每四年在学历上再上一个台阶,在学力与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是实习实训人员实现由学生、到学徒、再到专家型人才的转变,真正成为具有良好专业化和职业素质的职业人。
四、坚持老师与师傅合一,高举人本化实训旗帜
传道授业解惑,做实训学生的额“领路人”。在实训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上,企业聘请石油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教授为他们授课,同时专门配备了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他们的辅导老师,采用“一教一、面对面”的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劳动纪律等方面言传身教,确保他们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对聘用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而继续跟进培训与辅导,直至每个都能独立胜任工作。一旦确定留用人员,就给他制定师傅,给予不低于三个月的跟进辅导,让适度着重进行技术辅导,三个月后对留用人员和师傅进行考核,提高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五、实训建设存在问题
(一)校企合作理念有待提升,思路有待拓展,机制有待健全。虽然集团多年来与学校有合作,但大多局限在简单请老师讲课,接受实训学生上的浅层次合作上。校企合作不深入,不持久,且随机性大,没有形成长效完整的机制。由于合作方式的单一,现有的合作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具体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对实习实训管理等诸多环节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教学的标准和规范缺失,合作流于表面形式。
(二)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利华益集团的实训工作建设由人力资源部门执行,没有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且主要在集团总公司的层面开展工作,没有从制度机制上渗透到各分厂车间,实训与一线的工作对接不紧密;同时,缺乏政府行业协会的指导,加之,常常出现懂理论的不会做,会做的讲不出来的尴尬。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是产教融合的践行主体,从企业角度探讨产教融合更能够平衡双方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更是做好产教融合具体工作的客观要求。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其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打造品牌"凝炼特色,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1
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