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吴秀娟何宗焕
让每一个教师享受培训的“红利”——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工作纪实
本刊记者吴秀娟何宗焕
有这样一所学校,她的学生不是孩童,而是在教坛默默耕耘的老师;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所教的不是刻板枯燥的知识,而是让教育理想真正落脚于课堂的“魔法棒”。
走进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激情与梦想,让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变得更加敞亮、温暖。
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曾一度处于尴尬境地——分派到各片区、乡镇的培训名额不少,却响应者寥寥;参培教师任教科目与培训班开设的课程“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出现好些“培训专业户”——别人不想来,就让他们来完成学校的培训任务。教师培训“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老师们怎么会买这个账呢,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一线教师并没有享受到培训的“红利”。
“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怎样才能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培训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该如何定位?”看似“高大上”的教师培训却未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引起了学校管理者的思考。
怎样让培训更“接地气”?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调整了组织构架,教研组改成学科组,对应学科培训要求,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和开班规划,设计培训课程,物色培训教师。一批调研员分赴全市30多个乡镇,就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培训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员进课堂听课、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一线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浏阳市教师学历水平逐步提高,知识体系日趋完备,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已越来越理解并认同了新课改理念。当然问题也不少,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实质,不能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不能把对新课改的理解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缺乏向上的进取心。
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唐宋说:“教师培训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面向教师的人文需求和素质提升,必须面向课堂生成,面向新课程改革,必须注重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同步提高。”
立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建设,成为浏阳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头戏”——
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情趣、有生命的新课堂;既重视课堂生成、学生需求,又重视教师发展,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观课议课、案例剖析、课题研究、经验总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寻找切实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教师的“教”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提高实效。
眼下,对于浏阳市12469名教师来说,培训早已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来自中和镇苍坊完全小学的张冬连50岁了,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病发时身体疼痛难忍,暑假里却一直坚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课堂。“只要一进课堂,那股精气神便又回来了,在教室里发言,我的声音总是响当当的。”谈及培训的感受,张冬连说,培训如同一剂良药,既能为课堂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寻医问药,也能疗治身体的伤痛。
“原来,情境教学并不是生硬地创设某一个教学情境,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架构出发,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将看似抽象、生涩的数学理论具体化、简单化,进而促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听完数学示范课《千以内数的认识》,张冬连在她的学习手册上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今天,情境教学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怎样让提法变成做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让多年身处乡村教学一线的张冬连一度十分犯难。她曾按部就班地将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可看起来热闹非凡,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张冬连自己也说不上来。困惑,让她感到了痛苦。
研修班上,授课教师一堂堂深入浅出的示范课为她打开了一扇窗。与自己的课堂暗相比较,张冬连慢慢摸索出情境教学的些许门道——如果脱离课堂内容本身来创设教学情境,为情境而情境,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常常是画蛇添足,对课堂教学未必真能有所帮助。返校后,张冬连将自己对情境教学新的理解融入到面向全校教师的示范课中,与她的伙伴们一同分享。
立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建设,是浏阳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头戏”
“以往的教师培训大多是从培训者的立场出发,或是依据已有的师资情况组织开展,很少考虑到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一线教师的真实需要,想教师之所想,以致培训从教师专业成长的‘福利’变成了‘负担’。”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潘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外延逐渐扩大,涵盖新课标解读、新教材使用、新学情反馈等环节,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不,今秋开学季,面对语文教材的改版,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浏阳市教科所携手在第一时间请来专家,率先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开展新教材使用的培训。
“今年开学季,全省小学语文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变更。”谈起新版语文教材,奎文小学教师刘艳打开了话匣子,“虽然此前早就知道教材要改,可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除了旧貌换新颜的喜悦,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一丝忐忑——教材是全新的,没有任何教学参考书和教辅材料,我们究竟该怎么用,又怎么教?”
9月27日下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教研室主任施代新为辖区内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带来一场《明确目标,用好新教材》的专题讲座,恰好解答了刘艳心中的疑惑。
“新版教材面对新生,先教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拼音学习。其实,这样的转变,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先认识一部分常见汉字,就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学习中……”施代新将自己对新版教材的解读娓娓道来。实在地讲,开学前,施代新与台下学员一样,也是一个茫然的“学生”,对新版语文教材如何使用,同样“两眼一抹黑”。施代新参加了进修学校组织的语文新教材解读专题培训班,聆听名师对新教材的解读与思考。这期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解决了这个有着13个一年级教学班,却对新教材该从何处教起茫然不知所措的教研室主任的燃眉之急。
为辖区教师作新教材解读培训,是进修学校给施代新的新任务。现学现卖,施代新心情复杂。台下老师所困惑的,也曾一度是她的困惑;台下老师所渴望的,也曾一度是她的渴望。她不敢有丝毫懈怠,仔细梳理培训所得,对比新旧版教材编写的异同,一份11页纸的讲义数易其稿。从学员到老师,从受训者到培训者,看着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施代新深深地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翻看学员们在研修手册上的感言和体会,可以感受到老师们已经爱上了培训——
“研修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照亮了我们艰难跋涉的新课改之路,激发了我们向上生长的渴望。”
“因为有了学习,所以有了力量;因为有了平台,所以有了展示;因为有了努力,所以有了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最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自身渴望成长的内驱力。我成长,我幸福。”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浏阳,越来越多的教师因成长而幸福,收获着为人师的快乐。
进修学校英语培训教师周渊明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所偏远乡村小学调研时的场景——一位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带着孩子们朗读英语单词,那一口带有浓重方言色彩的“浏式英语”让她哭笑不得。
其实,这并非某一所学校或哪一个教师的困惑和困扰,而是大多数农村地区非英语专业教师共同的心病。由于师资配备的局限,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上岗前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口语能力欠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何不开办一个英语口语提升班,专门突破农村地区非英语教师的语音问题?”周渊明调整了以往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路,将包罗万象的综合培训改为针对教学技能薄弱环节的专项提升,并很快将心中的筹划变成了现实。
面向农村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需求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这是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有力探索。
浏阳市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共676所,其中乡村学校367所,占学校总数的55%左右。这些坚守在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实属不易,他们课务繁重,渴望专业成长却又找不到门路。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扶贫,就是要精准对接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要给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唐宋的话掷地有声。
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重心下移、倾斜农村”,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乡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一系列专门面向农村教师的专题培训应运而生;“送教下乡”成为农村教师触手可及的精神成长大餐。
“送教下乡”有一个“送什么”的问题,不是有什么送什么,人家不需要的东西,你送得越多越成累赘,“送教下乡”就得“雪中送炭”,就得“锦上添花”。进修学校非常尊重农村教师对培训的“话语权”,农村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有什么要求,都会通过乡镇汇总到进修学校,再由进修学校组织培训团队进行讨论。经过这样一番精心设计,再“送教下乡”,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在“送教下乡”项目中,培训者宁愿选择更繁杂的方式——4片区,8基地,12堂讲座,24堂研讨课……把培训送到学校,送到课堂,送到老师们面前,与他们面对面地研讨,乡村教师再也不用为培训而出出进进、上上下下地奔波。“校本研修指导”是“送教下乡”最受欢迎的环节,乡镇中小学校定期开展的“校本研修”,每一次都能获得进修学校培训专家团队点对点的指导和点评,既有“内科”专家“寻病因,找症结”,又有“外科”专家“下猛药,动手术”。争论变成讨论,交流催生对话。经验推介、成果固化,常态化的乡村学校校本研修机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课堂展示、研课磨课、课堂诊断、优课示范、反思提升是进修学校推出的重要研修方式,帮助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情境中感性体验、释疑解惑,并获得理论上的升华。同时,进修学校以网络研修为依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拓宽农村教师视野,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在研修中,参培教师是真正的主角,对专家、对名师的公开课、示范课,要评要议,要撰写教学反思,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仅仅要听、要看,更重要的是要想、要说、要做。
一场场教育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乡村教师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的成长福利。
周志远,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客座教师”。2016年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他为学员奉献了一堂示范课《作文教学——童年偷着乐》。
上课前,学员们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和困惑。“一堂课40分钟,既要教写作技巧,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练笔,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怎样铺展开来?”“为什么平时的语文课上起来好好的,可一到作文课便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着手?”“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那么苍白、空洞,写不出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素来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困惑所在,学员们有疑问,就说明他们有想法,他们想改变,想突破,想提高。
示范课上,周志远从“偷”字入手,让学生回想自己成长历程中瞒着家人做的那些事:摘柚子、打知了、把酱油错当成可乐喝……孩子们畅所欲言,文字与生活的隔阂被悄然打开,引导与生成自在其中,课堂上好不热闹。
“作文课要上得有趣,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作文要有生活味,就得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想象力,现在的学生想象力太贫乏了。”听完课,学员们都急切地想表达一些体会和收获,发言非常踊跃。
教研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快乐游戏
学员邱楚芳来自金刚完小,她也是“邱楚芳金刚完小语文工作坊”的“坊主”,肩负着片区内17位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责。在邱楚芳的印象中,乡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带你写”或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的阶段,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缺少鲜活的生活体验。
“周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启发,有生活就有作文。”邱楚芳说,“其实,乡村生活中也有很多写作素材,花开花落、草木生长,甚至大自然中的小蚂蚁皆可入题。我们当老师的,要给孩子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
从语文培训班学习归来,邱楚芳和她的团队踏上了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邱楚芳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作文教学中,慢慢地,游戏式片段教学被引入课堂,击鼓传花、放风筝、包饺子等活动接踵而至。作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我说你写,美术制作、体育活动、户外体验等元素也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写作资源,笔尖流淌着的满是童真童趣。
培训是如此贴心,这是真正的思想扶贫、理念扶贫、专业扶贫。学员们说,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已成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供给站”。
通过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模式,融专家讲学、跟班学习、评价研讨和反思实践于一体,学员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些精准对接农村教师成长需求的培训项目,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的从教热情,名师的引领指导、同伴间的切磋琢磨,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师自身发展、学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求。
“送教下乡”同样给了培训者成长和收获的机会。浏阳河小学校长张自玲是“送教下乡”团队中的一员,她说,送教带给了她“成长之旅中一份宝贵的生命体验”。她在送教日记中写道——
“我与孩子们见了面,在亲切的交谈中,我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从心底里接纳并喜欢上了眼前这位陌生的老师。带着孩子们的青睐与信任,我走上了讲台。那发自肺腑的声音从话筒绕过会场的每一位教师、学生,最后透过耳际深深抵达我的心窝。带着这份心灵的震撼,我真诚地与孩子们对话,带领他们不断地生成、不断地战胜自我,那些单纯的孩子从刚开始握着话筒都瑟瑟发抖到后来的畅所欲言,每一次朗读的进步、每一次全新的跨越,都为我带来了无尽的动力。我享受着我的课堂……”
教师培训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愈加敞亮
“培养一位教师,就是培养成百上千个孩子。要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孵化器’!”在进修学校另一位副校长黄建军的谋划中,打造扎根浏阳本土的教育教学名师,是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法宝”。
早在2002年,浏阳市教育局就启动了“百名名师”“千名骨干教师”培养工程。14年来,先后培养五届浏阳市名师、两届浏阳市名校长共100余人,评选五批浏阳市级骨干教师、一批浏阳市乡村骨干教师共1000余人。
2013年,浏阳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印发〈浏阳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组建方案〉的通知》,探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新模式,正式拉开浏阳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序幕。
“名师工作室的筹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席名师都是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或长沙市级骨干教师、浏阳市名师名校长,在业内还要有相当的影响力。”黄建军说,这个集学习、教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由1位领衔首席名师、2~3位顾问、3~5位团队名师和30~50位学员组成。名师工作室实行任期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都要进行考核。之所以慎之又慎,是因为遴选一位首席名师,科学组建一个名师团队,方能带动一群人的专业成长,甚至带动一方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文学校英语教师邓军2015年4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是浏阳市首个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都是各学校英语教学领域的佼佼者。
“你若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你若想走得远,那就大家一起上路。”邓军说,比之于一个人独行,他更愿意和这个团队一道,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同道中人聚在一起,研究农村初中英语不同课型模式,选送优质课下乡,构建涵盖工作室成员、学区研训中心和学校研究小组的三级网络教研体系,不厌其烦地为工作室成员研课、磨课……
如何进一步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感受到因自身专业成长而带来的职业幸福感?
用邓军的话说,“夯实一个‘点’、培养一条‘线’、发展一个‘面’”,这个“点”即本工作室名师团队,“线”是工作室各位学员,“面”指经由工作室全体成员辐射引领更广泛的英语教师。如此一来,以点带线,以线拓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市的初中英语教学。
集里中学骨干教师朱志芳早在5年前便已摘得市级英语名师桂冠。当赞美声接踵而至时,虚荣心、满足感也在滋长,面对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她探索的热情、钻研的激情逐渐淡化。
2015年,朱志芳加入邓军名师工作室团队。各路“豪杰”齐聚一堂,纵论英语教学之道,这给了她很深的触动——“我要改变!要打破惰性和骄傲的束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这位教学骨干在工作室的引导下,尝试“跳出课堂”,将教学情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借着课题研修的“桥梁”,同伴之间倾听、合作、交流,教育教学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生成。
慢慢地,朱志芳只要坐在书桌前,课堂中的精彩片段、成功教法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场景就争先恐后地涌出笔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酣畅。她还将学习所得带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科研讨时,朱志芳或主持或评课或发言,如同引路人一般,带领全体教师“一同奔小康”。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人民路二小教师刘彦媛。“参加工作这么些年,每次参加培训之后总能激起一番热血豪情,可自己对未来却是迷茫的,怎样提升专业素养,如何锻炼教育教学能力,还是有些找不到方向,当初的热情就这样磨灭在平淡又平庸的生活琐事中。”听别人谈教学困惑,不小心触动了刘彦媛的心弦:是的,不能在平庸中沉沦,但是,如何改变呢?出路在哪里呢?
这一年,她加入了周红小学数学工作室,一种“相见恨晚”的感叹涌上心头。“我开始期待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它已经改变了我思想的深度和观念的水位,让我从不同角度欣赏教育的魅力,也更真切地感受到将自己的生活融入教育教学的快乐。”刘彦媛说。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游戏:24点、数独、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数学是生活:购物中的计算、旅行中的安排、收支平衡、时间、统计、概率;数学是艺术:黄金分割、螺旋曲线、自相似图案。”工作室要搞数学游戏课程开发,没有资料,活动如何开展?虽然一筹莫展,但刘彦媛还是接下了公开课的任务。
很快,她的书桌上摆满了诸如《趣味数学》《数学真美妙》《小学生最喜欢的数学游戏》《马小跳玩数学》等书籍,就连手机微信里也塞满了数学公众号和与数学教学相关的文章。此后的一个半月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陪着刘彦媛试课、改课、再试课、再改课……在一次次的修改、体会、感悟中,一堂《数字黑洞》的公开课呈现了出来。
公开课上,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被这神奇的“黑洞”牢牢吸引住,就连下课铃响起,还嚷嚷着不愿下课。课后,省里来的专家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并就游戏课程开发、设计和提升等作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和介绍,这让刘彦媛如获至宝,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理论底蕴,还提升了专业自信。
“成就一粒种子,需要一方好的土壤;历练一名教师,需要一个好的成长平台。”谈及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的收获,刘彦媛深有感触。
名师工作室如同一个神奇的“磁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被“逼着”成长,倘若敷衍了事,不但“江湖地位”不保,也辜负了那些渴望成长的老师们的一片苦心。
“您好,请问是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的寻老师吗?”2016年3月初,浏阳市一中教师寻湘沅接到了这个陌生的电话。“我们学校初三只有一个化学老师,大学刚毕业,很想参加你们工作室的学习,能‘开个绿灯’吗?”电话是岩前中学打来的,校长听说寻湘沅工作室研训活动有声有色,有意推荐学校一个新老师来跟班。有这么好学的老师,寻湘沅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并主动与那位名叫周彩华的老师联系沟通。3月24日,在寻湘沅组织的一次研训活动中,周彩华早早地从一百多里外赶来,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格外珍惜。
还有永和中学新近“升级”为妈妈的赵丹。正值产假期间,一边是工作室如火如荼的研修活动,一边是嗷嗷待哺才3个月大的女儿。为了学习“不掉队”,她硬是来了个“全家总动员”。盛夏酷暑,赵丹学习了两天,老公就在培训班外带了两天孩子,她则忙里偷闲,趁下课间隙给孩子喂奶。
名师工作室意味着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随意组合,而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团队”,是一个“专业成长共同体”。自市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各乡镇、学校陆续开始成立本级名师工作室,形成市、乡镇、校级三个梯队。
目前,浏阳市先后成立2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的大部分学科及职高特色工作室、心理教育工作室和初中校长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正如一颗颗种子,飘落到全市的676所学校,默默地生根、发芽、开花,带动全市1万余名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浏阳教育这片沃土中开出一个绚烂的春天。
“深度报道”伴您溯向思想的更深处,延伸阅读请继续关注“湖南教育新闻网”。网址:http://www.hnjyxw.com